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使用幾個場館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使用幾個場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6 01:57:04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讓奧運場館吸引了全球的矚目,“雙奧之城”北京留下了設施完善、可持續的場館遺産。6月1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辦的北京冬奧會綠色和可持續性良好實踐和典型案例分享會舉行。北京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賽區和場館設計師等代表分享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舉辦中的“可持續”故事。

新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參加此次會議的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處長桂琳。她介紹,北京冬奧會場館今年内全面實現對外開放的整體計劃沒有變。她表示,北京冬奧會在規劃建設每個場館時都會考慮場館的長久使用,也會考慮場館所承載的冬季體育項目,這是北京2022貢獻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的初心,也體現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胸懷和格局。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使用幾個場館(專訪北京冬奧會場館今年内全面對外開放計劃不變)1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處長桂琳。受訪者供圖

冬奧場館建設低碳環保

新京報: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辦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和可持續性良好實踐和典型案例分享會11日在北京聯合國大樓舉行。作為這次會議的參會者,可否介紹一下這個會議的情況,以及參會的感受。

桂琳:這次分享會,我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傾聽了北京冬奧會的綠色可持續成果,我對北京冬奧會的可持續成果更加自豪了,也為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進程有了更充分的信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先生全程參會并主持會議。包括冬奧組委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專家,還有我們北京冬奧會一些場館的總設計師,參加了分享。我們從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北京冬奧會生态環境保護和北京冬奧會碳中和三個專題作了分享。

這些發言專家和點評專家,都是參加了冬奧會可持續相關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大多工作在冬奧會第一線,親力親為推進了可持續的工作進展,冬奧會可持續工作的成就有大家共同的智慧和汗水。大家分享的案例都是活生生在眼前的,非常實在,切切實實改善甚至引領了世界先進的技術。我在這次分享會上,分享了場館建設碳中和的一些案例,特别是冰上場館環保型制冷系統和環保型制冷劑的使用,如何引領了世界冰上場館系統的建設方向。

新京報:本屆冬奧會新建和改造場館是如何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性設計的?

桂琳:新建場館從選址開始,就考慮幾個關鍵問題——如何帶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如何保證賽後與賽時是無縫銜接的,如何保證賽後利用真的能夠實現經濟性和公益性雙赢,如何在場館設計和建設時真正實現環保可持續的理念,如何和自然共生,如何讓這樣的理念在全國範圍内具有示範作用。

比如張家口賽區的山體落差并不大,這樣的山體可以說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但我們選擇在張家口賽區建設雪上場館主戰場,有一個原因就是将冬奧會的建設和帶動作用,與崇禮地區滑雪産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用冬奧會的“紅利”帶動張家口以及河北省的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又比如北京賽區的滑雪大跳台,在北京冬奧會前,全部都是臨時的場館。我們考慮到北京冬奧組委剛剛入駐首鋼園區,整個園區百廢待興,需要新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項目來帶動首鋼的複興,所以,我們選擇将大跳台選址在首鋼,并建設成為永久性跳台,以持續帶動首鋼園區的發展。在大跳台的建設材料方面,最開始的設計方案是混凝土的,原本設計師想通過混凝土的那種細膩和圓潤,營造鋼鐵世界裡的柔和,但考慮到材料的可持續性,最終還是換成鋼材,并在造型上進行了體育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用鋼材建造了線條優美的跳台本體,也實現了鋼鐵世界裡的柔和。

新京報:奧運場館是冬奧會的重要遺産,你認為,可持續設計對遺産的後續使用産生哪些影響?

桂琳:可持續的設計會為賽後場館繼續使用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那些賽後必要設施,均做成永久性設施,可以常年使用,這樣是最節省的。永久性設施建設的時候需要兼顧賽後的經濟性,比如新建場館采用的制冷系統均為環保型制冷系統,比如二氧化碳制冷系統,既對環境友好,也非常節能,賽後場館常年制冰,可以每年節省200萬度電,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速滑館是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我們劃分為10個控制單元,可以分别制冰。賽後可以根據需要開啟不同的制冰區域,節省能耗、節省資金。

又比如,速滑館的外形是個馬鞍形,這是在滿足賽事要求的前提下,場館最小的空間容量形狀,賽後場館内的溫度和濕度都是需要保持合理的穩定數值,容量減到最小,本身可以為賽後利用節省大量能源。

北京冬奧組委在場館建設的低碳環保等方面,有很多重大的突破和經過檢驗非常可行的實踐,這必然給世界的環保事業帶來積極的影響,為全球的低碳事業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在某些方面甚至引領了世界的方向。在國内,規劃建設領域将會承接冬奧會的這種傳承和成果,讓環保低碳的事業更加深入和長遠。

場館賽後少量改造即可投入運營

新京報:冬奧會結束後,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場館遺産?目前據你所知,這些遺産是什麼狀态?按照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市的安排,這些遺産未來将如何使用?

桂琳: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古楊樹場館群的三個競賽場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以及三個冬奧村等。這些場館在設計和建設的時候,賽時的需求和賽後的運營要求是兼顧的,賽後的主要設施在賽前就一次性建成了,隻需要進行臨時設施的拆除以及少量的改造就可以直接投入賽後運營。

現有場館,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了長光的功能,比如水立方、國家體育館增加了冰上場館功能,五棵松體育中心升級了制冷系統和燈光系統,鳥巢增加了更加高科技的演出設施,這些改造都為場館的冬奧會後利用拓展了廣度和适應性。

據我所知,原本大部分場館在賽後一個月完成臨設拆改任務後,五一前開放,比如速滑館、水立方、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但由于近期疫情的影響這些場館開放時間都延後了,但今年對外開放的整體安排是不會改變的。

冬奧會期間,北京冬奧組委隻是臨時使用了這些場館,冬奧會後,這些場館已經全部還給了業主,業主是場館的建設者也是運營方,他們其實比我們更加迫切地希望場館進入賽後的常态化運營狀态。所以,在賽後運營的準備方面,業主是非常積極和努力的,我們對這些場館的賽後利用,是非常有信心的。

新京報:本屆冬奧會的新建場館在設計之初是如何考慮賽後利用的,可否舉一兩例介紹?從賽後利用和可持續的角度,你如何評價北京冬奧會的場館遺産?

桂琳:冬奧會的場館相對于夏奧會場館,在賽後利用方面會面臨更加嚴苛的挑戰。首先夏奧會場館大多數為常規性體育建築,賽後可以進行比賽、訓練、居民健身、文藝演出、展覽會議等很多項目,賽後利用的運營成本、維護費用相對較低。但冬奧會場館首先制冰造雪費用就相對較高,且冬季項目特别是雪上項目有很多小衆項目,賽後利用難度挑戰較大。

鑒于這樣的形勢,我們從賽區的整體布局、國家交通設施對場館運行的保障、場館的大選址、小定位,永久性設施和臨時性設施的界定、賽後運營設施的增補等方面,對每個場館的賽後利用問題都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思考,并将這些思考成果一一落實在場館中。絕大多數賽後利用設施,在賽前就基本建成,冬奧會後隻需要進行簡單轉換就可以運營,最大程度地節省轉換成本、保證賽後收益。

在此過程中,我們把不利因素轉為設計建設的動力,為場館創造了很多賽後利用的新創意、新想法,不僅讓場館功能更加豐富實用,更為比賽項目的國際發展探索了新模式。

比如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最大垂直落差894米,是國内第一個符合冬奧會的高山滑雪場地。共有11條索道,其中從賽區入口到達山頂索道長3.5公裡,采用了乘坐舒适的轎廂形式,這正是考慮了賽後四季旅遊的需要。高山滑雪中心還設置了大衆賽道,具備賽後大衆滑雪條件。

事實上,在冬奧會之前,一些新建場館就已經開啟了“賽後利用”模式,比如“雪飛天”舉辦了全球志願者招募啟動儀式,“雪如意”舉辦了河北省第二屆冰雪運動會開幕式,如果不是冬奧會舉辦需要,很多場館在賽前就可以承接各種演出和商業活動。

我們在規劃建設每個場館時,不僅會考慮這個場館的長久使用,更會考慮場館所承載的冬季體育項目,在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北京2022貢獻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的初心所在,更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胸懷和格局所在。

培養經營場館的國際化專業人才

新京報:作為雙奧之城,北京在舉辦冬奧會時如何有效使用2008年奧運會的遺産?

桂琳:北京是世界上第一座既舉辦了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也是第一座舉辦冬奧會的首都城市,北京2022年冬奧會最大程度地使用北京2008年奧運遺産,包括場館遺産、土地遺産,還有城市基礎設施遺産。

北京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共有25個場館,其中14個使用了2008年奧運遺産——10個場館遺産、4個土地遺産。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最重要的場館群,本次冬奧會依然集中了10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國家體育場,為2008年開閉幕式和田徑舉辦地,北京2022年依然在這裡舉辦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國家遊泳中心在2008年又被稱為“水立方”,2022年冬奧會期間作為“冰立方”,進行冰壺和輪椅冰壺的比賽。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中心舉辦了冬奧會冰球和殘奧冰球比賽。

另外,還有4個場館,使用了2008年夏奧會的土地遺産:國家速滑館使用了2008年奧運會射箭場和曲棍球場的土地資源,還有主媒體中心、北京冬奧村、五棵松冰球訓練館。

在利用、改造這些2008年奧運遺産的時候,不僅傳承2008年夏奧會的功能,更是拓展這些場館的冬季項目使用功能,為賽後的可持續使用提供更多的模式和可能。

新京報:除了場館外,雙奧之城留下了豐富的奧運遺産,從你的角度看,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如何與其他遺産一道,在未來的城市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中,持續發揮作用?

桂琳:作為場館的規劃設計建設協調人,可以說,在冬奧會籌備期間、新建場館由無到有、改建場館功能豐富的幾年過程中,我們把能為賽後利用、遺産傳承的努力,全部都奉獻了出去。我們大部分的想法都已經實現在了場館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已經足夠賽後場館的遺産利用所需要的空間和設施設備的需求了。

我們一直堅持場館的建設者和賽後的運營者是同一個團隊、甚至是完全相同的一批人。首先這樣可以保證賽後遺産利用的想法可以在賽前實現。我們也為北京、河北乃至中國的冰雪事業培養人才,培養能夠經營場館的國際化專業人才,既懂得建設,又懂得賽事舉辦,還懂得國際規則,懂得賽後運營。可以說,這8年的努力,這樣的人才帶動培養的目标已經得到了初步的實現。

比如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業主北京北控集團,現在就有一大批造雪、壓雪、賽事舉辦、設施維護的人才,這些人才都可以在賽後馬上上手場館的經營。其他的場館也是如此。

正因為有這樣的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所以,賽後,我們把場館還給業主後,業主能夠很好地接應好這些遺産,實現我們對全世界的承諾。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