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元珣年間,青唐羌族部落酋長鬼章青宜結連年侵犯邊界,尋釁滋事,百姓苦不堪言,朝廷遂命諸将讨伐,元佑元年(1086年),呂大防命洮州衆将乘機緻讨,活捉了鬼章青宜結。
同時獲得的戰利品中還有一批西域良馬,其中有三匹馬非常高大健壯,頭長得像蛟龍而胸像鳳,脊背像猛虎,而身上的紋理又像豹,當振動鬣毛嘶叫時,其他的馬都寂然無聲(萬馬齊喑),這三匹馬分别是:鳳頭骢”、“照夜白”和“好頭赤”。
圖片來自網絡
百姓聽到駿馬高亢的嘶叫聲,為之震動,紛紛尋着聲音出來觀看,不由啧啧稱奇:“這樣的良馬真是世上少有,也是生平第一次看見。”
宋徽宗見此良馬,非常高興,便命人送到骐骥院中派專人飼養,并經常帶領官員去欣賞。
在京任職的蘇轼目睹了駿馬的神韻,其形象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于是請來名畫家李公麟将三馬畫下來。
擅長畫馬的李公麟根據蘇轼的描述,以墨筆單線勾勒,在細部略施淡彩,一氣呵成,一幅栩栩如生的三馬圖展現出來了。
三匹馬神态各異,比例準确,形神兼備,其軀體的軟硬、皮毛的光澤、馬身的斑紋仿佛可以感覺到,甚至能夠聽到馬振鬣長鳴的聲音,仿佛還能感受到三匹馬馳騁奔跑的速度,似乎馬上就能從畫裡跑出來了,蘇轼看了畫直拍案叫絕。
圖片來自網絡
紹聖四年(1097年),蘇轼被貶往惠州,閑居無事,翻出舊日收藏的書畫,看到《三馬圖》,追思往事,感歎三馬的神駿,提筆寫下《三馬圖贊》,文中寫到:“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
《三馬圖贊》殘卷前半部分已佚,僅存“下禮部……逝房妖”一段,共16行,有北宋蓬池生、清高宗等人等題款,還有清内府、耿信公等藏印。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
此卷較蘇轼其他書法作品而言,書寫較為平和,通篇沒有太多變化,字形大小也相對統一,不像《寒食帖》那樣有參差錯落之感。
圖片來自網絡
又一說:畫家李公麟聽說骐骥院來了一匹西域良馬,慕名去觀看,見到後激動不已,回家便拿起筆畫下了所看到的駿馬,一匹匹形神兼備,姿态俊美健壯。
李公麟一畫了共五匹馬,每匹馬還配有奚官,分别是好頭赤、滿川花、鳳頭骢、照夜白、錦膊骢,而五位奚官則三人為西域裝束,兩人為漢人。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沒想到畫成後,馬卻死了。人們揣測因為李公麟的馬畫得太過形象逼真,把活馬的精魄都攝去了。
這則消息不胫而走,李公麟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好多人跑去求畫。
後來管禦馬的小吏見了李公麟就緊張,生怕他來畫馬,又把馬給畫死了。小官吏最後隻得編個說辭來诓李公麟:“你對馬這樣着迷,恐怕将來自己也會變成馬!我勸你以後還是不要再畫馬了。”
當然傳言無從考證,但是足以說明李公麟畫技精湛,畫出的馬形态逼真。
圖片來自網絡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萬馬齊喑】
【釋義】所有的馬都肅然無聲。比喻人們沉默不語的沉悶局面。
【出處:宋·蘇轼《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三馬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轼為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所畫《三馬圖》書寫的題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