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生之大事。飲食,不單隻是滿足口腹之欲,從食物的形、色、味到飲食所呈現出來的社會環境、文化特色以及個人品味、生活内容、情志抒發等,這些都是飲食書寫内涵有趣的一面。
宋代是中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一個朝代。此時商品經濟發達,不管在種植技術、料理方法、商品交易流通、飲膳器具的重視,都促成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面貌。宋代文學,對于生活細微末節的描繪均能寫入作品,文學内容也不再隻是典雅莊重的題材,融入俚俗活潑、生活化的材料,展現出宋代文學不同的樣貌。
《涑水記聞》記載宋仁宗愛吃螃蟹,而有不滿太後劉氏嚴禁吃蝦蟹的記聞。文人歐陽修嗜吃螃蟹,知亳州時,書信中表達閑居之樂,以緻晚年想搬到有螃蟹的颍州居住。宋真宗時的宰相呂蒙正喜食雞舌湯,每天食用,雞毛堆積如山。蘇轼有名的“東坡肉”最為脍炙人口,他自創食譜,釀酒,成為文人裡的美食家代表。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詩、詞、書、畫、文,樣樣精絕,為北宋文學家。蘇轼一生仕途不意,因新舊黨争之禍,多次貶谪他鄉。他的飲食詩文,多為貶谪時所作,反映出他人生曆程的不同面向,也呈現他體會人生的種種滋味。蘇轼有關食物的文學作品中,能鮮明地描繪出食物烹煮的要妙之處,不論是食材、水、鍋具的擇取,四方真馔,食物的鮮美與滋味曆曆在目。
蘇轼是懂吃的,也愛吃,對食物的講究正是對生活的一種品味。而除了味蕾悸動的感官享受之餘,在不斷移動的貶谪生活中,跨越時空中食物的味道與形色,正是漂泊宦旅中的一絲安慰與懷念。我們通過蘇轼的飲食書寫,可以了解作者個人對食物的觀察與滋味,也藉由居士宦遊的生命曆程來一探宋代飲食文學的内涵。
蘇轼美食中有關故鄉情懷的書寫
飲食因為南北地理、氣候等的不同,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蘇轼宦旅生涯從蜀地離開家鄉,到達京師為中心的開封、鳳翔、定州、密州以及徐州等地,其後貶谪至兩浙、江東江西等地,如蘇杭,最後遠至廣東、廣西的嶺南地區,橫跨南北的空間,蘇轼品嘗過大江南北的菜系。北方多牛羊豬等肉類,而南方多魚蝦貝等海産。這些滋味各異的菜色。
《渼陂魚》
作者:蘇轼
霜筠細破為雙掩,中有長魚如卧劍。紫荇穿腮氣慘凄,紅鱗照坐光磨閃。攜來雖遠鬣尚動,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為解顔,香粳飽送如填塹。早歲嘗為荊渚客,黃魚屢食沙頭店。濱江易采不複珍,盈尺辄棄無乃僭。自従西征複何有,欲緻南烹嗟久欠。遊鯈瑣細空自腥,亂骨縱橫動遭砭。故人遠饋何以報,客俎久空驚忽贍。東道無辭信使頻,西鄰幸有庖齑酽。
《渼陂魚》是一首詠物詩。渼陂在鄠縣西五裡,周圍十四裡,出終南諸谷,産魚,甚美。此首詩作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 年),蘇轼二十九歲在鳳翔府為官。蘇轼自二十一歲與父親出蜀,嘉佑六年(公元1061 年)二十六歲的他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掌管刑獄,佐助州官的文書官,他在任上對民生與政務問題,積極提出各種建設興利的政策。這首詩詞一寫魚的外形、氣味、活力、滋味,再寫地理環境差異,飲食的不同。
《春菜》
作者:蘇轼
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
爛烝香荠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細履幽畦掇芳辣。
茵陳甘菊不負渠,繪縷堆盤纖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鐵甲。
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
久抛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
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并發脫。
二月是食椶筍的好時節,蜀地初春的各種蔬菜鮮美,讓久居他鄉的蘇轼十分懷念。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 年),蘇轼在京東西路的徐州,徐州近北地,曆經嚴冬霜雪的侵逼,春天來臨,菜園冒起的嫩芽,不禁憶起故鄉的味道。寫下《春菜》這首詩。
江北苦寒,春菜不可食。蘇轼記憶中的故鄉春菜豐富,滋味鮮美。如蔓菁又名蕪菁,俗稱大頭菜。韭菜、香荠、青蒿,還有那白魚、涼餅,春睡起,酒意已無,穿着鞋子在菜園中采摘的情形,藉由感官的描繪,故鄉景物曆曆在目,時空交錯下,更别說南方菘葛、筍與江豚的家鄉菜,隻盼早日回鄉,别等白發蒼蒼齒牙動搖。時空對比下,顯出食物背後的溫度來自人與土地的連結,人與土地産生情感,這些食物吃起來才特别有味道。蘇轼描繪的不是記憶裡故鄉多樣的蔬果,而是藉食物寄予對故土異鄉之情的一種懷想。
蘇轼美食中個人生命的再現
“詩以言志”常是詩歌的主題,詩人對食物的觀看下,會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與意識。食物的象征性,也讓詩歌的内容較為容易比附在物象上,呈現詩人個人的生命意志。
《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作者:蘇轼
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
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為君細說我未暇,試評其略差可聽。
建溪所産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
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
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
縱複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戆寬饒猛。
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
體輕雖複強浮泛,性滞偏工嘔酸冷。
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鲠。
葵花玉?誇不易緻,道路幽險隔雲嶺。
誰知使者來自西,開緘磊落收百餅。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紙自覺光炯炯。
粃糠團鳳友小龍,奴隸日注臣雙井。
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幸。
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瘿。
這首《和錢安道寄惠建茶》寫于宋神宗熙甯六年(公元1073年),蘇轼三十八歲在杭州。
蘇轼感謝錢顗送茶一首,用茶性比喻人品,“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譏世之小人,乍得權用,若非谄媚妖邪,即是頑犷狠劣。詩中譏斥小人體性清浮性滞泥,如張禹,雖有學問,終非骨鲠之人。建州的龍鳳團茶,自宋初已是進貢的佳品,雙井草茶自難相比拟,故而蘇轼以愛茶待佳客,比喻潔身自愛,如同好茶需要懂得品茗之人相襯,不敢鑽營權幸,自是和這些權貴小人是不相為謀的。
蘇轼藉好友“寄茶”之事,寫個人在政治官場上的觀察與體悟,儒家士子的風骨猶如一股茶香,飄溢四處。
《和黃魯直食筍次韻》
作者:蘇轼
飽食有殘肉,饑食無餘菜。紛然生喜怒,似被狙公賣。爾來誰獨覺,凜凜白下宰。一飯在家僧,至樂甘不壞。多生味蠹簡,食筍乃餘債。蕭然映樽俎,未肯雜菘芥。君看霜雪姿,童稚已耿介。胡為遭暴橫,三嗅不忍嘬。朝來忽解箨,勢迫風雷噫。尚可晌三闾,飯筒纏五采。
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 年),蘇轼在黃州,四十八歲。首句從“飽食”與“饑食”,再寫狙公以智能戲弄群猴的故事,論人飲食不過是件平凡事但因個人巧智機心而失去事物的本性。後段以下“忽然自寓,不粘不脫”筍之性,不與其他雜菜菘芥相混,凸顯其孤高、耿直,如同霜雪姿态,傲立于世。筍殼脫落,勢如風雷用語誇張,帶有警策意味,最後以屈原忠貞而跳汨羅江,比附高潔之士,不屈于世。詩中不直接描繪食筍之味,但卻能以“味外味”,寄托個人精神的不俗。
蘇轼一生,因為貶谪的空間移動,通過飲食與土地的連結,産生故土異鄉的情懷之美。物象的比喻和個人情感理想的寄托,蘇轼在創作上寄托主體的美與善,探索精神上美的根源,形成在時間與空間上對蘇轼飲食創作的影響。
蘇轼美食中人生百态滋味的書寫
蘇轼一生中,有關大量的飲食書寫集中在他四十五歲貶谪黃州後的仕宦生涯中,他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轼每谪居一個地方,總是描寫貶居的安适快樂,即使遠離京城,還是讓生活過得生色有味,那些政敵就把蘇轼一次比一次貶得更遠。他曾說:“我生百事常随緣,人生所遇無不可”,就是如此樂天知命的東坡,在人生的挫折上總能反轉生命的光彩。
《次韻述古過周長官夜飲》
作者:蘇轼
二更铙鼓動諸鄰,百首新詩間八珍。
已遣亂蛙成兩部,更邀明月作三人。
雲煙湖寺家家境,燈火沙河夜夜春。
曷不勸公勤秉燭,老來光景似奔輪。
因為政治鬥争,蘇轼自請外放,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為蘇轼迎來一段自在的生活。在杭州時,蘇轼常與友人飲宴往來,用聲音來寫飲宴的歡樂情景。食物本為生活所需,詩人眼中的食物,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體物寫志的對象,藉由對物象的感發,興起個人的政治感懷,不論是欲有作為的蘇轼或是貶谪落寞的東坡,對政治社會的關懷,始終是他詩中主要歌詠的内容。
《岐亭 五首其一》
作者:蘇轼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病,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幂。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琉璃載烝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帻。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四十九歲的蘇轼谪黃州,至岐亭,與友人陳季常相聚,聚會中興發“戒殺”之感,以此喻彼,實為對自身命運的感慨。蘇轼善體物情,詩寫“籃中蛤”、“網中魚”、“烝鴨”、“烝㹠”的飲宴之樂都被“未死神已泣”一語驚破,從俎上揉着眼,哀憫這些饕客嘴上的生命,卑微而凄怆,通篇喻人“戒殺”,流露着蘇轼對生命的悲憫,也暗喻着自己處于政争中貶谪中殘喘的境地。
《和公濟飲湖上》
作者:蘇轼
昨夜醉歸還獨寝,曉來宿雨鳴孤枕。扁舟小棹截湖來,正見青山駁雲錦。須知老人興不淺,莫學公榮不共飲。與君歌鼓樂豐年,喚取千夫食陳廪。
蘇轼詩用《世說新語》中阮籍與王戎喝酒,忽視在一旁的劉公榮,阮籍的“不共飲”也說明魏晉名士的孤傲與狂放,也凸顯共飲對象的重要。 阮籍不欣賞劉公榮喝酒的品味,所以不與他喝酒。比起醉酒後的“獨寝”和“孤枕”,年五十五的蘇轼他更慶幸有袁公濟這樣可以共飲的朋友,歌鼓歡唱,願天下百姓都可以安樂,糧食無缺。在歡樂的酒香中,願能與天下人同歡,流露出仕子“共飲”、“均食”達到“衆樂”的人文情懷。
蘇轼美食中貶谪客居的生命療愈
《初到黃州》
作者:蘇轼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隻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四十五歲的蘇轼經過九死一生的烏台詩案來到黃州,他寫下《桂酒頌》、《食豆粥頌》、《禅戲頌》、《東坡羹頌》、《油水頌》、《豬肉頌》等篇,唱頌豬肉美味,桂酒之佳,戲勸禅師嘗試羹肉,自創食譜,在困苦生活中創造生活的趣味,仕途不如意并未能掩蓋他積極尋找生命出路的理由,欣賞長江魚美、筍香的佳肴美味,反轉人生,用另一種方式種角度看待生命。
當他貶到惠州時,荒遠的嶺南,本應哀歎憤恨的心情卻在“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谪之途換來令人驚豔甜美荔支的念頭中,這心念一轉,從貶谪的怨到嘗到這天下美味之喜,因禍得福,不枉這一遭的“自我消解”,苦悶的世界就變得不同了。這種生命療愈帶來的心理重生與希望,為他日後的困頓與挫折,化解不少的寂寞與哀愁。
轼在惠州的日子,所雲真事業就在看書、飲料、茶點、菜肴,吃吃喝喝中,豁達的面對日常種種。看他生活裡有茶有酒,何等逍遙自在。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鲈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蘇轼 〔宋代〕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滟玉蛆。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蘇轼為中下層官員,貶谪到惠州的生活清苦,可是他仍然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觀看事物的樂趣,營造自己的幸福感。即使貶谪偏僻之地,蘇轼仍用心融入當地風俗,找出生活興味。在官場上不如意,他用飲食療愈了自己;而他的豁達、樂觀、真性情的涵養也療愈了讀者。
《安州老人食蜜歌》
蘇轼 〔宋代〕
安州老人心似鐵,老人心肝小兒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詩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老人咀嚼時一吐,還引世間癡小兒。小兒得詩如得蜜,蜜中有藥治百疾。東坡先生取人廉,幾人相歡幾人嫌。恰似飲茶甘苦雜,不如食蜜中邊甜。因君寄與雙龍餅,鏡空一照雙龍影。三吳六月水如湯,老人心似雙龍井。
蘇轼貶谪的京東之地密州、徐州,京西之地汝州、颍州、鄭州,甚至兩浙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常州、杭州等,都是土地肥沃,經濟發達環境較好的地區。靠近長江之地的宦旅生活,生活條件較為優渥,而多次波折的貶谪,到儋州海南島之時,官品位居中下層,俸祿不多,在蠻荒之地,窮野之壤,蘇轼仍可寫出《書食蜜》、《論食》、《食蚝》、《書煮魚羹》等篇章,熱愛自己的生活且用心的生活。
口腹之欲是一種本能,蘇轼将食物從本能的需要,升華到一種生命的探索,展現文人的生命韌性與安适之道,翻轉了自己的生命情境。他的仕途之路雖然乖蹇,然而豁達的态度卻創造了精神生命的豐厚。
總結
蘇轼飲食書寫篇章大多集中在貶谪的生涯中,所以藉由飲食書寫可以反映出蘇轼個人生命曆程的軌迹。蘇轼懂吃、會吃、自創食譜,自釀酒漿,他在飲食觀物的審美上,充滿着意趣的品味。歌詠食物的觀察上,他并不着墨在物象的形象細部描繪,而多藉物叙理,藉物詠懷,從描形、表意、詠情到寫志的觀物審美。
但這些歌詠并非充滿懷憂傷志之作,更多的是對生活樂觀正面的積極對待,這是蘇轼生活上融合儒家、道家、佛教的生命哲學,在困頓的挫折中找出路,即使到了荒陌之地,用心融入當地生活,了解當地習俗,熱愛并擁抱生命,活出一種不一樣的自我。亦如他詩詞中寫道:“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所以,這些瓜果魚肉的書寫,看似日常小事,其實都是蘇轼在生活中療愈自我的一種方式,用文字帶給讀者溫柔而有力量的心靈安慰。
蘇轼曠達人生态度透過飲食的内容與方式,傳達關懷社會人民的人文情懷,面對生活時的樂觀與曠達。他是願意發現人生各種奇妙的美食家,将舌尖美食滋味化作筆尖清俊文章,“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句正表現出他對于美食之樂灑然的追求。容我們靜下心,忘掉了世俗的塵嚣, 和蘇轼好好對酒談天,品讀他用血肉寫出來的文字。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世事一場大夢:蘇東坡詞中“夢”的解析——細讀《永遇樂》
人生旅途中,風雨又有什麼好怕?——細讀蘇東坡《定風波》
人生四問,情理交至——細讀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蓦然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從《詠梅詩》看東坡的生命安頓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