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水北調中線最大年調水量

南水北調中線最大年調水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4:02:00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你知道嗎?在北京主城區,我們喝的水中,有七成多是來自南水北調的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湖北、河南交界的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地,出陶岔、穿黃河,一路穿行在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截至7月19日早上8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計調水入渠水量達400億立方米,水質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标準。

這400億立方米的“南水”,能讓多少人受益?工程有哪些生态效益?如何确保工程安全運行?藍藍天記者用三個數字為您解讀。

7900萬人——

京津冀豫直接受益人口已增加至7900萬人,較通水初期增加1倍多

華北大地上,有少人喝上了長江水?

從丹江口水庫到北京,一渠清水徐徐北上,惠澤沿線地區。最新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累計向河南省供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16億立方米,向天津供水65億立方米,向北京供水68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中線最大年調水量(喝上長江水了嗎)1

上圖: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陶岔渠首,“南水”自此北上。(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供圖)

據統計,中線工程惠及沿線20餘個大中城市及131個縣,受益人口逐年攀升,目前京津冀豫直接受益人口已增加至7900萬人,比通水初期的3800萬增加1倍多。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線工程通水近7年來,已由規劃時沿線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補充水源,轉變為主要水源,改變了京津冀豫受水區供水格局。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

在北京,1300萬群衆喝上甘甜的“南水”。“南水”已成為保障首都城區用水的主力水源,占主城區供水量的7成多,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部分區域也用上了“南水”。北京市累計完成市内配套輸水管線約130公裡,其中含團城湖調節池向密雲水庫反向輸水管線22公裡,實現了南水北調中線與密雲水庫的連通。

在天津,1200萬人受益,“南水”已成為天津城區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14個主城區居民全部用上“南水”。為提升農村居民飲水質量,天津建設集中供水廠,延伸自來水管網,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逐步用南水北調水代替地下水源。

在河南,鄭州、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11個市,及鄧州、滑縣等40個縣(縣級市)的2400萬群衆全部用上“南水”。

在河北,中線工程供水範圍已覆蓋石家莊、邯鄲、邢台等7個市,及定州、辛集等90餘個縣(縣級市),惠及3000萬群衆。中線總幹渠與河北配套工程構築起安全供水網絡體系,通過40餘座分水口、128座地表水廠,将優質的“南水”送達受水市縣。

48條河流——

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48條河流生态補水達59億立方米

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自然河常常斷流,地下水一度超采嚴重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保障群衆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資源,通過生态補水,促進沿線河湖生态不斷恢複,水環境持續改善,為淮河、海河、黃河流域河湖水系健康、水生态系統良性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

南水北調中線最大年調水量(喝上長江水了嗎)2

上圖:生态補水後的白洋澱波光粼粼。(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供圖)

滹沱河是河北石家莊的母親河。曾幾何時,河水斷流,河道垃圾遍地。這幾年,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現生态補水,滹沱河重現波光粼粼的景象。

數據顯示,與2018年補水前相比,滹沱河沿線兩側10公裡範圍内,地下水水位回升0.54米。同時,石家莊市啟動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滹沱河生态修複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石家莊市形成了近2700公頃水面、萬餘公頃綠地,沿線形成一個個網紅打卡地。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滹沱河。如今,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滏陽河、七裡河、瀑河、大清河等多條河流重現水清岸美。白洋澱蓄水量達3.67億立方米,水面面積達267平方公裡,水質持續好轉,湖心區水質穩定為四類,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天津市海河水質明顯改善。北京永定河、潮白河的水多起來了。

有了生态補水,華北地下水超采大大緩解。以北京為例,近年來,北京逐步關停自備井、大幅壓采地下水,還利用“南水”向重點水源地及城市河湖補水。水務部門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北京地下水水位開始“止降回升”,目前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已累計回升3.72米。延慶、昌平等京郊地區幹涸多年的山泉,在通水後陸續出現了複湧現象。

截至目前,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48條河流生态補水達59億立方米,其中,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段回補37.89億立方米,區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2400多天——

中線工程連續安全平穩運行2400多天

冬天,遇到結冰,水還能順暢北上嗎?夏天,遇到暴雨天,工程如何安全度汛?平日裡,如何确保水質安全?

清水跋涉上千公裡,一路上遇到的難題不小。連續2400多天平穩運行的背後,是南水北調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套完善的制度,确保工程安全運行。為确保冰期順利輸水,相關部門建立完善的水量調度、巡查制度;增加攔冰索、攔冰桶等方式,消除冰凍災害對輸水調度的安全影響。在汛期,相關部門加強預警預測,值守巡查,最大程度确保防汛安全。

南水北調中線最大年調水量(喝上長江水了嗎)3

上圖:“南水”正流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邢台市區段渠道。(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供圖)

一系列新技術,讓南水北調中線變成一條“智慧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依托信息化手段,開發自動化調度與決策支持系統、工程巡查維護實時監管系統等,推進了中線工程44個管理處全場景視頻智能分析,為工程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目前,中線工程建立由“1個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30個固定監測斷面”構成了水質監測體系。視頻監控、電子圍欄、水質日常巡查、警務室人員聯動配合,可及時發現并處置水質異常情況。

“惠南莊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天開展4次監測,監測12項指标參數。目前中線工程水質穩定或優于地表水Ⅱ類。”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水質檢測員李燕說。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