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封面】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各大文藝院團紛紛觸“雲”,以線上看戲、現場直播等全新的方式與觀衆“雲見面”。新的形式開拓了大衆欣賞經典藝術作品的新渠道。圖為演員宋不凡在表演《晃管》。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純科技
借鑒壁虎腳黏附性能和尺蠖運動步态設計的軟體機器人Geca-Robot 受訪者供圖
● 12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工業科學研究院薛龍建教授課題組研制出一種可精準控制方向和速度、綜合性能極佳的迷你軟體機器人Geca-Robot,預期可在廢墟狹縫、生物體内完成各種複雜作業。(來源:科技日報)
● 急性髓性白血病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一種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率較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一種可“精準”殺死FLT3激酶突變所緻癌細胞的抑制劑,經試驗具有良好的成藥性。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血液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來源:新華網)
獨腳金内酯信号轉導新機制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日前提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号轉導機制,對改良農作物株型、提高營養利用效率以及培育抗寄生作物具有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論文于北京時間11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來源:新華網)
新發現
圖源:Doyeon Kim/University of Maryland
● 日前,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了1990-2018年太平洋底部發生的,6.5級及以上地震的共7000次的地震波圖,并分離出大量地震橫波的回波。這些回波主要由地震波橫向穿過地球時,經過密度不同的物質交界處時産生。基于此,他們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比預期範圍更大和特殊的熾熱、緻密的岩石結構。(來源:環球科學)
圖為丹尼多毛蟲複原圖。中新社發 Robert Nicholls 制圖
● 11日,由雲南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托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在線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來源:中新網)
圖源:@新華視點
● 很多植物依賴蜜蜂授粉來繁殖,這一過程對保持地球生态至關重要。近期一項新研究發現,澳大利亞一種彩煙木屬植物可讓螞蟻代替蜜蜂來授粉。新研究發現,這種彩煙木屬植物的花粉顆粒進化出了抵禦螞蟻抗菌素的能力,從而能讓螞蟻授粉。這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具備這種能力的植物。(來源:新華網)
大觀園
鹽通高鐵東台站外鋪軌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 12日,在江蘇省東台市的鹽通高鐵東台站外施工現場,一對500米長鋼軌平穩落在無砟道床上,标志着鹽通高鐵建設進入線上軌道鋪設階段。鹽通高鐵位于江蘇鹽城、南通境内,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規劃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新華網)
莊曉頗 王勇 攝
● 近日,新疆觀鳥會志願者在開展“新疆烏倫古湖濕地鳥類監測與保護項目”鳥類調查時,在福海縣烏倫古湖濕地公園拍攝到“新客人”6隻大紅鹳,在淺水區域覓食。據烏倫古湖國家濕地管理局介紹,有資料記載,十幾年前有漁民在烏倫古湖發現過大紅鹳屍體的記錄,以往并未發現過經停栖息的情況,此次在繁殖季節發現成群大紅鹳,十分罕見。(來源:中新網)
編輯:李俊霞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