四方神獸又稱四靈、四象,古代用四方神獸代表方位。
《三輔黃圖》記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阙殿閣取法焉。”這裡就明确表明了四方神獸可以定四方位。
關于四方神獸的傳說由來已久,最早是為描述天上的星宿。
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記載:“東方,木也,其星蒼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獸之體。”
這裡明确指明天空有四星,因此,地上降生四獸。四星為蒼龍、白虎、朱鳥、玄武。蒼龍又名青龍,朱鳥又名朱雀。
傳為東漢時期的《尚書緯·考靈曜》也記載:“二十八宿,天元氣,萬物之精也。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
這裡對四方神獸的星宿來源介紹得很清楚。
我國古代将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
其中,三垣是由象征皇宮的“紫微垣”、象征政府部門的“太微垣”和象征繁華街市的“天市垣”組成。
二十八星宿根據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區分為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四象,每象均有七宿,根據星宿的形狀命名四象。
以青龍為例,因該星宿像龍,而東方為木,木色青,因此,命名為青龍。
傳為隋代丹元子所作的《步天歌》,用詩歌的形式介紹三垣二十八星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星。
以青龍中的第一角宿為例,《步天歌》介紹到:“南北兩星正直懸,中有平道上天田,總是黑星兩相連,别有一烏名進賢。”
《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解密》一書中介紹,早春夜晚,東方就會升起一藍白一橙黃兩顆星,将這兩顆星連起來,向北望,可以看到北鬥七星的鬥柄。這兩顆星就是角宿,為二十八星宿之首。
《晉書》記載:“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内天庭也。故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這裡說的是角宿這兩顆星像天的開關,角宿以内是天庭。
我在《五行的由來》一文中介紹了五行來源于《尚書》的洪範篇。
唐初經學家、孔子第31世孫孔穎達認為,洪範篇是講天地大法的。因此,五行的理論也應從天地大法的高度去認識它。
古代五行運用于治國理政乃至修身養性等多方面。
《淮南子》天文訓篇比較系統地整理了五行相關的内容,原文為:“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
小編根據《淮南子》的内容整理了五行與五帝等對應關系,供感興趣的參考。
在這張圖中,我們會發現神獸中多了黃龍,四神獸變成了五神獸。
四神獸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有的學者将中央的方位命名為黃龍。《淮南子》曰:“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獸黃龍”。
此外,張衡在《靈憲》也提到:“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後,黃神軒轅于中。”
這裡的黃神軒轅就是位于中央的黃龍,因為《史記·天官書》有言:“軒轅,黃龍體。”但是天官書已經将黃龍并入南宮朱鳥(即朱雀),因此,五神獸最後演變成四神獸。
天文方面。前文談到,四方神獸是根據天空中星星的形象予以命名,因此,其最早是為了描述天象。
“天文”一詞最初含義是指天上星辰的紋理和圖案。天文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通過天文可以判斷時間和方位。
明末清初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曾說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确實如此,我們讀《詩經》就會發現,《詩經》中有不少星星的名字。
那些星星,好像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接近。
人事方面。歐陽修《天辰》詩雲:“天辰主下土,萬物由生殖。”我國古代将天上的星象應用到人事上。
張衡說:“星也者,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古人有天上的星星對應地下君臣的說法。大家都熟悉的文曲星就是一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觀星象的高手,看星象能預知人物命運。
四神獸中的青龍與皇帝相應,因此,有時被用于年号,如三國曹魏明帝曹睿的年号就有用“青龍”。後趙、後燕也都短暫使用過。
談到四方神獸,還離不開道教,以後找機會,小編再介紹道教中四方神獸的寓意。
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夜晚躺在院子裡乘涼,看着天上的星星,聽着爺爺講各星宿的故事……那時的世界單純而美好。
長大後,想要再見到小時候的星空,卻成了奢望。我隻能每天隔着玻璃窗,看看北京的夜空中有沒有月亮 。
幾年前,弟弟送了一台星朗特天文望遠鏡,自己雖是物理專業出身,但是業務荒廢太久,好不容易安裝好,勉強調焦成功,發現用來看月亮還行,看星星?沒有那個技術,我們終究還是回不去了……
參考文獻:《淮南子》;《論衡》;徐剛、張超《星空帝國:中國古代星宿解密》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南歸燕漫談美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