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你秤砣秤怎麼看刻度

教你秤砣秤怎麼看刻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2:11:40

教你秤砣秤怎麼看刻度(杆秤和秤砣小知識)1

教你秤砣秤怎麼看刻度(杆秤和秤砣小知識)2

我們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杆子秤,流傳了幾幹年,今天雖有了電子秤,在民間,特别在農村,杆子秤依然很流行,幾乎家家都有。

杠秤是衡器的一種,我國衡器不但在國内,就是在國際上也享有崇高地位,頗受器重,竟連一杆傳統的戥子(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或厘)杆小秤,也倍受歡迎,并曾在異國他鄉引起轟動。這裡還有一個小小故事;九十年代初,有一位赴歐洲某醫藥學院進修的俞琪先生,曾帶去在蘇州花錢不多,信手拈來的一杆戥子,于聖誕節前夕作為小小的禮物贈送給院長,并附上一張使用說明,介紹了中國這種戥子控制藥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國許多醫院中藥配方仍使用這種傳統戥子的情況。沒想到,第二天院長突然召見,幾位學院要員也在座,那杆戥子放置在辦公桌上,旁有一架天平。院長首先鄭重其事表達了感謝之情,然後請俞先生示範操作戥子,在用戥子稱了重量之後,他們再用天平複核,果然十分精确,頓時響起了一陣掌聲;這時院長請求俞先生同意将禮品轉贈學院。不久,中國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陳列在學院收藏室的展覽櫥窗中,說明中還寫着“中國用這樣的衡器來控制藥物用量已有幾千年”。

杆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曆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制的砝碼、秤杆、秤盤、系秤盤的絲線、提繩和秤砣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杆秤遺物,其制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世紀。古代杆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采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礎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紀,杆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内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杆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标準。

傳統杆子秤的手工制作工藝是:

1、選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選擇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數使用梨木、桃木、棗木,木材經陰幹一年以上,據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适當的長度。

2、刨秤杆:先用正刨根據手工藝人的經驗刨圓、達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處清理幹淨,對秤杆進行初步的打光。

3、定“叨口”兩位匠人合作使用墨鬥,以線繩在秤杆上彈出幾條縱向等分墨線。

4、安“叨子”:一手持刀從下往上支托秤杆,經過測量在秤杆上找出三個“叨子”的位置;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裝“叨子”的部位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過去用手上的鑽子,現在則用電鑽),并試裝三個“叨子”。

5、銅皮包焊:秤杆兩頭需要包銅皮,将預先準備好的銅皮根據所需的尺寸剪裁,将剪裁出的銅皮磙圓,套在秤杆的端頭上比對、進行再修剪,接下來用焊錫将銅皮焊接。為方便起見也可使用小釘固定法将銅皮包好。為了美觀,事先要對秤杆兩端拟包裹銅皮的部位加工,使其直徑略小于其餘部位,并用钣锉稍作打磨。

6、安裝“叨子”、秤盤:秤盤是預制的,将盤上的三根系繩挽結到秤杆大頭最外側的“叨子”上。

7、校秤定星:用“叨子”将秤懸提,秤盤中依次放上不同重量的砝碼,在秤杆上測定其距離,以兩腳規分割并仔細标出星花位置。

8、釘星花:按照上一步驟所标記的位置用皮帶手鑽鑽出每個小花點,在鑽洞中以細銅絲嵌插而後割斷、錘實。

9、打磨、清洗:使用鋼锉、油石順縱向對秤杆進一步打磨光滑;給剛做好的秤杆均勻地刷上一層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風幹後即用清水沖洗淨

10、秤杆施染着色:楠木秤杆利用其自然的木質顔色即可。紅栒子木秤杆則在石灰水清理後刷上一層皂礬液,再晾幹;而後均勻地刷上事先調制好的五倍子液,然後再次把秤杆挂起來,使其完全幹透,這次一般需要12個小時。

11、 修整抛光:待着過色的秤杆完全風幹後,對秤杆再進行最後一次抛光,讓秤杆光潤、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識。

12、輔助工藝:能夠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術的人還必須具備打制鐵秤鈎的能力;打制鐵鈎實際就是鐵匠工具,所用煤爐、鐵砧、長鉗、手錘和大錘等工具設備及其技術均與鐵匠相同。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曆史悠久。傳說也是有很多,下面介紹其中兩種廣為流傳的傳說:

1、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并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诏書;

2、另一種說法是範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攤處那裡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杆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 兩一斤。

杆秤其重心在支點外端。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杆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杆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精确的杆秤必須滿足秤砣的質量×每增加兩斤的刻度間的距離等于提紐與秤盤懸挂點的距離。

杆秤的基本特征:

1、杆秤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據杠杆原理所制造出來以方便人們買賣,映射出中國古代勞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悠久的曆史特征。

2、杆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攜帶方便,他隻由秤杆、秤砣、秤盤三個部分組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小生意人帶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間或放于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盤,架勢搭上之後生意也就做成了。

⒊、秤杆最上的選擇為楠木,楠木制成的秤杆完成後無需上色會自然泛出木質本身的深棕色;大量普及使用的為“紅枸子”,取其材質堅強不屈,所有工藝完成後能更清晰地看出深色秤杆襯托下星花泛出的金光。民間更有對秤上星花的說法,無論做什麼生意若少給一兩就少一顆星,星被認為影響人的壽命,所以就有“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鬥滿是好人”的說法,這更體現了杆秤在民間深厚的情感基礎。

杆秤文化:千百年來,手杆秤也可算作華夏“國粹”。它制作輕巧、經典,使用也極為便利,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躍在大江南北,代代相傳。天地間有杆秤,人們不斷賦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術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堿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杆秤匠對職業極為神聖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做秤選用的木杆較為挑剔,需要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柞栎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為了保證木杆不開裂,選後的材料要放在幹燥處堆放兩個伏天後才能使用。木材經鑿、刨的處理後,變成了筆直的又長又細的橢圓柱體,再用細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來回擦拭。從這一點看,秤匠絕對也可稱得上是一位極好的木匠。木杆兩端套上金屬皮後,杆秤便出現其雛形。

接下來的,便是精細的活計,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數學,否則定刻度時頗費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盤後定支點,用砝碼校驗,這是一個極為細緻的過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輕輕撥動秤砣,當木杆處于平衡時,用雙腳規在木杆背面劃一道印記,這道記号就叫定盤星,其餘便按此推斷重量。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現了各種記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極為精緻的戳子對着記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鑽近300個眼,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會戳穿木杆而報廢。杆秤匠大多都雙眼凹陷,多半是鑽孔時用眼過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細鋁絲插入眼中,折斷,锉平,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星點的排列結構也成了各秤匠之間辨認自己産品的标識。幾百個眼,當然要幾百次穿插、折斷、锉平。也有些秤匠為了省時,把水銀抹入眼中,便成了星點。

杆秤的最後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礬捏碎沾水後塗抹;喜歡紅褐色的,用泡過的紅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顔色完全憑客戶的喜好來決定。

杆秤的主要價值:

1、作為中國獨立發明的傳統衡器,杆秤并不比電子秤“科學”性差,它在中國應用了數千年,其社會價值可以說是無所不在、難以語言描述清的。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杆秤攜帶方便,山裡的農戶也會為了防止買賣被騙而攜帶一根杆秤。這證明杆秤還是存在其應用價值,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還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的衡量工具。

2、杆秤比起電子秤更具人情味,買賣中,賣家滿臉笑容喊一聲“您看,秤高高的”,買家看着那高高翹起的秤杆也覺得确實得了很大實惠,更是滿心歡喜的付錢。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定原則下的往來人情,不同于外國硬性原則下的精準計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為硬邦邦的金錢來往,更像是一次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

3、它的興衰沉浮記錄了社會生活變遷史。在大工業文明向手工藝文明挑戰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國曾以“科學化、現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導,對傳統杆秤及其生産,從意識形态、工藝方式及産業制度上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限制、批評、改造、打擊。僅管如此,在電子秤已廣泛應用于商業計量的今天,傳統杆秤仍有一定的群衆市場。

4、中國傳統手工做秤的工藝起源于幾千年前,其中集中了東方人重直觀和崇尚簡潔實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結了大量的精巧工藝技術,蘊藏着豐富的專門知識,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學工藝、曆史人文和社會學研究價值,也必然有其未來存活發展的地位。

再說稱砣:也叫秤錘,杆秤中的秤砣,相當于砝碼。若将一刻度準确的杆秤的秤砣挖去一小塊,則稱物體時讀數比物體的實際質量大。秤砣和秤杆同時出現,曆史悠久,到現代都還在廣泛使用,特别是在古代,沒有電子稱的情況下,秤砣更是人們日常交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器具。秤砣和秤杆如孿生兄弟,又如夫妻,秤砣總是挂在秤杆上,人們常說:“秤杆離不開秤砣,老頭離開老婆。”

又有成語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秤砣看來一小塊卻能壓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雖不引人注目,實際上卻很起作用。明·吳承恩《西遊記》三十一回:“俗語雲: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

人們常說:“人人心裡都有一杆秤”,隻不過秤砣并不一緻,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變化,秤砣也在變化。當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大,當秤砣變大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小。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受這秤砣的影響。

秤砣,古時稱權。漢代稱纍(累),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清代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說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财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動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後世的砝碼。《漢書》說:“權者,铢、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也就是稱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為杆,權為砣。“權衡”這個詞就是這般引申出來的。蘇轼說得最明白不過了:“人之所以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會之于度量與權衡。”管子論刑論言道:“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猶如掂掇天下大事的一杆秤。

權,自人類出現了私有制,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型實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工具,它又同後來的賦稅制度相關聯。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秦權為饅頭狀,頂紐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包括戰國時的秦權和秦統一後加刻诏書重新頒發的戰國秦權。秦權多為銅質,少數為鐵制,偶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權8種。各權都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诏書,有的後來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書;秦二世時制作的,同時并刻兩诏;個别權上刻有“美陽”(今陝西扶風)、“平陽”(今山東鄒縣)等地名。除傳世秦權外,陝西鹹陽、西安、臨潼、寶雞,甘肅秦安,山東文登,江蘇盱眙,山西左雲,河北圍場,内蒙古赤峰和敖漢旗等,均有出土。西安高窯村出土的占國末期秦國高奴銅石權,重量單位為“禾石”,供稱糧草用;傳世小型“鹹陽亭半兩”權,與“稱錢衡”配套使用。戰國中期司馬成公權,銘文記載了造權的有關人員和權的重量、稱量标準。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了度量衡,并頒布了诏書,鑄造在度量衡器上抑或制成诏版鑲嵌在度量衡器上,作為官定的标準器。诏憶有四十個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到了二世又下了六十個字诏書:“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号,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這就是秦兩诏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楚權則多作圜形,鑄有半圓形環紐,常由十個組成一套,供在天平上使用。建國以來,湖南清理發掘的近2000座楚墓,其中101座出土有天平和砝碼,謂之稱錢天平,使用時要以錢權作砝碼,這種砝碼刻有标明重“四朱”或若幹兩。人們用天平、砝碼作陪葬品,可見當時與黃金流通有關,因為黃金昂貴,在交換中要求重量準确,楚墓中有較多的天平、砝碼出土,是楚國當時曾普遍使用黃金的間接證明。

漢至隋700餘年,基本上行用“稱錢衡”,即稱錢天平和砝碼錢權,長期成為我國古代基本的貨币制度,按照當時錢令規定,凡敢剔輕擇重,不以“稱錢天平”稱重計量收付錢币者,要嚴加懲處,罰于本裡正強制勞役十日。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規定不準私造。周代,每年仲春仲秋,氣溫變化較小時,“同度量平權衡”。秦代“法度量”,一年一校,國家頒發标準衡器,每年嚴加鑒驗,以保重量絕對精确,在領取或借用時,當面校準,不準有絲毫差錯。

古代秤砣的材質從最古老的石質,發展到後來的青銅、黃銅、鐵質等。一直到秦代都各不相同,材質、形狀千奇百怪,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統一度量衡。形狀從不規則的圓形、方形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古權,既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又是考證曆史、政治、經濟、文化、書法、計量的珍貴文物,而且具有藝術鑒賞價值,更可佐證我國度量衡史,青銅發展史與陶瓷業的進化史。在我國古代,量物輕重的天平和杆秤通稱“權衡”。在西周青銅器銘文裡,有“金十寽略”“絲三寽”“金十勻”等記載。“金”即銅,“寽”和“勻”是計量單位,說明當時已有計算重量的手段。确切地說,秤的産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天平。到了三國時代,天平的提紐漸漸從中間移至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兩數,形成提系杆秤的雛型。當今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齊的鐵秤砣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杆秤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對于計量衡器,曆代都重視其制造和管理。首先,要求衡器制造準确。早在西周成王時,王室就曾頒布度量衡标準器。20世紀末,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始皇二十六年頒發的标準權器,上刻統一度量衡的诏書。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對度量衡的管理頒布不準私造的法律。為保持衡器的準确度,各代還實行一些定期巡檢制度。周代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之月“同度量,平權衡”。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律·工律》上記載,法律規定衡器一年一校,在領取或借用時,當即校準。唐代規定,衡器經檢驗後加钤印記,方可使用。為加強衡器管理,曆代還專門設置掌管度量衡事務的官吏與機構。史載東漢時的京兆尹平權衡,因而“市無阿枉,百姓悅服”。唐代專設監校官。明代權衡通由工部寶源局監造,由兵馬司兼領市司,負責校正衡器。

秦權,是最美的秤砣,最有文化的秤砣,最有政治曆史意義的秤砣。秦權呈十邊形的棱柱體,上細下粗,見棱見角,頂部有一個半環形鈕。通體紅中泛黃,皮殼溫潤,綠鏽斑駁,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徑4.3厘米,重372克。在銅權的表面鑄有秦始皇廿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诏書,除第一邊5字、第5邊3字外,其餘每邊4字,上下左右結構整齊,共40字。诏書釋文就是熟識的廿六年诏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灋(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西周太師虘簋,高:20.7cm,寬:30.2cm,重:6.12kg。簋矮體,鼓腹,圈足,頸兩側有風格獨特的獸頭鋬。有蓋,蓋頂捉手作喇叭形。蓋面與器腹均飾豎直紋,頸部及圈足上各飾粗弦紋一道,簋蓋内和器底鑄對銘7行70字:銘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師量宮。天亮時,王到達宗廟的大廳,坐定位子。王呼師晨召喚太師虘入門,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賞賜太師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師虘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重大顯赫的賞賜,做了這件寶簋。太師虘萬年永寶此簋。

秦始皇銅權,出土于臨潼秦始皇陵園内城,通高7.3cm,底徑5.4cm,壁厚0.4-0.5cm,現藏于秦陵博物院。銅權外形似鐘,空心,高體方肩,上有環形紐,表面17棱。權體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诏文。秦始皇诏文40字,秦二世诏文60字。秦朝建立後,以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诏,定為标準器。秦二世繼位後,加刻二世诏,兩部诏書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史實。

古代的秤砣,其用途也和現在一樣,隻是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權各不相同。它的個頭大小不一,形制有圓形、鐘形、葫蘆形和動物形等,有的是用銅鐵做成,有的則是陶瓷、石頭、玉鑄就而成。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很多當官的會在家裡或是桌案上擺放一個秤砣,代表着權利與公平。玉雕中也就繼承了古代的稱呼:權則代表着權利,有的玉雕師還會在秤砣上面刻上官帽,這也就寓意着大權在握。有的會雕刻上壽桃和蝙蝠,就代表着福壽雙全。古代很多商家做生意時,會将自己的姓氏或者堂号雕刻在秤砣上,放在商鋪之中,一來鎮店,表明身家,二來也是對自己商鋪誠信經營的一種表現。以此暗示做生意要誠實,不能昧着良心幹那損人利己的事,買賣如此,為人處世之道,亦是如此。玉雕中的秤砣也就有了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象征意義。相傳民間搬家時,一般會先搬過去一個秤砣(多為陶瓷、石質),等到造屋上梁時,将它懸挂梁上,寓“稱心如意”之意。

在部分地區的婚嫁習俗中,新媳婦蒙了蒙頭紅子坐在炕沿上,新郎用帶秤砣的秤杆挑開新媳婦的蒙頭紅子,寓意夫妻二人白頭到老,終生相伴,新娘“吃了秤砣鐵了心”跟随夫家過日子,代表着妻子對丈夫的忠心和恩愛。

又有成語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秤砣看來一小塊卻能壓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雖不引人注目,實際上卻很起作用。明·吳承恩《西遊記》三十一回:“俗語雲:尿泡雖大無斤兩,秤砣雖小壓千斤。”

人們常說:“人人心裡都有一杆秤”,隻不過秤砣并不一緻,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變化,秤砣也在變化。當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大,當秤砣變大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小。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受這秤砣的影響。

秤砣,它所記錄和承載的時代繁榮和先人智慧依然如昔。秤砣在中華民族人們心目中的分量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價值。(整理/烏海 高廷倫 編輯/史奎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