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出品,劉亦菲、甄子丹、鞏俐等一衆明星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将于2020年3月在北美上映。早在98年迪士尼公司便采用花木蘭形象制作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動畫電影《花木蘭》上映之後,風靡全球,累計票房3億美元。
這是迪士尼首次采用中國元素作為電影題材,也是中國英雄花木蘭第一次走向世界,引起全球的關注。
無獨有偶,歌劇《木蘭詩篇》曾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巡回演出,并在08年登上了歌劇藝術的殿堂——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花木蘭動畫電影
木蘭一個民間傳說人物,是怎樣的文化魅力,使她成為向世界輸出并受到廣泛關注的中國文化符号?其實,在此之前木蘭故事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曆經的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她不同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内涵。
我國自古重視孝道,但唐以前很少有關于女性孝行規範和孝行故事的流傳,唐前講究“孝子”文化。然而,唐朝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将軍”,作為孝女典範廣為流傳。
這就與魏晉之後佛教的盛行有莫大關系,佛教斬斷六根,出家為僧的行為,對傳統的“孝道”産生了沖擊。木蘭因此被視為“孝”的典範,廣為流傳,從而起到教化民衆,影響世俗風氣的作用。
19世紀50年代,豫劇藝術大師常香玉将京劇《花木蘭》改編成豫劇,在全國巡回演出,後被拍攝成電影,花木蘭作為戰鬥女英雄,在解放初期廣泛傳播,影響深遠。
豫劇花木蘭
木蘭是一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在中國一千多年的流傳中,被賦予不同時代的文化内涵,以戲劇、剪紙、曲藝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
木蘭向外傳播,保留了傳統的中華底蘊,也融入了世界人民對木蘭文化的理解,因此受到世界的關注和喜愛。
介于虛構與真實,木蘭是否在曆史中真實存在?在我國陝西、安徽等地區有疑似木蘭墓冢的遺迹,很多地區為木蘭立廟。唐乾封元年木蘭被唐高宗追封為“孝烈将軍”,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關于木蘭的詩叫《提木蘭廟》。
但曆史文獻中并未發現任何關于木蘭其人的曆史記載。
仔細查找關于木蘭的資料,會發現木蘭不僅産生的年代無從考究,木蘭的姓氏也衆說紛纭,全國各地許多地區也有木蘭故裡之争。
與其說木蘭是一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她更像一個民間傳說人物,她的起源來自那首大家熟知的《木蘭詩》。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宋代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時将民歌《木蘭詩》收入其中,并題注《木蘭詩》最早記錄于南朝人編著的《古今樂錄》。
然而《古今樂錄》原書早已亡佚,無從考證。雖然研究木蘭文化的學者普遍認為木蘭産生于南北朝,但也有其他的說法。
有人說《木蘭詩》産生于隋唐時期,“可汗”“軍書十二卷”“燕山胡兵”等,可在隋唐找到可供參考的依據;《木蘭詩》的詩風頗有初唐時期的詩歌風采。除此之外,《木蘭詩》的年代還有“漢代說”“三國說”“晉代說”等。
《木蘭詩》最早是人們口頭傳唱的民歌,從民歌到文學詩詞,其間本就有一段不可追溯的流傳曆史。
木蘭剪紙
《木蘭詩》中并未提及木蘭的姓氏,木蘭姓“花”,有多種說法。
民間熟知的“木蘭花”倒過來便成了“花木蘭”;有說木蘭小名叫“花姑”,所以叫花木蘭;也有木蘭本不姓花,因結識的義妹或是義父姓花,木蘭為了感激其恩情,改姓“花”……
其實,木蘭叫做“花木蘭”,最大可能是源自明代戲劇家徐渭寫的雜劇《四聲猿》。出于戲劇演出的需要,徐渭給木蘭冠以“花”姓,木蘭父親叫“花弧”。“花弧”“花弧”諧音“花糊”,暗含了姓名糊塗不清的意思。
京劇大師梅蘭芳改編京劇《木蘭從軍》時比較慎重,京劇裡沒有給木蘭加上姓氏。豫劇大師常香玉将京劇改編為豫劇時,木蘭又被稱呼為“花木蘭”。豫劇《花木蘭》在全國巡演,影響深遠,“花木蘭”的叫法也就流傳開來。
根據各地的記載和流傳,木蘭有姓“魏”、姓“朱”、姓“韓”、複姓“木蘭”等多種說法,并且各有依據,隻是流傳不及“花木蘭”深遠。
木蘭産生的年代不詳,姓氏不明,木蘭故裡愈加不得追溯。
陝西延安萬花山下有一個“花家陵”,陵園的石碑上刻有“木蘭詩”“花木蘭之墓”,還有白居易杜牧等詩人題寫的木蘭詩詞。
明代皇帝禦批的《大明一統志》記載,“木蘭姓魏,豪州人。”清代也有文獻稱木蘭是安徽豪州人。
湖北黃陂有一座木蘭山,根據當地山石的形狀,有很多關于木蘭故事的傳說。
不僅如此,河北人說木蘭是完縣人,河南人說木蘭是商丘虞城人氏,内蒙古包頭和準格爾旗都有木蘭故裡的說法。
清木蘭象牙雕
曆史上木蘭是否真有其人?
倘若鑽進故紙堆中,硬要深究細考,不但無從考究,而且世人并不過分關注和在意。
雖然有諸多的不确定,但是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木蘭介于虛構與真實,娛樂與教益之間的存在。在長久以來的傳播中,民衆未曾對木蘭本身産生過非議,而且十分喜愛這位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巾帼英雄。
中國古代四大巾帼英雄,木蘭的獨特之處木蘭并不是中國古代馳騁疆場、“巾帼不讓須眉”的唯一女英雄,木蘭與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一起被稱作中國古代四大巾帼英雄。
穆桂英是明代小說《楊家将傳》《楊家府演義》裡的人物,随着小說改拍成電視劇和戲劇,穆桂英也成了家喻戶曉,被我們所熟知的巾帼英雄。穆桂英機智勇敢、武藝高強,五十多歲與楊門女将一起挂帥出征,依舊英姿飒爽,躍馬橫刀。
京劇穆桂英
樊梨花是一位敢愛敢恨、多才多藝,極具神話色彩的巾帼英雄,是唐代奇女子。唐貞觀年間樊梨花與丈夫薛丁山平定西北戰亂的事迹,後在個各地方史志中多有記載。
梁紅玉是有名的抗金女将,同嶽飛生活在一個時代,也同嶽飛一樣保家衛國。梁紅玉同丈夫一起駐守楚州十餘年,保一方百姓安甯,深受百姓愛戴。
中國古代不乏英姿飒爽、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洗夫人、秦良玉、馮婉貞……她們之中有曆史上真實記載的曆史人物,有人們加工再創造的傳說人物。
這也就難怪,人們并不過分在意木蘭在曆史中是否真實存在,一切傳奇和傳說總是在當時生活的基礎上,寄托人們的美好願望。
曆史上或許有許多像木蘭一樣的傳奇女子不一定會被人們記錄和流傳下來,但是木蘭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如果把木蘭理解成一個“人物形象”,一種“文化現象”,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又何嘗不是“花木蘭”呢!
木蘭故事淵遠流傳,廣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木蘭同中國古代諸多女英雄一樣英姿飒爽、有勇有謀,也有其獨特之處。
電視劇《花木蘭》
- 木蘭當戶織
《木蘭詩》的開篇“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這裡的木蘭不是馳騁疆場的女将軍,而是因父母的憂慮而歎息,因心中憂慮而“不聞機杼聲”的質樸、善良、勤勞、勇敢的勞動婦女形象。。
在《木蘭詩》通篇的描述中,也極少涉及戰争場景,更多是木蘭從軍前和歸家的描寫。
木蘭最初勞動婦女的形象設定和大量生活化場景的描述就使木蘭更親近民衆,更容易被喜愛,也就更易于在民間傳播和發展。
- 女扮男裝情節
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從軍,從某種程度來講,并未違背中國古代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
喬裝成男子,借用男性的身份,才能獲得參與男性化活動的權利。在戰争中英勇表現,歸來見天子時,獲得賞賜和殊榮,木蘭皆是以男子的身份獲得同男子一樣的權利和榮譽。
木蘭得以廣泛傳播、淵遠流傳,得益于社會各階層的認同,并受到當時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肯定。
- 辭官不就歸故裡的生活理想
木蘭辭官後,回到家鄉,與父母兄弟姐妹團聚,回歸到平和的生活,依舊“坐我西閣床”“著我舊時裳”。戰争結束後,木蘭回歸故裡,反映了當時人們期盼和平勞動的理想生活。
木蘭的存在并不是天馬行空,曆史上諸多巾帼英雄身上都有木蘭的影子;木蘭在傳播和再創造過程中又融入人們樂于接受的時代内涵和文化特色,也就成就了木蘭獨特的存在。
千年積澱,木蘭文化内涵流傳至今,木蘭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向世界各國傳播和輸出。木蘭又有怎樣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内涵呢?
- 木蘭故事與孝文化
木蘭在中國古代一直被奉為孝女典範。南北朝時期,根據《木蘭詩》中的内容,既有木蘭為父母擔憂的孝心,也有父母迎接木蘭歸家的暖心場面。體現了民間淳樸的孝女形象與孝文化。
唐朝木蘭被封為“孝烈将軍”,民間孝女被官方認可,淳樸的孝女因時代的不同,轉變為教化民衆的道德典範。唐以後民間大量修建木蘭祠堂,木蘭成為文人墨客歌頌孝德的典範人物。其教化功能在唐宋時期空前凸顯。
直至清朝以後,傳統的孝文化變得更具人情味,不僅強調木蘭對父母的孝,也同樣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親,開始更多、更細膩地描繪木蘭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
縱觀木蘭故事所體現的孝文化,反映了中國從古至今一千多年對孝的不同理解。随着民族的發展和曆史的演進,孝文化也逐漸回歸人性,更突出家庭親情。
電影動畫《花木蘭》
- 木蘭與女性意識
早期木蘭的傳播中并不凸顯木蘭的女性身份,像前文所說的那樣,木蘭女扮男裝,并不體現女性意識。女扮男裝的木蘭,重在突出故事的傳奇性,木蘭有替父從軍假扮男子的勇氣是一奇,木蘭女扮男裝不被發現是二奇,柔弱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樣上陣殺敵是三奇。
盡管這樣,清以後,有女性描寫木蘭故事的文本,與男性視角不同,女性視角裡的木蘭多了一份想要同木蘭一樣建功立業,獲得同男子一樣權利的“野心”。
20世紀以後,随着女性意識的萌芽和發展,木蘭的女性身份反而被逐漸淡化,更突出木蘭的英雄氣概,和“巾帼不讓須眉”的陽剛之氣。
對于木蘭的女子身份,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各自的側重與解讀。木蘭女性意識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在于,這樣一位女子的存在,慰藉、鼓舞、激勵着每一個時代的女性。
木蘭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不隻是孝文化和女性意識,還有她所呈現的女英雄主題、易裝文化、文學元素、民間文化元素等等,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寶藏。
電影花木蘭
木蘭在一千多年的傳播中,不斷地被講述,因其有不斷被講述的價值,有其内生的動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木蘭吸引着中國乃至世界的文人和藝術家,她已然成為了全球觀衆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