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科技的發展與曆史

科技的發展與曆史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16 12:45:38

科技的發展與曆史?文章開始前,還是要給大家再解釋下,今天的這個話題說簡單也簡單,但是往深了講,又非常非常複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最近幾十年來科技進步,并沒有很明顯,能用到人類社會中的科技,依舊還是九十年代的産物,上次出現科學偉人,還是1950年代的愛因斯坦,科技應該是一年比一年進步的,為啥現在還是在用舊時代的産物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科技的發展與曆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的發展與曆史(當今科技發展史)1

科技的發展與曆史

文章開始前,還是要給大家再解釋下,今天的這個話題說簡單也簡單,但是往深了講,又非常非常複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最近幾十年來科技進步,并沒有很明顯,能用到人類社會中的科技,依舊還是九十年代的産物,上次出現科學偉人,還是1950年代的愛因斯坦,科技應該是一年比一年進步的,為啥現在還是在用舊時代的産物呢?

難道科技進步真的被停止了嗎?

其實不是的,如今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大數據,遍地開花,人工智能帶來了釋放人類雙手的可能,智能家居帶來了更好的家庭生活,智慧城市、大數據帶來了信息化建設,極大推動了人類了進入信息化時代。

在當今,一個快速的時代,每一年出現的科技、産品是非常多的,甚至我們無法感知這些發明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生活便利,其實都是有個很大原因的,我們活在數字信息下,但生活依舊沒能進入信息化時代,那就是有個發展周期。

科技和經濟相互關系。

根據前蘇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 康德拉季耶夫考察了資本主義世界兩百多年的近代史,發現他們的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周期性,每次差不多都是40年到60年,而且每輪周期都是技術驅動的。每個周期都有明顯的繁榮和衰退,每個人的一生大概都會經曆這麼一輪,或者跨着兩輪。

也就是說,一項或者多項科技成果出來後,并沒有很快用在人類生活當中,而是先運行幾個周期,再把成果往社會中推廣,能出來推廣的都屬于精品,比如首台計算機是1946年出現的,然後這項科技成果經曆了長達七十多年的技術循環,中間又有很多的小波段,比如操作系統,浏覽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等,直到如今計算機還是沒能實現人手一台,但不阻礙它的技術發展。

這樣一來計算機産物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農民工。

如果你剛好是其中一員,現在收入基本要比其他行業的同學高一到兩倍。

可以說,如果一項科技或者産品處在繁榮期,個人可能一伸手就握住了機會,站在風口前,豬都會飛,必然讓你收入暴漲,而國家更是這樣,科技每一次進步都可以帶動一批工作崗位,還能推動國家科技實力,兩百年前的英國工業革命,以及近代美國的科教興國戰略等等。

第一次技術周期

衆所周知,工業革命前的幾千年裡,人類進展一直不太快,不僅不快,大都是以農業為主,最明顯就是我國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着田園鄉村生活,與世無争的生活。

直到發生在英國的第一次技術革新,利用水力搞定了水力紡紗機,這項技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

在這項技術革新沒有出來前,紡紗織布一直隻能靠着養殖蠶生産,而且手織布的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分成了大大小小72道工序。還受蠶絲影響一直沒能大面積紡紗,這就是古代中國的絲綢之路為什麼這麼繁華的原因,因為在全世界隻有古代中國才能做出紡紗織布。

水力紡紗機出來之後,雖然大大的增加了産量,但是水力紡紗機體積很大,必須搭建高大的廠房,又必須建在河流旁邊,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

于是在1770年左右,英國人搞出來了珍妮紡紗機,使織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依托英國海軍打出來的廣闊市場,隻要生産出來就能賣掉。當時還沒有蒸汽機(也不是沒有,早期版本的蒸汽機太笨而且太貴,效率極低,根本沒法用),那時候大家用水力驅動,所以英國最早的企業都是沿着河邊建的,大量的農民進入工廠,成為了初代工人,現代企業的雛形也是在那個時代大爆發。

由于這兩種紡紗機由水力驅動,使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産不穩定,夏天有枯水期和洪水期,冬天可能結冰,這時想要生産開工,必須得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改進動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新動力,後來瓦特踩在别人的肩膀上搞出來了蒸汽機,人類一腳踢開了工業化的大門,不過蒸汽機是下一個技術周期的事。

第二次技術周期(1825-1875)

第二個技術周期的标志就是蒸汽機。

上面說起過早期版本的蒸汽機太笨而且太貴,效率極低,根本沒法用,直到被瓦特改進之後并不是立刻就爆發了,而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從煤窯到工廠的擴散過程,一開始不被看好,後來逐步改進後成了主流,又用到了輪船和火車上。

而且火車也不是一下子出現的,最早隻有鐵軌和車廂,用在大型煤礦裡,用馬拉着,在很長時間裡,火車就是馬拉着,因為火車頭還沒發明出來,所以馬拉列車不但不是非主流,反而是傳統玩法。過了很多年,等蒸汽機發展成熟後,大家才想起來給火車配個火車頭,一開始的火車頭跑得還沒馬拉火車快,不過明顯蒸汽火車頭的發展潛力更大,很快就不可同日而語。

當火車頭跑得比馬還快的時候,最先淘汰的是馬,而火車頭就會被擡高,進入下一個技術革命。

強大的生産力,使得工廠遍地開花,就好像充了血一樣,不斷壯大,人數和組織結構變得超級複雜,人類終于能制造更複雜更精細的産品,像火車和輪船的一樣的怪物。

等到日不落帝國,在全球緩緩升起的時候,我們大中華,還一度認為這個破銅爛鐵戰艦能幹嘛,最多也是鐵廢物罷了,直到日不落戰艦開到我們沿海才知道,這種鐵怪物能力這麼強,是我們不能制造的。

第三次技術周期(1875-1920)

第三個技術周期的标志就是鐵路。

最早在英國誕生,然後到德國、美國三個階段。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條行駛蒸汽機車的永久性公用運輸設施在英國斯托克頓-達靈頓的鐵路正式通車,約90噸的“旅行”号列車穩定行駛了32.8公裡到達終點。

這一階段,極大拉動了運輸業的發展,從此火車跟鐵路,慢慢走上曆史舞台。

伴随第一條鐵路用上蒸汽機後,鐵路運輸就好像開了挂在世界興起,比如德國,之前隻能用馬拉動,不僅時間久,馬跑在路上還會拉一堆堆屎,搞得城市特别的髒,加上德國那地方以前散落着幾百個大小邦,無法近距離交流。

直到德國人用英國技術開始修鐵路後,事情就慢慢其變化了。

鐵路逐步把各邦連在了一起,交通方便了,互相做買賣越來越頻繁,德國也變得更“富有”,政治經濟聯系緊密,也為統一做好了基礎。

而且鐵路發展本身會帶動上下遊,造鐵軌是不是得搞挖礦?是不是得搞冶金?研究冶金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點化學相關科技點,德國那些年化學研究也進展神速。

統一後的德國發展越來越猛,重點搞“重工業、軍事、能源等”,結果沒搞多久,意外發現另外一個能源,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是“電氣”,又人類帶進電氣革命。

一直猥瑣發育的美國,結束南北戰争後,百業待興,基建這是被擡了出來,而鐵路就是重點一項,美國本身由幾十州組合的國家,鐵路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然後瘋狂上馬鐵路建設,那些年一年修一萬英裡鐵路,那時候的美國也是個基建狂魔,跟德國差不多,鐵路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場,并且美國國内也在大煉鋼鐵。

不久後美國迎來了卡内基和摩根的時代。

也暗示着美國即将迎來一幫科技偉人,先有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有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從此人類開啟了嶄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是屬于美國和德國的。

還未寫完,喜歡的朋友可以等下一篇。

----全文未完,多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