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浸潤心靈”,各位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丹品書香》,我是主持人丹丹,節目中我們會邀請作家、詩人以及文學愛好者,分享他們與書本的故事,希望傳遞濃濃的書香,讓網友一起來品味讀書的美好。今天節目邀請的嘉賓是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委,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作家楊光祖教授,歡迎楊老師,跟網友們打個招呼吧。
記者:楊老師,前段時間,在蘭州舉行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聯主辦的“楊光祖《批評的思想之光》研讨會,有10多位專家對您二十多年的文學評論成績做出了充分的肯定。您的這部作品《批評的思想之光》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呢?
楊光祖:《批評的思想之光》是我的第六本評論集,這是中國作家協會和作家出版社2017年推出的一套叢書,從全國選了10位批評家,如比較著名的李建軍、洪志剛等,我是其中的一位,每位批評家出一本書,就是把你多年發表的一些文學評論、批評的文章收成一個集子,我給它取名叫《批評的思想之光》,主要是對當代文學,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的一些研究吧。
記者:馬青山認為,您是甘肅省能夠在全國發聲的為數不多的評論家之一。彭金山說,在邊遠的西部,您發出了一個獨立批評家的聲音。并且您說過要用有溫度和有思想的批評發出獨立批評家的聲音,您對有溫度和有思想的批評是怎麼界定的?您覺得要具備哪些條件才算是一位獨立的批評家呢?
楊光祖:有溫度、有思想也是一些批評家和學者對我的定位,我認為當前的文學批評為什麼會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就是因為很多文學批評一些理論看似很高大上,但是把裡面的作品和作家換個别的名字,這篇文章照樣成立,這樣的批評其實就是沒有溫度的,沒有思想的。有思想就是我們的文學作品是對現實的一個反映,反映得怎麼樣,評論家要對它進行一個深入地解剖,這樣對批評家有思想的要求。有溫度就是,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是帶着自己的生命體溫的,那麼批評家對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的時候,要把自己的生命感悟帶入進去,不是那種高大上的空話、廢話和套話,就是要用心靈去感悟作家的創作,用自己的體溫去感覺它的優點和缺點,這樣的評論作家才會認可,也才是有溫度、有思想的評論。至于獨立的批評家呢,我認為首先要有獨立的精神,現在很多批評家依附于作家,這就是有問題的,優秀的批評家寫的優秀的評論其實也是一種創作。
記者:您一開始是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後來轉向了當代文學的評論,您為什麼做這樣的轉變呢?當中有什麼故事嗎?
楊光祖:我大學畢業分到了甘肅省委黨校,講黨的政策和中西文化戰略、文化思想等課程,自己業餘搞一些散文創作,主要是唐宋文學研究,也發表一些文章。2000年大學訪學,有機會在北大哲學系聽了一年的西方哲學課,對思想産生了興趣。之後正好有一個機會對甘肅一線作家進行評論,當時針對對甘肅比較有名的作家像雪漠、馬步升、高凱等等寫了一些評論。由于之前一直從事古典文學研究轉到當代文學的話,覺得比較容易,着手比較有把握,所以那批文章當時都是從批評的角度去寫的,文筆也比較犀利,産生了較大的反響。後來加入了中國作協,也連續發表了很多當代文學的評論,就這樣陰差陽錯跨進了當代文學評論的領域。
記者:很多評論家還說到,您評論文章不僅問題意識強烈,觀點新穎而獨到,擅長以小見大,并将評論當美文寫,評論文字不是那種理論的生搬硬套;并且,您的散文,還有着評論的尖銳深刻,有自己的哲學,那您覺得說的貼切嗎?您覺得評論文章和散文在寫作方面有什麼不同?您是怎麼處理的?
楊光祖:我覺得評論文章和散文從骨子裡來說沒什麼區别,像那些大師的評論本身就是很優美的散文,像魯迅的一些評論本身就是散文,而有些散文本身帶有評論性質。但如果要細化的話還是有區别的:散文更加個體化,表達一些個人的想法,比較主觀,而且更加傾向于抒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評論相對理性一些,不是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表達對一個作品或一個作家的看法,所以更加理性客觀,比如我們對莫言的小說怎麼看,你必須先把作品讀懂,然後把自己發現的一些問題指出來,這是評論家所幹的事情。所以,評論更加強調理論和思想性、邏輯性,而散文更加強調主觀、自我,同時散文可以寫成獨白,像魯迅的《野草》,但是評論不能寫成這樣的獨白體,可以說,評論更多的是對話,散文更多的是獨白,兩個嚴格地說有差别,但是到境界高一些的時候,像大家、大師魯迅、雨果這些,他們寫評論和散文的時候沒什麼區别,也是相通的。我個人在平時寫作的時候區分兩者的關系還是很講究的,比如寫評論的時候,我盡量把評論寫的很美,像散文一樣,有可讀性,讓大家喜歡讀;寫散文的時候,我讓散文更加的有思想性,也是讓它們互相交叉,寫散文比較傾向于我的主觀内心的一些東西,如果說一些宏大的公共話題,對一些作家作品的看法,比較客觀的話題進行發言的話,我會用評論的形式。
記者:您在文章《百花伴我成長》當中說到了您從小熱愛文學,喜歡寫作。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文學創作的呢?
楊光祖:要說到文學創作就相對遲了,但是我對文學的愛好是從小開始的,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山村,現在想來,那個時候大自然對我的文學藝術的熏陶有着很大的幫助的,因為給農業社放羊,生活在大自然中,一個人經常坐在山上自言自語,有傾吐的欲望,也比較孤獨,不喜歡和人說話,所以上小學了就非常喜歡寫作文,通過作文表達自己内心的想法,我覺得寫作就是自己的一個出口吧。到中學的時候,經常參加一些作文比賽,經常獲一等獎,那個時候不算文學創作,算是習作或作文訓練。到大學的時候才開始散文創作,在一些報刊發表小散文。大學畢業之後,開始文學評論,另外寫一些散文,目前出了兩本散文集。這兩種創作我都比較喜歡,兩種問題相互交叉。所以這種文學創作的經曆讓我覺得,小時候大自然的熏陶對我今後的創作有很大的關系,其實我的創作也是對大自然的一個回饋吧。
記者:剛才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楊老師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大自然,那麼,您能給廣大網友們推薦幾本值得一看的書籍嗎?
楊光祖:其實大自然也是一本書,古代司馬遷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大自然就是行萬裡路。我早年确實深受大自然的熏陶,後來讀了很多書,書籍對我的精神成長影響還是很大的,至于推薦書,我個人覺得有點難,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所喜歡的書是不一樣的,就像每個人會找自己喜歡的人做朋友。讀書最佳的就是找自己喜歡的那幾本書、那幾位大師。如果說作為啟蒙入門的話,可以推薦幾本看一下,我個人比較喜歡《魯迅全集》,我從初中讀到現在,越讀越喜歡,《魯迅全集》确實是值得當代中國人去讀的書,對認識社會、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都是很有幫助的。從美學上說,可以讀李澤厚的《美的曆程》,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等,這些書能夠讓人進入藝術的大門,能知道什麼叫美,什麼叫好的藝術作品,這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強調要培養一個人的審美直覺,好還是不好,人有一種直覺,而這種直覺除了天賦以外,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一些好書,來培養藝術感覺,提高文化品位,至于具體哪本書還是因人而異,所有的經典書籍都可以去讀,在讀的過程中覺得哪本書适合你,就可以精讀。
記者:好的,感謝楊老師。您的批評,流溢着思想之光,有比較深入的哲學分析,精準、深刻,顯現為一種理性的激情,就像您說的:“隻有那種建立在文本閱讀基礎上的具備批判精神、理論品格的文學批評,才是一個批評家展示自己真正才華之所在。”通過今天短暫的交流,讓我們了解到,楊老師在用心寫作,用生命寫作。這是是作為批評家對文學的虔誠與敬畏,不管是批評還是散文,都蘊含着您在文學和思想方面深藏于内心的破繭化蝶般的夢想與追求。感謝您座客《丹品書香》,也感謝各位網友們的陪伴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全媒體記者 宋戈 王丹丹 編輯 郭雲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