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新網
(原标題:解密福建羅盤技藝:非遺裡的“黑科技”)
當衛星導航、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羅盤還有什麼用?
這樣的念頭偶爾會在吳慶梭腦海中閃現一下。正值而立之年的吳慶梭是福建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羅盤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對他而言,手中的羅盤是海上絲路的文化印記,蘊藏着海洋文明的密碼。
中國是最早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針的國家,指南針羅盤曾指引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出發點,福建羅盤的制造技藝堪稱“大航海時代的黑科技”。
記者近日探訪位于福建福鼎市白琳鎮老街的福元堂,吳慶梭正在此開展羅盤非遺傳承研習。他告訴記者,福建羅盤是中國沿海型羅盤的典型,現已退出航海用途,他所制羅盤多用于風水領域。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個字,慢。”他介紹,羅盤木料選用銀杏木或柚木,他偏好柚木,盡管“砍下來鋸片通風陰幹,一放就是三年以上。”
羅盤畫圓打格也很考究。最全最大的圓有36個,最小的也要12個。行家們把“圓”稱為“層”,再加以打格,中國古文化中的“八卦”“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宿”等知識點都一一框入其中。
在吳慶梭看來,羅盤是風水師“解碼”的工具,看得見的山水,看不見的氣場,羅盤的每一層裡都有着古人對于宇宙某一層的理解。
然而,并不是層數越多,這個羅盤的級别就越高。對于風水師來說,精确才是羅盤好壞的首要标準。
吳慶梭說,首先,制作盤面分格要精确。格線偏了,分度失之毫厘,得出來的“時”與“位”就不一樣了。
作為羅盤核心技術的那枚指南針更要精準。何謂精準?“指南針在跳躍的時候要均勻,要像時鐘一樣,慢慢地跳,恢複靜止後,永遠指向南方。”
而從一片合金鋼,到一枚長不過3.5厘米、粗細不到0.1厘米的指南針,要經過錘打、鑽孔、磨針、烤焊等多道工序,需耗時兩天。
福元堂的羅盤精準度很高,以二十四節氣為例,每一年每一個節氣所走過的時間,可以精确到分鐘。
這得益于吳慶梭有塊祖傳圓形黑色鐵片“傳家寶”,上面分布着密密的小點以及細線,每一點、每一線都經過吳氏先人的精确測算。
成型的盤面上,最終書寫上“天幹地支”的文字,紅字代表陽,墨字代表陰。吳慶梭的筆畫風骨源自他爺爺,“至今都還記得爺爺‘杆杆翻連筆,時時落成林’的叮囑”。
福建省人工智能科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航正計劃和吳慶梭合作,把社會實踐課帶到福元堂。張航說,一面羅盤,是技術、數學和中國人人文審美的多重結合,“我們相信今天的孩子們會在人工智能與羅盤的‘碰撞’中,找到更美的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