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曦講解24節氣

林曦講解24節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6:13:09

林曦講解24節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緻敬中華先人智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林曦講解24節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曦講解24節氣(微識二十四節氣)1

林曦講解24節氣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緻敬中華先人智慧

——微識二十四節氣

蔣德均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個時節和氣候,是我國古代先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華民族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及華夏民族的民族性格與生産、生活等都産生着極其重要的廣泛影響。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準确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運轉進行安排,因此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确定閏月的标準。

中國二十四節氣,以河南或黃河流域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地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二十四節氣分别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故民間有二十四節氣歌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又有關于二十四節氣月份歌謠:

地球繞着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産,種收及時保豐年。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有鑒于此,我們撰寫了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簡明文字,分别介紹節氣的起源、季節、物候、節令等相關文化知識,包括農事活動、農曆節日、民間習俗、起居養生、民間諺語以及相關古典詩詞精選等,言簡意赅地解讀二十四節氣,讓大家了解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傳統節氣:華夏民族獨有的曆法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土圭構造簡單,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确定季節的變化)實測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長的稱日長至(又稱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的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已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曆法,明确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于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緻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别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每個月兩個節氣,第一個叫節氣,第二個叫中氣。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漢代的《淮南子·天文訓》中。

據說,這種利用土圭測量的方法最早始于周公,現今河南省嵩山腳下還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學界一般認為,二十四節氣始于先秦,定于秦漢。

下面介紹一些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概念。主要有:一年的四時、四立、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花信風、七十二候等。

四時:即一年的春夏秋冬,又叫四季。它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劃分的:把從低氣溫走向高氣溫的季節叫春季,把氣溫高的季節叫夏季;把從高氣溫走向低氣溫的季節叫秋季,把氣溫低的季節叫冬季。

四立:即一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八位:即一年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十二度:即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花信風:即根據農曆節氣,從小寒到谷雨,共有八氣。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每五天為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對應一種花。順序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七十二候:即根據農曆節氣以五天為一候,與二十四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共有七十二候。

二、春季:春雨驚春清谷天

按傳統曆法,一年分四季,每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春天的六個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 春

立春太陽位于黃經315度,2月3-5日交節。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古時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曆法将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動物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立春主要節俗活動有:春耕、打春、春社、朝賀、春遊、咬春等。在飲食養生上,注重補養陽氣,少酸多甘,平抑肝火。

立春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唐代詩人賀知章有《詠柳》描寫了春天的美好: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宋代詩人張栻有《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宋代詩人白玉蟾有《立春》:

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民間彥語有: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早春孩兒面,一日兩三變等等。

雨 水

雨水太陽位于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由于中國地域廣大,各地氣溫不一而且氣溫變化多端,往往忽冷忽熱。但總體而言,随着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

雨水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意思是:雨水時節到,水獺開始捕魚了,将捕獲的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飲食養生方面,調養脾胃,防禦春寒。

雨水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唐代詩人杜甫有《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唐代詩人韓愈在《初春小雨》寫到: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民間諺語雲:雨水節,雨水代替雪;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等等。

驚 蟄

驚蟄太陽位于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驚蟄,古稱啟蟄,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亦不動,故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故曰“驚蟄”。古語有“春雷響,萬物長”之說。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農忙季節。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意思是,此時桃花盛開,豔麗奪目;黃鹂鳴叫,悅耳動聽;布谷聲聲,催人農耕。在養生起居方面,應注意保暖和補腎。

驚蟄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唐代詩人元稹有《驚蟄二月節》詩雲: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鸠。

時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詩人宋代張元幹在《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有詩雲: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故有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三月三,蛇下山;雷打驚蟄前,二月于連連;過了驚蟄節,一夜一片葉。等等。

春 分

春分太陽位于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

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春分時節北方天氣變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銜草含泥築巢居住,又開始新一年的生活。

如果說驚蟄時節是偶有雷聲,那麼春分時節則是常見雷聲和閃電。春分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春分時節,我國民間有放風筝、吃春菜、送春牛、立蛋等風俗。在飲食養生方面,應注意陰陽平衡,殺菌除塵,加強運動。

春分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唐代詩人元稹在《詠二十四氣詩·春分二月中》雲:

二氣莫交争,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民間諺語有雲: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春分,百草返青;春分春分,好種花生等等。故宋代詩人陸遊《臨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代詩人宋琬著有《春日田家》一詩:

野田黃雀自為群,山叟相過話舊聞。

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

清 明

清明太陽位于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作為自然節氣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中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意思是,桐子花開了,喜陰的田鼠鑽進了地洞,喜陽的鳥兒飛翔在空中,天空中可以不時看見彩虹了。

清明作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它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因此,掃墓祭祖、慎終追遠與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

清明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從古至今,吟詠清明節的詩詞衆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如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清明時節,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農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等等。

谷 雨

谷雨太陽位于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六個節氣,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谷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鸠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于桑,意思是,谷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着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及時播種,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一種叫戴勝的鳥。故有農諺:谷雨插秧,大緻無妨;谷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谷雨前後栽地瓜,最好不要過立夏;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貓抓;谷雨前後,插秧點豆等等。

谷雨時節對應的花信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唐代詩人齊己《謝中上人寄茶》詩雲: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

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清代詩人鄭闆橋《七言詩》: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谷雨前後,正是我國茶葉春季采摘的最佳和最忙時節,大量新茶上市,所以,中國茶葉學會曾多次倡議,将谷雨節确定為我國“全民飲茶日”,并舉行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蔣德均,筆名文生,研究員、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新詩百年100位最具實力詩人,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學會理事,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宜賓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李莊文化研究院負責人,大型文化叢書《李莊文叢》主編,宜賓首部大型動漫《戰神哪吒》文學顧問,書劍創意寫作坊主人,宜賓學院十佳教師。曾先後擔任宜賓學院中文系、藝術系主任,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寫作學、古代文化、地方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一流課程《寫作》《商務與政務寫作》以及校級一流課程《人生的詩意與遠方》主講教授。主持或主研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課題12個,負責多個大型文化文學寫作項目。已出版《詩歌語言藝術論》《文學再思錄》等學術著作6部、文化随筆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詩選》《與名人為伴》《一江春水》《另一種天問》等詩集24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冊,主編文學作品選集20餘部。文章曾入選全國高考語文閱讀材料和黨政領導幹部學習材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