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2 14:45:34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衆和博施濟衆,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内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衆。

義:原指"宜",即行為适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3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别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4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于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5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緻的态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6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于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7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而應着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于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并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将孝親與忠于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8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并稱,視之"為仁之本"。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9

節: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内,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争。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于人生将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别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1

勇: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影響一生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結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2

讓: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醜上》:“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