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語境下,親子關系是重要而繁雜的一個課題。很多家長由于工作忙、加班多,平時跟孩子的接觸隻有上學接送,有時候連親手為孩子做一頓飯都來不及,更别說去參加幼兒園開設的“親子開放日”了。
不過沒關系,以下這些“見縫插針”的親子小遊戲,不用外出,也不用繁多的材料,簡簡單單就能滿足父母們對孩子無暇釋放的愛意。
01
有趣的“手指畫”
手指畫最早發端于意大利的瑞吉歐·艾米裡亞教育模式,是一種方便快捷的家庭親子遊戲,孩子可以使用指尖、手指、手掌、手背、手側來模拟不同的形狀。在歐洲,有“每個孩子的第一張畫都是手指畫"的說法。
手指畫操作方便,藝術表現直觀簡潔,鮮豔的色彩,遊戲性繪畫形式等,極易受到孩子的喜愛,同時也可以有效開發孩子的手部靈活性,豐富孩子對事物的感受。
爸爸媽媽在指導孩子進行手指畫的時候,要注意選擇容易清洗的顔料,從簡單的圖案開始練手;玩到後面則可以讓孩子用手指畫來畫出身邊的人,别有樂趣。
02
互相模仿的“照鏡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總是偷偷地模仿大人的舉動或是言行,有時他們會躲在門後面學着父母的樣子說話,有時他們會模仿電影裡的動畫人物說話表演。
因此,大人和孩子互相模仿的“照鏡子”遊戲就很受歡迎了,模仿動作,模仿神情,模仿說話的語氣……
模仿是孩子對環境學習和适應的過程,它意味着孩子不停地在用自己的大腦,開拓思維,從事物中找出共性來進行表演。即便有時候做得不對,拙劣的模仿也會讓大人和孩子都沉浸其中,營造出歡快的家庭氣氛。
03
經久不衰的“躲貓貓”
“躲貓貓”是一種流傳很廣、曆史也很久遠的遊戲,是屢試不爽的逗娃絕招。它雖然也屬于捉迷藏的一種,但不需要追逐、尋找等激烈的身體運動等部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僅僅是将身體的某部分躲起來,再跳出來,就足以讓孩子們感到有趣了。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躲貓貓能幫助嬰兒認識物體的“永恒性”:當我們遮住眼睛,眼睛似乎就消失了;當我們将手打開,眼睛又回來了!
成年人也許覺得這沒什麼好驚訝的,但是孩子的大腦本就處于逐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的過程中,這樣來理解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是最正常不過了。
04
大家來“找茬”
如果說模仿遊戲是讓孩子在大腦中合并同類項,那麼“找不同”的遊戲就是要讓孩子在事物的對比中找出異類項。
找不同可以鍛煉孩子的眼力、腦力、專注力和反應能力,還能提升他們手、眼、腦的協調性。經常玩這樣的遊戲,還能提升孩子的逆向思維和批判思維,讓孩子覺察出日常生活中“不正常”的地方。
不過為了保護視力,家長們還是要注意不能長時間讓孩子玩兒哦~
05
别開生面的角色扮演
相信很多媽媽也有看完《新白娘子傳奇》就把床單披在身上扮白娘子的經曆,“扮演”是模仿的一種形式,可以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老師、醫生、廚師到警察、消防員,讓孩子自由扮演所喜歡的角色,體會不同角色對社會的貢獻,懂得嚴于職守,為他人服務等道理;扮演騎士、公主、惡魔,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自導自演一部精彩動畫,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同時對親子關系的促進也居功不小。
06
多樣的棋類遊戲
圍棋、象棋、飛行棋、跳棋……各種各樣的棋有很多,學起來也并不是那麼困難,它們也是非常受歡迎的親子遊戲。
下棋需要協作,鬥智鬥勇是棋中常态。孩子大一點以後,父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下棋,不僅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同時還能夠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哪怕是最簡單的五子棋,也能有效提升孩子大腦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記憶力,由淺而深地教會孩子從全局思考問題。
07
創意拼圖,看圖說話
有趣的拼圖遊戲,可以跟廢物利用聯系起來:爸爸媽媽把舊雜志或舊報紙上的人物圖片剪下來,可以把頭部和身體剪開,讓孩子重新任意組合;也可以把報紙上的圖片按規律剪下來排列,如交通工具、植物、動物等。
孩子在初玩時可能會發生分類錯誤,或者把人物的肢體拼錯等情況,爸爸媽媽應該循循善誘,引導孩子認識到各類圖片大小、形狀、用途的不同。
遊戲玩到比較熟練的時候,爸爸媽媽還可以訓練孩子用不同的組合進行看圖說話,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剪刀的部分必須要爸爸媽媽幫忙哦~
08
多變積木,精彩童年
積木是曆久彌新的一種兒童遊戲,它把趣味性和訓練性相結合,能促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培養孩子的空間感、想象力、創造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在深受孩子喜愛的同時,也常被用于兒童思維訓練。
從最簡單的疊高高,到經典的拼圖形、蓋房子、數數字,再到多米諾骨牌式的布局推倒,無論哪一種積木玩法,都能吸引孩子不斷探索。不知不覺間,想象力、觀察力等可貴的思維能力就形成了。
在此期間,父母的引導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講完《三隻小豬》的故事,可以讓孩子用不同的材料建三間屋子,看看怎樣搭建不容易被“吹倒”;把積木連接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讓孩子指揮玩具車根據“路标”來行進和停止,建立最初的規範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