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再找不出一座城市與一隻“動物”,能聯系得如此緊密了。
第11屆亞運會于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舉行開幕式,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 舒元成 攝
這是北京,它叫“盼盼”。
30年前的今天,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開幕。那是中國首次承辦國際綜合性運動會,意義非凡。作為賽會吉祥物,熊貓盼盼與這座城市,從此再難分割。
不僅僅是北京。在那個連彩色電視機都還算不上普及的年代,手持金牌作奔跑狀的盼盼是全國各地報紙上的常客。它也因此走進千家萬戶,陪伴一代人度過光輝歲月。
資料圖為巴斯,盼盼原型 張麗君 攝
“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誼,盼望迎來優異成績。以國寶之名,它寄托着國人将最好一面展現給世界的心願。
對于中國體育,如果說洛杉矶奧運會是以新人之态結交天下好友,那北京亞運會就是第一次以主人之姿歡迎四方來客。
而盼盼,就是中國體育的代言人。憨态可掬的它不僅征服了國人,更将友好、好客的盛情傳遞給世界,讓更多人開始真正認識中國。
視頻截圖
迄今,盼盼的雕像仍矗立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内。從它身上,旅者依舊可以帶走那段熾烈的亞運記憶;一如三十年前,遊人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裡,隻為争睹它的風采。
翹首以盼。北京亞運會,承載了國人最熱切的期待。
“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亞洲風四起,亞洲雄風震天吼。”
國人對于亞運會的熱情被填詞譜曲,用歌聲銘記。風靡全國的《亞洲雄風》,成為時代之音。
盡管《亞洲雄風》并非北京亞運會會歌,但它簡約大氣而又朗朗上口的旋律與體育完美契合,最終被曆史選中。
在那個卡拉OK剛剛興起的年代,《亞洲雄風》響遍街頭巷尾。萬人共唱一首歌的同時,也把心牢牢貼在了一起。
籌辦北京亞運會的過程中,組委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就沒斷過,資金短缺是其中最棘手的一個。為此,組委會發布倡議書,倡議捐款。
資料圖:北京兒童在街頭宣傳亞運會。中新社記者 任晨鳴 攝
第一封回信來自江蘇鹽城,彼時小學五年級的顔海霞把剛拿到的1.6元壓歲錢全部捐出。随後,那代人磅礴的熱情,以最直接的方式噴湧而出,最終彙成洪流。
從1987年至1990年,在用木闆搭成的簡易平房内,北京亞組委集資部的工作人員收到全國捐款共計約2.7億元,大大填補了亞運會籌辦的資金缺口。
一個個沉甸甸的1塊6毛錢背後,是了不起的一代人。
資料圖:北京亞運會主體育場——工人體育場。中新社記者 任晨鳴 攝
正如激昂的《亞洲雄風》,人們把最炙熱的期待化為最美好的祝福,凝結成關于北京亞運會最溫暖的記憶。故事中的所有人,都被這首曲認真诠釋,收藏于時代之中。
歲月如歌。北京亞運會,記錄了一顆顆灼熱的心。
沒有熱情,辦不好一屆大賽;可光有熱情,也隻會事倍功半。
北京亞運會是彼時中國所承辦的最大規模的洲際綜合性體育盛會。與今日正有條不紊籌備着冬奧會的北京不同,那時國内辦賽經驗極度匮乏。所有的一切,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圖為北京中國國家奧林匹克中心,第十一屆亞運會的田徑、遊泳、跳水、曲棍球等項目在此進行。任晨鳴 攝
對于當時北京的基礎設施建設,外界持懷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數;對于亞運會能否成功舉辦,為此而擔憂者也并非鳳毛麟角。
去朋友家串門,換身衣服就可以出發;可把朋友請進家來,不是準備幾雙拖鞋那樣簡單。
北京亞運會需新建及改建體育場館33個,還有包括交通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設施。這些數字放在今天,仍是浩大的工程。
北京先農壇體育場,亞運會足球比賽在此進行。中新社記者 任晨鳴 攝
面對幾無前例可循的一個個難題,所有親曆者勠力同心,為相同的目标追尋着答案。參與其中的建設者,最終讓亞運會成為城市建設突破瓶頸的推動力。
這是一張滿分的成績單:北京亞運會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全部由中國公司完成;曾經與垃圾山毗鄰的大屯鄉搖身一變,成為地标性建築亞運村;原本并不發達的南北向交通明顯改善,城市格局因此改變……
作為千年古都的北京,自此鋪開了一副嶄新的畫卷。
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曾評價,北京城市規劃有三個裡程碑:紫禁城、天安門、亞運村。亞運村能與其餘二者并列,足見它地位之重。
2008年8月8日,天安門廣場上空燃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曆史足迹》,煙花組成的“大腳印”在夜空綻放,在全世界的注視下,一步步走向鳥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年後的2008北京奧運會,當騰空而起的煙火“腳印”大步流星般行至鳥巢,這座城市成為世界聚焦的中心。
殊不知正是北京亞運會,為這載入曆史的恢弘時刻預留了舞台。
當年在規劃時,組委會特意于亞運村以西留出了足夠的用地。後來鳥巢等奧運會标志性建築,正是在此拔地而起。舉辦奧運會的夢想,其實自那刻就已經萌芽。
大智大勇。北京亞運會,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
在那屆盛會上得到滿分的,還有中國體育健兒。手足同胞們的助威聲中,從斬獲首金的女子舉重名将邢芬開始,中國代表團總共收獲183枚金牌,約占總數五分之三,遠遠甩開了其他對手。
資料圖:女子舉重四十四公斤級選手邢芬,為中國代表團奪得北京亞運會的首枚金牌。任晨鳴 攝
可在那之前,中國競技體育正處于低潮期。
1982年新德裡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坐上獎牌榜頭把交椅;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重返奧運大家庭的中國隊也算收獲頗豐。
誰知1986年漢城亞運會,中國隊在獎牌榜上與東道主韓國隊競争激烈,直至收官才分出勝負。中國隊在最後一個比賽日的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奪冠,以1枚金牌的微弱優勢力壓對手。
資料圖: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獎牌。追影 攝
洲際比賽赢得艱難,中國隊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本想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正名,結果卻遭遇滑鐵盧,僅有5枚金牌入賬,列獎牌榜第11位。
在中國體育被巨大的失落感籠罩之時,家門口舉行的北京亞運會,就成為一場不容有失的翻身之戰。這一次,中國隊牢牢把握住了它。
若幹年後回首,在中國體育全面提升的過程中,這是打下堅實基礎的一屆運動會。李小雙、鄧亞萍等初出茅廬的小将接過旗幟,不久便在世界舞台上絢麗綻放。
重整旗鼓。北京亞運會,見證了中國競技體育一掃陰霾。
競技之外,北京亞運會也留下了許多珍貴回憶,被稱為“亞運之光”的火炬傳遞便是其中之一。
圖為采集第十一屆亞運會聖火火種的十五歲藏族少女達娃央宗。
火種在念青唐古拉山腳下被采集,四把主火炬分别從海口、烏魯木齊、拉薩和哈爾濱開始傳遞,最終彙聚于北京。短短不到一個月,這束“光”幾乎遍曆中國。用“亞運之光”形容1990的北京,再恰當不過。
體育之内,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為中華民族長逾百年的奧運夢想插上了翅膀;體育之外,這屆盛會極大激發了民衆的自信與自豪感,它之于中國發展的作用,難以估量。
30年來,從亞運之城,到奧運之城,再到雙奧之城,北京以體育之名大踏步向前發展;從熊貓盼盼,到福娃晶晶,再到“年幼”的冰墩墩,文化傳承也從未間斷。
開幕式上,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手持火炬與跳水運動員高敏、女排名将張蓉芳一起入場,點燃亞運會主火炬
這是中國體育聲音愈發洪亮的30年,也是中國體育内涵與外延不斷豐富的30年。那些曾經滾燙的記憶,不但沒有因歲月流逝而淡去,反而在被時光雕刻後更顯濃烈與澎湃。
在這條路上,中國體育已經走了很遠;但走得再遠,也不會忘記最初的起點——
1990年9月22日,在全國人民的期盼中,北京亞運會開幕。
來源:中新網體育部 ,作者嶽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