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長達五十六回的長篇小說。與其他古典小說不同的是,它沒有一個主線人物和主線故事。
每個人物在各自的故事裡都是主角。
如周進、範進、杜少卿、鮑廷玺等等。
吳敬梓在講述這些人物故事,都非常冷靜客觀。對這些人物有批評、有諒解。
他似乎是無動于衷地在看着這些人表演。
也這是這種委婉,才更能營造強烈的諷刺氛圍。
他對筆下的衆多人物,都留有一手。
唯獨對嚴貢生這個人“情有獨鐘”。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吳敬梓筆下的人都沒有絕對的好人,絕對的壞人。
但是,嚴貢生是個例外。
他是整本書裡最無恥、最混蛋的人。
同時,也是書中運氣最好的人。
那麼,作者為什麼給這樣一個惡棍安排這樣美滿的結局?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嚴貢生的世界。看看這個惡棍是如何走向人生巅峰的!
在看嚴貢生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作者不像寫前面幾個人物一樣寬容。
因為嚴貢生無論從外貌到言談,再到所作所為,都讓厭惡至極。
張靜齋與範進到高要縣打秋風,在土地廟前遇到了“蜜蜂眼、高鼻梁、絡腮胡子”的嚴貢生。
嚴貢生知道這兩人的身份後,立即搬出湯知縣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小弟到衙門去谒見,老父母方才下學會來,諸事忙作一團,卻連忙丢了,叫請小弟進去,換了兩遍茶,就像相與過幾十年的一般。”
《儒林外史》中人,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擅長吹牛。
有的人吹牛吹得粗糙,一聽就是假的,引人發笑,比如胡屠戶;
有人吹牛吹得極有畫面感,有模有樣,讓人難辨真假,比如嚴貢生。
在這裡,作者似乎并不打算戳中他,好讓我們讀者自己去發現。
後來,發生的事,才讓我們漸漸看清嚴貢生的真面目。
正當嚴貢生和範進、張靜齋聊得正起勁的時候,嚴貢生家的小厮來找他。
原來,以前嚴貢生的小豬跑到鄰居家。他說豬跑到别家不利主家,非要鄰居買下。
鄰居将小豬養到100來斤。誰知有一天,豬又跑回嚴貢生家。
嚴貢生一家就扣着豬不還,堅持說豬是自己家的。
鄰居來讨豬,嚴貢生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把人家的一條腿打斷了。
鄰居的哥哥氣不過,到衙門來告他。
與此同時,還有一件官司找到了嚴貢生。
農民黃夢統到縣上交糧錢,一時缺錢,就想跟嚴貢生借。字據立好了,但是還沒有放款。
黃的朋友聽說了此事,趕緊勸他不要向嚴貢生借錢。朋友把錢借給他後,他就回鄉下了。把立字據這件事給忘了。
幾個月後,想起來,向嚴貢生要字據。
哪知嚴貢生卻跟他要幾個月的利錢。
黃夢統氣不過,将嚴貢生告了。
這兩個案子都不算大案子,但足以看出嚴貢生這個人品質低劣。
嚴貢生欺行霸市,橫行無度,卑劣下流,暴露無遺。
這時,湯知縣的評判,直接戳穿了嚴貢生的謊言:
“一個做貢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鄉裡做些好事,隻管如此騙人,其實可惡。”
嚴貢生口口聲聲說湯知縣如何看重他,都是在說瞎話。
嚴貢生的“惡”,還集中體現在這個人物在作惡之前的處心積慮。
嚴貢生帶着二兒子從省城迎親回來。
在船上,他突感肚子不适。吃了幾片雲片糕,奇迹般地好了。
随手就将雲片糕放在船闆上。艄公也是貪嘴,見沒人拿起來就吃了。
嚴貢生遠遠地看着,并不着急發作。
下船的時候,船家來要船費。嚴貢生這時展現了自己高超的心理素養。
他先是不緊不慢地問下人“藥”在哪裡,下人如墜雲裡。
船家接話說以為雲片糕是不要的了,所以把它們吃了。
于是,嚴貢生開始了表演:先是發怒,然後搬出省城各位大老爺來恐吓,最後說失了這個藥自己發病了,要找這些人算賬。
船家慌了,嚴貢生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罵畢,揚長上了轎,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睜睜看着他走去了。”
論有名,嚴貢生沒有弟弟嚴監生出彩。
嚴監生憑借“兩莖燈草”,榮獲“四大吝啬鬼”之一。
其實,嚴貢生的吝啬并不亞于弟弟嚴監生。
嚴監生的吝啬,更多是中國人的一種節約習慣。讓人心生憐憫。
而嚴貢生的吝啬,就是一種壞。
對于這兩個人,作者卻安排了兩種不同的結局。
膽小怕事的嚴監生,隻一個兒子,還早夭了。而無惡不作的嚴貢生卻有五個如狼似虎的兒子。
嚴監生的兒子死的時候,嚴貢生還在省城忙活二兒子的婚事。
那時,他心裡已經開始謀劃奪取弟弟的家産。
嚴監生的繼室趙氏想過繼嚴貢生最小的兒子,但是,狡猾的嚴貢生卻想讓已經成婚的二兒子過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回到家後,嚴貢生的老婆正在忙活給二兒子騰房子。
嚴貢生則胸有成竹地帶着兒子去了弟弟家。
在跟趙氏争奪财産時,他能一下子抓住問題的要害——趙氏不是正室。
族裡一直沒有承認趙氏繼室的身份。
嚴貢生就這樣繼承了嚴監生的大部分财産。而這些錢都是嚴監生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積蓄起來的。
最後嚴貢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嚴貢生無疑是成功的。
他的狡猾的生存智慧,讓他每一次陰謀都能得逞。
兩件官司,他自己逃了,留給弟弟嚴監生善後。
他深知,膽小怕事的嚴監生必定會幫他解決這件事。
雲片糕事件中,他抓住了百姓怕官的心理。
一上來,他就把雲片糕說成名貴藥材,還搬出了省城裡的幾個大老爺。
船家被唬得不行,隻能眼睜睜看他大搖大擺地坐轎走了。
圍繞嚴貢生的幾個人物都對他沒有好感。
因為他不講理,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
但是,他說話時卻能句句抓住道理的中心。
就拿奪遺産這件事來說,他就抓住了趙氏不是正室不能繼承财産這個宗法觀念。
中國古典小說大多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倫理理想。
可是,在嚴貢生身上,這個理想卻破滅了。
吳敬梓特意安排了這個惡棍,而且給了他世俗的成功,不得不說作者境界高深。
作為一部意義非凡的諷刺小說,它的基礎就是現實。
看看,我們身邊,不是有那麼些人作惡多端,卻依然逍遙快活?
“大雨中,百鬼夜行,有的人混在其中,比鬼還高興。”
嚴貢生這個比鬼還惡的人,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現狀。
他這個典型絕非偶然。
在道德觀念陳腐不堪時,自然就誕生了這些最腐朽,最狡猾的分子。
禮義廉恥不重要,重要的是金錢。
有錢的就是大爺。
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
嚴貢生前面的劣行隻是小打小鬧,最大的好處來自弟弟的遺産繼承上。
在這件事上,嚴貢生能夠成功,是因為傳統的倫理觀念。
他奪弟弟遺産這件事不在理,但是他說的話在理:哪裡有小老婆繼承的道理?所以,他信心滿滿,窮追不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倫理觀念在保護他,貢生的身份在保護他。
盡管,鄉裡人都反感他,族裡的長輩都怕他,縣令也不待見他。但是,他依然自信非常,嚣張跋扈。
嚴貢生的斑斑劣迹,不斷地刷新我們對卑鄙粗劣的認知。
吳敬梓也通過這個人物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如果嚴貢生這樣的人都能橫行自如,那麼這個社會還能好到哪裡去?
金錢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标準,那麼道德必須是堕落的。
教人禮義廉恥的科舉考試,自然也是虛僞的。
“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
本是勸人讀書立志的《勸學詩》,竟被功利之徒玩弄成,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的工具。
嘔心至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