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培養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培養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3 16:27:05

一、問題的發現

在傳統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我發現普遍存在以下現象:

(一)部分學生不帶教材進機房的問題。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不帶教材上課其實往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覺得是操作為主的課程,老師演示就能聽懂了,不需要帶書;二是由于信息技術課本身是一門新學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斷的修正和改進,這個過程中,教師認為教學内容不适合自己學生時,就可能會變更教學内容,與課本脫節的教學内容會進一步加劇學生不帶教材上課的情況。

(二)教師教學管理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不夠凸現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學生自學、互助的環節流于形式,經常見到當教師屏幕廣播教學時學生抗議聲四起。

(三)難以實時掌握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問題。一些學生由于在以往教學中缺乏必要的引導和鍛煉,學習行為普遍存在被動和依賴,缺少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和反饋展示的意識。

(四)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學的改進、提高的功能缺失。課堂教學評價内容存在泛化,不觸及問題的本質,評價目的存在異化,隻停留在簡單的學生作品評價。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尤其是通過什麼手段或教學平台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大數據分析師生的教學效果,通過多元的評價形成每個學生的成長檔案袋。本文将分享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嘗試用ITtools教學平台,通過對品質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探索“品質課堂”的發展之路,通過教學研讨逐步形成“136”(即“一平台、三階段、六步驟”)“品質課堂”教學模式。這裡以粵教A版第三冊上《第7課 小瓢蟲找媽媽》為例。

二、思考解決方案

當我在苦苦尋覓如何改變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探索有效、新穎的教學方法時,我想起了去年觀摩的全國信息技術優秀課例展評中見到江韻然老師通過ITtools教學平台上了一節《路線圖上的動畫——指定軌迹運動》後深受啟發,我在機房架設一台ITtools教學平台服務器,經過嘗試和探索發現:可以靈活組織教學内容,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利用教學網站的導航欄實現分層次教學;提供學生分組功能,節約課堂時間;提供教學互動功能,增強師生互動;作品提交與評價功能;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成成長檔案袋。這個教學平台的功能強大,于是我嘗試着利用它上試驗課,驗證這個教學平台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三、行動實施流程示意圖

(一)課堂教學“三階段”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培養(教學模式打造小學信息技術品質課堂的探究)1

(二)課堂教學“六步驟”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培養(教學模式打造小學信息技術品質課堂的探究)2

(三)課堂教學流程圖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常規培養(教學模式打造小學信息技術品質課堂的探究)3

四、結論與反思

ITtools信息技術教學平台讓教師從繁重的備課、批改、成績分析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和教師在平台中愉快地實現學與教。平台的運用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各個環節,給課堂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功能。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借助ITtools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平台,逐步形成“136”品質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師生的互動模式,革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過程的引導和管理上,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學生的提問技巧、理解批判能力、探索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遷移運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反思創造能力等信息素養明顯提高,有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附教學設計:

第7課 小瓢蟲找媽媽

(一)教學内容

(一)本節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的内容在整本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在《第6課 貓抓老鼠》的知識點——單分支條件判斷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又是《第8課看誰算得快》的基礎。

(二)本節主要内容

在第6課的學習中,學生學會了偵測是否碰到另一個角色,以及“重複執行直到”循環模塊。本課在此基礎上,借由小瓢蟲找媽媽的故事發展,繼續探讨“碰到角色”條件判斷,并将前面學習的單分支條件判斷結構升級為本課中的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如果……那麼……否則”;再由“碰到角色”條件判斷引導到“碰到顔色”條件判斷,讓學生能夠對“控制”模塊類中條件判斷結構和“偵測”模塊類中的條件有系統的了解和靈活的應用。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已經與flash軟件交上了朋友,基本了解flash常用工具,掌握了動畫的基本原理和如何制作逐幀動畫,形狀補間動畫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有趣,能夠引起其學習興趣,但是也有一些操作難點需要注意的,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掌握理解本節課。

(三)教學目标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分析角色需求,理順腳本設計思路。

2.學會靈活使用單分支條件判斷結構和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

3.合理使用偵測中的“碰到角色”和“碰到顔色”。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瓢蟲找媽媽的故事發展,學會根據角色具體需求來進行腳本設計。

2.通過小瓢蟲循迹找媽媽的過程,學會靈活使用單分支條件和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

3.通過處理小瓢蟲碰到的不同情況,學會合理使用偵測中的“碰到角色”和 “碰到顔色”等條件。

(三)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1.通過用腳本控制實現小瓢蟲循着軌迹找到媽媽,體會編程的樂趣。

2.引導學生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分析角色需求,理順腳本設計思路。

2.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的使用。

(二)教學難點

1.多分支條件判斷結構的使用。

2.編程過程中參數的修正。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演示法和自主學習法。

(六)教學媒體

Ittools教學平台、廣播教學軟件、多媒體課件、視頻播放器。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技術、資源

(含平台與工具)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故事導入。

師:今天老師跟大家分享一個《小瓢蟲找媽媽》的故事。故事情節是這樣的:一天,小瓢蟲跟着媽媽外出覓食,突然,風雨大作,小瓢蟲和媽媽失散了。小瓢蟲非常的彷徨,它向我們求助,大家有沒有信心幫助小瓢蟲找到它的媽媽呢?

請大家觀看學習網站中的導入視頻,這是模拟小瓢蟲找媽媽的過程,請大家思考它找找的方法。

觀看視頻,

觀察讨論并回答小瓢蟲找媽媽的方法。

教師利用極域電子教室廣播教學,全體學生邊看邊思考問題

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二、任務驅動,習得新知

(一)挑戰任務一

制作小瓢蟲的腳本,讓小瓢蟲能夠循着媽媽留下的軌迹找到媽媽。學生自己搭建腳本,小瓢蟲碰到媽媽就停止前進。

學生集體觀看視頻《“碰到角色”條件判斷》

老師巡堂,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彙總評講錯例(如:移動步數不能太大,左右旋轉角度不能太大)

(二)挑戰任務二

增加遊戲情節,在路上增加挑戰關卡,增加“沼澤地”和“城堡”用這些關卡能夠改變小瓢蟲的形态。

學生通過學習網站觀看視頻自學和小組學習。

作品互評,互學提升。

1. 提交作業1(課堂常規作業)

點評同學作品

(三)拓展任務(選做)

1.給小瓢蟲增加探測器,例如

中的小紅點,将判斷條件修改為“當顔色1碰到顔色2”,看看程序的執行結果有什麼不同

2.将角色和軌迹進行修改,描述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需要表達循迹的主題)

學生通過學習網站觀看視頻自學和小組學習。

互學提升。

1. 提交作業2(拓展作業)

2.點評同學作品

學生思考

觀看視頻

設計制作

設計遊戲關卡,

觀看學習視頻自學

動手編程。

學生自主完成拓展任務,課堂上未完成可作為作業給同學自己課後去探究。

學生登陸ITtools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台觀看微課後,利用“課堂常規作業”嘗試搭建腳本。實現G6智慧教學的方法與環境。

學生利用ITtools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台提交作品,浏覽并點評同學作品。實現G6智慧教學的方法與環境和B4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

讓學生熟悉“如果那麼否則”條件判斷語句的用法,能夠熟練使用“偵測”中的一些方法去判斷角色 當前情況。

讓學生掌握另一種偵測方法“碰到某種顔色”,能夠熟練使用條件判斷“如果那麼”模……

讓學生拓展程序,鞏固對知識點的掌握。

三、知識總結,課外延伸

完成學習網站的“課堂測驗”。

總結:請同學們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升華:小瓢蟲經曆了千辛萬苦才找到了媽媽,小動物生存在這個世上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希望大家以後要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更加要愛惜生命!

學生完成測驗;

學生舉手回答學習本課的收獲。

學生利用ITtools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台完成“課堂測驗”,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G4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

培養及時梳理、歸納知識點的習慣。

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