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已經成為記錄生活、學習知識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正逐漸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據共青團中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等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
每年暑假期間,未成年人“防沉迷”話題都會成為熱議話題,引起社會各方重視。讓青少年如何度過充實、愉快、健康的暑期生活,是家庭、學校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沉迷網絡危害極大 容易上瘾
受訪者中約65%的孩子每天打遊戲超10小時
202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針對“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遊戲現象”開展深度調研。
調研以随機抽樣的方式,深度訪談了全國各地向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的103位家長,整理49封信件。
調研發現,沉迷手機網絡遊戲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比93%,最小的11歲,14至17歲的占比最多。在危害後果中,打亂未成年人的作息和飲食是家長看到的第一個現象。
調研組成員陳強介紹,在訪談過程中,家長們大多以“全天、通宵、沒日沒夜”等詞彙來描述孩子們每日沉迷手機網絡遊戲的時長。
“經過梳理後發現,調研報告中約有65%的孩子每天打遊戲超過10個小時,其中8%的孩子超過15小時,目前根據訪談我們知曉的連續玩遊戲時間最長是38小時。”
報告顯示:
· 90%的家長反映,沉迷網絡遊戲後,原本比較開朗的孩子性格脾氣大變,暴躁、說髒話。
· 81%的家長反映沉迷遊戲對孩子學業造成了很大影響,甚至辍學、或者不得不休學。
· 一些孩子除了與身邊同學、朋友等同輩群體關系疏離外,對外界的活動、運動、風景等均表現出沒興趣,精神萎靡頹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受損嚴重。
除此之外,
孩子因長期玩手機遊戲
導緻視力嚴重下降、
飲食不規律導緻未成年人
過早患有腸胃疾病、
由此造成的孩子身體
消瘦或肥胖等問題、
部分未成年人有抑郁的表現。
頻繁偷用父母的錢在遊戲中
購買皮膚道具、
将父母給的生活費節省下來
進行遊戲充值、
因為家長管控玩遊戲
與家人發生嚴重的語言、肢體沖突、
以啃老、網絡貸款度日……
以上研究針對的是反映自己孩子“沉迷網絡”的家庭。實際上,從更廣的範圍來看,手遊、網遊一直是令很多家長頭疼的教育問題。
雖然現在許多網遊都納入了防沉迷系統,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被壓縮、限制,但這并沒有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平闆等電子産品,短視頻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選擇”。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東區的馬女士遇到件煩心事:“孩子作業不寫,天天在家刷短視頻,怎麼說也不聽。”為方便家校聯系,馬女士給即将上初一的孩子買了部新手機,并明确告訴孩子不能下載網絡遊戲,可沒想到孩子對刷短視頻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機,有時連刷3個小時都不停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使用過短視頻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
騙術層出不窮 告訴孩子要警惕!
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
大多遊戲平台上線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
通過技術手段限制在線遊戲時間
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
本是好事一樁
卻被有些不法分子瞄準并加以利用
近日,江西省武甯縣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以幫助未成年人“解除遊戲防沉迷”為名義實施詐騙的案件。
被告人張某某在玩網絡遊戲時,因輕信他人可以幫助自己解除遊戲防沉迷被騙了800元,但遭遇騙局的張某某并未報警,還利用該詐騙手段騙取他人錢财。
2021年年底到2022年,被告人張某某在網絡上通過多款網絡遊戲的微博超話發布信息,謊稱其可以幫人解除遊戲防沉迷限制,并以此為由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收取被害人幾百元費用,後又向被害人謊稱還需要刷流水才能解除防沉迷限制,讓被害人繼續向其提供的微信、支付寶或銀行卡轉賬,先後騙取6名被害人共45615.18元。該6名被告人中有5名系零零後,有2名系未成年人。
武甯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電信網絡技術騙取他人财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鑒于被告人張某某具有自首、退賠、認罪認罰等法定和酌定的從輕或減輕情節,法院以詐騙罪依法判處被告人張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五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币二萬元。
暑假已經過多半
不少家長都給未成年人配置了
智能手機或電腦設備
但未成年人自控力差
識騙防騙能力不高
不法分子逐漸
将違法犯罪的觸角伸向未成年人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警惕以下騙術——
同時
各位家長要密切關注
加強教育引導
謹防自家孩子陷入不法分子的騙局
“交錢解綁防沉迷”
“加入明星粉絲群抽獎”
“13歲以下玩家加我,送大禮包”……
以上都是針對未成年的網絡詐騙話術
需注意識别,避免落入陷阱
同時還要加強防範
尤其是要加強對手機支付工具的管理
關閉免密支付等功能
避免未成年人随意轉賬充值
如何防止兒童青少年沉迷網絡?
國家各部門近年來頻頻出台相關舉措
專家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國家有舉措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網絡保護”專章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網絡保護”專章,明确規定政府有關部門在預防和幹預沉迷網絡方面的職責,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各方面預防沉迷網絡的義務。
教育部等6部門: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遊戲管理工作
教育部、中宣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遊戲管理工作的通知》,分别對各地出版管理部門,網絡遊戲企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各地網信、通信管理、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教育督導部門等提出相關要求。
國家新聞出版署: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
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明确要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嚴格落實網絡遊戲用戶賬号實名注冊和登錄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遊戲服務等。
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嚴管誘導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問題
2022年7月啟動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頻率高的短視頻直播、社交、學習類App、網絡遊戲、電商、兒童智能設備等平台,集中解決人民群衆反映強烈的涉未成年人問題亂象,整治重點主要包括嚴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個人隐私問題、嚴厲查處誘導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等10個方面。
專家來支招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李國傑:要讓青少年逐步養成判斷信息真僞和良莠的能力
如何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護更重要。不良作風的根源是意識,解決意識問題一定要靠教育。質疑和批判是科學精神的本質,所以要注意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獲取分析、判斷、選擇應用信息的能力,讓他們逐步地養成判斷信息真僞和良莠的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未成年人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
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要提高家長的網絡素養水平
家長要以身作則,承擔起陪伴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一責任。實施家庭網絡素養教育計劃,具體包括:提高家長的網絡素養水平;注重溝通,增加溫度,減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網,引導青少年識别有害垃圾信息;引導青少年正确參與網絡互動,健康文明上網,家長要擔起第一導師,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教導孩子恰當利用網絡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勵孩子從網絡内容消費者轉變為内容創造者,規範孩子的網絡價值認知和行為。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委會常務副主任張海波:要發揮兒童主體作用
家庭是基礎,是第一課堂,學校是一個中心,是教育的聯結中心,社會是一種資源。網絡素養教育不僅是大人對孩子的教育,在共育時代,最好的辦法是讓兒童參與進來,兒童作為主體而不是作為客體參與進來。兒童主動發聲帶動身邊影響小夥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個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各方共同承擔起主體責任
學校、家庭、社會需要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和短視頻、防沉迷的主體責任。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種短視頻直播App需要給青少年更多的人文關懷,開發更多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課程和活動。社會組織和學校也需要給予家長更多的幫助,指導家長多與青少年交流,促進家庭和諧,促進家校合作。
為營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網環境,中央網信辦啟動專項行動,聚焦解決7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其中一項重要内容,就是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效能發揮不足問題。
一些短視頻平台也在積極作為:在适齡度上,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進行了不同的内容推薦,用戶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可以自行設置年齡。比如将年齡設置為6歲,會刷到各種幼兒動畫和居家安全兒歌等教育内容;将年齡設置為9歲後,會出現各種兒童影視,以及黏土教程、曆史文物科普等學習内容,同時也有“遇到校園霸淩怎麼辦”的實用性視頻;将年齡設置為16歲後,被推薦的視頻内容就成了籃球實用教程、闆繪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适宜的内容。
作為家長除了平時要重視培養未成人的适應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還要讓他們明确上網以學習知識為目的,安排足夠時間讓他們參與社會活動,控制上網時間,多參加現實生活中的活動,防止上網成瘾。
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
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合理使用
網絡和短視頻、防沉迷的主體責任
讓網絡成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好助手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