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部啟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10年來已評出100餘位教師楷模,相對于全國1600多萬教師,何止“萬裡挑一”!他們何以成為楷模?他們為什麼如此優秀?《人民教育》雜志近日對此做了深入分析。一起來看!
01 他們為什麼會用整個生命來熱愛教師這個職業?
對10年來百餘名教書育人楷模進行分析發現,熱愛教師職業是他們所有人的共同點,無一例外。在心理學上,對所從事職業的态度、情感可歸為職業認同感的研究範疇。教師職業認同就是教師内心能夠接受、認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期望和要求。這些楷模教師為什麼會如此熱愛教育事業?
其一,擁有最高等級的人生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是個體需要的金字塔尖,也是人類個體的終極需要,它可以喚起人最積極、最主動的精神狀态,盡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情感和時間都用在上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每天早上都是8點到實驗室,晚上9點左右離開,一周至少工作6天……這個作息表一直到年過花甲也未改變,如同化學反應一樣準确。每天一來到實驗室,他就立刻将全部瑣事抛諸腦後,内心無比甯靜沉浸在教學與研究中。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些?因為他認為此生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
不難發現,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人有這樣幾個特征:異常勤奮;事業心強;一切都是自願,不求回報;不會為了付出勞動、付出健康而感到痛苦,隻會為自己的目标沒有達成而感到痛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事業與他們此生的價值相等,對個體來講,沒有什麼比生命更有價的東西,他們自然會全力以赴。
其二,珍視職業中的情感:主要是與學生間的情感交互。很多教師對職業的熱愛都是因為這種濃濃的、難于割舍的情感。
上海市楊浦區本溪路幼兒園教師應彩雲2002年就評上了特級教師,成為上級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領導找到她,希望她當幼兒園園長,應彩雲不同意。過了一些時間,教育局又找到她,希望去做幼教科長,應彩雲脫口而出的卻是:“我到那裡去幹嗎?那裡又沒有小孩。”應彩雲内心的想法可以用河北阜平縣阜平鎮大元村大園小學教師張建華的話來形容:“我收獲了當一名教師的幸福與快樂,願意一輩子俯下身子快樂育人,站直身軀快樂教書……”對他們來講,離開教師行業,何來這種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這是局外人無法體會的。
胸懷大愛的教師會因為無法抗拒孩子們的可愛而付出自己;而孩子們大多也都會有愛的回報,這便是教師職業的重要魅力之一:愛的相互傳遞與不斷升級。
青海省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教師楊毛吉從教22年,先後在家中收留了6名學生。有失去家庭的,有抑郁症的,有體弱多病的……她的付出也收獲到了孩子們的愛:“楊媽媽”、“毛吉額娘”的稱呼,不時飛來的賀卡,常年不斷的短信……都是楊毛吉不斷認同自己職業選擇的情感支撐,很多教師都會把學生對自己的愛當作自己職業的動力。
其三,極其看重職業的社會性回報與價值:一個職場人希望從自己的職業中獲得的最大回報是什麼?優秀的教師會相當看重教師的社會性回報與價值,他們會為自己的學生有出息、有能力、有前途而感到開心,而這正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優秀教師會因為這其中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自豪,這構成了他們職業成就感的絕大部分。
“不要叫我院士,請叫我老師……”“我更願意說的是‘後生可慰’,‘欣慰’的‘慰’,因為看到學生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個一個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清華大學第一位女院士錢易這樣說,她做教師的目的是要成為人梯,讓學生做得比自己更好。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教師王培堅說,他做教師的目的就是要激發每個孩子的自信,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強者。
“我最能理解山區孩子讀書的不易,不能再讓他們走我當年那樣的坎坷上學路。”貴州省盤縣響水鎮中學老師左相平這樣說,他做教師是要使鄉村孩子通過讀書能有更美好的前程……
河南洛陽老城區培智學校音樂教師劉文婷剛到學校時,也曾因為智障孩子們的狀态而打過“退堂鼓”,但她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如果大家都不願從事特教工作,誰來教這些孩子學習,誰來幫他們成長呢?我必須留下來。”逐漸地,她發現幫助這些特别的孩子學會一些正常生活技能,幫他們發現、感知和體驗音樂美是件多麼有價值的事。
教師隻有對自己職業的“産品”——學生的成長——懷有期望,并對他們的點點進步都保持着敏感,他們才能不斷地在工作中獲得樂趣,獲得動力,獲得職業的價值感與成就感,甚至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
百餘名教書育人楷模成長的曆程各不相同,但他們對教師職業深入骨髓的熱愛卻是共同的。這份深深的“熱愛”成為他們在這個行業做出不凡成就的基礎。
02 他們突破了什麼?為什麼能夠實現突破?
“如何教書”、“如何育人”是科學,也是藝術。分析百餘位楷模,他們都在“教書育人”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一方面,他們從不滿足于隻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立志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改革先鋒”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于漪響亮地提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河北省阜平縣阜平鎮大園村大園小學教師張建華通過“滾動日記”的方式,讓學生說真話、寫真作文、學做真人;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第一中學教師賀紅岩教授化學,但幾乎每個知識點,她都有一個德育故事。
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科教學是實現“育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徑。這裡的“人”,是一個“完整的人”,表現在認知、情感、道德、審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他們站在引導學生完整成長的角度,打通“教”與“育”。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另一方面,他們不滿足于已有經驗,而是在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和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之上,汲汲于育人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曾有青年教師随堂跟蹤于漪的3000多節語文課,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師從來不重複,即使是同一篇課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絕不重複。
像于漪老師一樣,許多楷模站在“教會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上前行;并在探索中發現,隻有兒童的學習是高效的,他們才會有獲得感、成長感;隻有當深度學習發生時,教育教學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靈魂與身心,給予他們一生有用的東西。所以,江蘇省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教師李吉林創造性地把兒童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她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和“情境課程”,處處顯現出思想的光彩與魅力。
李吉林老師
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教師賈利民堅持以學生為本推進教學改革,構建了智慧素養教育、積分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分層異動教學模式,以探索解決學生的學習動力難題。山東省棗莊市共青希望學校校長陸繁偉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課程資源匮乏,他就把山上的奇石、樹根、泥土都改造成了學生學習的資源……教學方式的創新,使他們不僅點燃了學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讓學生獲得了磨砺頭腦的方法和力量。
百餘位教書育人楷模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上進行了突破,并體現出以下特征:一是追求師生人格上的平等。應彩雲把孩子看作天,讓他們永遠高高在上;她把自己比作雲,始終為天空的純淨和美麗變換、行走;二是追求師生交往中情感和思想的真實性。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朝陽中學教師呂文強為了将沉溺網絡的學生拉上“正軌”,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孩子的生命裡,樂他們之所樂,憂他們之所憂,始終與他們同行;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家訪、談心、說服教育、單獨輔導,這些看似普通的做法,卻因為日複一日的堅持,豐富和拓展了師生關系,并在更大範圍内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追求。
不斷的突破,讓每一個教育的日子都成了一場不可複制的傳奇。但,為什麼是他們,能在看似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做出突破?曾有學者對多位中小學卓越教師的成長路徑進行分析,發現五個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研究(73%)、閱讀(70.3%)、反思(59.5%)、積累(45.9%)、總結(43.2%)。在百餘名楷模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五個方面,還可以發現他們具有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首先,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們的人生底色。
李吉林在40 歲評上特級教師後,開始情境教學的實驗探索。40年來堅持不懈。她用兩個比喻形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态:“我是一個競走運動員”——永不停步,永遠向前,走得又好又快,但腳永遠不能離開大地;“我又是一個跳高運動員”——目标不斷升高,人生的高度不斷提升,隻有不斷超越自己,才會在新的人生坐标體系中提升自己的位置。
這種内在的成就動機,讓這些楷模教師在專業發展上都呈現出一種永不滿足的狀态:備一堂課,反複思考,不斷走訪,不斷修改教案,有時甚至推翻重來;專心緻志,心無旁骛,高度投入,高度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每一次活動。
因為“永不滿足”,楷模們都保持着一種高度的學習精神和學習習慣。于漪千方百計擠時間讀書,力求做到“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張建華的母親住院,她一邊照顧老人,一邊看了三遍《小學語文課程标準•解讀》,光讀書筆記就寫了厚厚兩大本。他們吸進了整個光的海洋,不僅照亮了學生,也成就、鼓舞自己一步步走向遠方。
其次,對規律的敬畏并執著于對規律的追尋是他們成長的主旋律。
兒童研究是教師的“第一專業”。應彩雲甚至認為:了解并理解每一個不同孩童的生長特點和成長需求,就是一個幼兒教師的德行。她細心研究每一個來到身邊的兒童,他們性格情感的異同,他們成長發展的優勢,他們趨同好惡的特征……盡管已經閱“童”無數,她卻依然敬畏每一個生命的自成系統。
關于兒童的學問,超越了具體學科,超越了具體專業,卻是教師教育教學的起點。對兒童的認識越完整,我們的教育才越有效、越深刻。
最後,強烈的問題意識是助推他們成長的引擎。
正是因為對“怎樣才能讓兒童主動、快樂的學習”的反思,李吉林開始了情境教學的研究;正是由于反複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習作”,才有了張建華跟學生的“滾動日記”。勇于發現問題,善于反思,讓自己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态,是楷模教師的共同特征。也正是因為專注于學生的成長,讓他們從中收獲了巨大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力量。正如李吉林所說:“把青春獻給孩子們,從生命的價值觀來衡量,是值得的。”
03 他們究竟改變了什麼?
教師職業能夠影響什麼?改變什麼?這是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們内心深處都追問過的問題。因為專注于人的“靈魂”的塑造與改變,教師具備了不可替代的職業價值。
因為教師,學生的價值觀發生着改變。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教師楷模們以愛為核心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将師愛貫穿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真正培養出了能夠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錢易教授簡樸、親和、謙遜、有活力,她的教育不僅注重傳授知識,更注重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因此被學生們親切稱為“錢奶奶”。60多年來,她帶過一批又一批碩士生和博士生,有的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有的紮根環境專業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環保最前線默默奉獻。
河北省張家口市職教中心校長汪秀麗給學生開設了哲學課,講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辯證思維方式,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勞動,進入工廠學工,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湖北省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教師禹誠當班主任時敏感地發現學生的價值觀誤區,用師愛和真誠感動了學生。多年過後,學生發微信給她:“老師,在我叛逆準備偏離軌道時,你用關愛和行動及時拉住了我。現在我成了别人眼中‘充滿正能量’的人。”
楊毛吉精心呵護着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和他們的稚嫩夢想,引導學生每一個前進的腳步,關注着他們的價值觀念形成。她常說:“教育要考慮學生的終身發展,要培養他們美好的習性和德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在她的影響下,學生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大家都說,楊毛吉的學生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愛老師。楊毛吉教出來的每一屆學生都那麼與衆不同,着實讓其他班級的家長和老師羨慕。
因為教師,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豐富。教師隻有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發現心靈世界的獨特性,尊重每個生命,關心每個學生,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培養他們,才能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
于漪老師認為,将知識、思想、情感、價值觀融為一體,才能讓學生獲得德育與智育的雙重滋養。“教書除了傳授知識、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師要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點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國的明天聯系在一起。” 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思想,把做人的基準和中華文化的精妙播種于學生的心田。她的學生後來回憶說,“做老師的學生,已整整46年了。老師對我的思想、人生觀、價值觀、名利觀,乃至整個心靈和人生态度,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于漪老師
當下的年輕人多被國外現代瓷藝吸引,重視造型、色彩的沖擊力,很多學生熱衷做“一天能出四五件作品”的現代瓷。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研究院負責人朱輝球對此憂心忡忡,毅然承擔起粉彩古彩特色傳承、陶瓷藝術交流、産學研與職業技能教學等工作,雖然這些需要他們付出巨大心血。朱輝球用自己的創造與實踐改變着青年學生的思想,深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信任和理解。
因為教師,學生的人生選擇悄然發生了變化。每位教書育人楷模都有自己厚厚的“教育學”,這部“教育學”不僅影響着學生的價值觀與精神世界,還在關鍵時刻影響着他們的人生抉擇和職業選擇。
周其林的學生在他的影響下,紛紛投身化學研究,向學術巅峰不斷攀登。他為國家培養了70餘名優秀博士和碩士,大多在國内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制藥公司任職,其中兩人獲得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兩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一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一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在周其林的辦公桌裡,一個個檔案袋擺放整齊,封面上寫着學生的名字,裡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學生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這是他最寶貴的财富。
因為教師,弱勢群體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教育,一方面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會,它通過育人功能實現其社會功能,推動社會發展變遷、促進社會流動。這種變遷與流動中,教師是關鍵的“那一個”。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裡人世世代代的夢想。紮根河南南陽市鎮平縣黑虎廟小學的80後小學校長17年張玉滾,先後教過500多名孩子。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隻有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才能保留改變命運的機會。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共同努力下,黑虎廟小學頑強地生存着。一年又一年,孩子們從這裡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隻有一個大學生,現在已經有了16個。
張玉滾們用自己的堅守與奮鬥準确地诠釋了新時代教師的獨特價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單薄之軀肩住命運的閘門,發出耀眼的光,去照亮孩子們的人生前程。
時間的長河中,教育的改變,往往需要更持久的努力,成果的顯現是緩慢而平淡的。緩慢與平淡,洗去了歲月鉛華,愈發讓教師職業曆久彌新。
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培智學校教師劉文婷20多年來始終如一地從事着智障兒童的教學和服務工作。她的學生到北京參加了中殘聯藝術團的演出,并到雅典參加世界特奧會,這些自強不息的殘疾孩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贊揚。
光環背後,是劉老師20多年如一日常人無法想象的耐心付出。面對智障、殘疾兒童,每個音符、動作,教師都要重複上百遍,年複一年,日複一日。而這些付出,恰恰源于劉老師一個簡單的夢想——改變孩子的命運。她說:“這是一群單純、簡單的孩子,也是一個不幸的群體,我們的付出不隻是影響到一個孩子的成長,還有一個家庭的未來。” 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呵護,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而這種文明與美好,聚焦于教師身上,則折射出這個職業的崇高與偉大。
04 每一位“大先生”,都是時代的精神豐碑
楷模的意義,不僅在于專業的引領,更在于時代精神的指引。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作為“大先生”的教師楷模,必須從10年、10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寬度,我們才能比較清晰測量出他們的精神脊梁的“高度”。但他們對我們時代傳遞的正能量是可見的、巨大的,他們對廣大教師如何追求優秀、卓越乃至我們每一個人如何過好人生,都具有良好的啟發、激勵作用。
要過上有意義的教育生活,要把庸常的生活升華為散發光輝的人生,則必然要自覺超越個人的小歡喜,把個體的生命、職業的尊嚴與腳下的大地融為一體。這是教師楷模們給我們的第一啟示。
獻禮第35個教師節的影片《一生隻為一事來》,“金句”很多,比如“我們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隻要心存山上的學生,就有上山的路”,那個為大山裡的孩子打開精神世界、提供精神支撐的支老師,令人無限敬仰。她的原型就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支月英。36年前,支老師站上講台的第一天,就笃定一個理想:做一棵大樹,守望這片山區,教好每一個孩子。1987年,汪金權作為華中師範大學的優秀畢業生,被分配到蜚聲全國的黃岡中學任教。可隻工作了一年,他卻主動申請調回老家——條件更差的蕲春四中任教。
支月英老師
他們為什麼會做這一選擇?因為想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不在于過上安逸的小日子,而是為更多的孩子帶去希望,為腳下的大地增添春色。所以,有人覺得山村清貧、寂寞,可支月英覺得,自己雖然沒有别墅,沒有“寶馬”,但心底比千萬富翁還舒坦,鄉村“山好,水好,村民樸實善良”,更重要的是,她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山村孩子的命運。汪金權老師說:“我也曾困惑過,彷徨過,然而,我最終想明白了,我到底圖什麼,那就是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的學生們,我的父老鄉親。”
人生無處不抉擇。人活一輩子的意義大小、價值高低,決定于人生幾個關鍵性抉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人生第一選擇,其人生就“重于泰山”。這是教師楷模給我們的第二啟示。
随着城鎮化的加速,“城市擠,鄉村弱”是教育的一大困境。鄉村要振興,教育需先行。教師尤其是一些好教師能“下得去、留得住”是辦好鄉村教育的關鍵。“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雖然國家對鄉村教育給予大力支持,一些地方鄉村教師待遇甚至高于城鎮,但要做到在鄉村安心教書、靜心教書,目前仍需要教師個體多方面的付出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一個個教師楷模、幾百萬教師,以崇高的精神,默默堅守鄉村,托起共和國教育的底部。
河北承德市圍場縣哈裡哈鄉莫裡莫幼兒園教師李廣,為了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面貌,擔任本村民辦教師的他,一幹就是38年。期間雖然轉為公辦教師,又由普通教師到校點負責人,但他依然紮根山村。……甯夏吳忠市利通區馬連渠鄉漢渠學校教師楊再明,因為教學成績突出,不少城市學校向抛出了橄榄枝。但這個回族教師總是婉拒:“漢渠是我的家鄉,漢渠學校也是我的母校,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也是我應該反哺民族同胞的地方。”他心中有一個樸素的信念:“一個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時代楷模陳立群,從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位置上退下來後,沒有像其他名校長一樣到高額年薪的民辦學校任職,而是毅然投身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擔任台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堅持從扶志開始扶貧,用實際行動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國家有需要,就有楷模教師的身影。來自于腳下的土地,回報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大地,這樣他們才心安。這是一種何等樸素自然而又偉大的感恩!
這種情感的升華,就是愛國主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愛國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精神基因,更是一代又一代教師的鮮明品格。“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自覺把個人的生命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崇高使命,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大先生”,人生才可能熠熠生輝。這是教師楷模給我們的第三啟示。
黃大年當年高考成績優異,本可以上清華北大,但他選擇了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農林水地礦油,當時是最艱苦的專業。” 為什麼他做這個決定?“為國家找礦”!後來他求學國外,學業有成,在國外過着安逸的生活。他卻堅持要回到祖國奮鬥。2009年底,黃大年終于達成心願,成為吉林大學教授。當時國内媒體用“毅然回國”來形容他,對此黃大年“有意見”:“我是這片土地哺育出來的炎黃之子,能夠越洋求學獲得他山之石僅是偶然,回歸故裡才是必然,而非毅然。”
馳名海内外的“中國之莺”、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小燕, 60多年的教書生涯,把一個又一個學生送上國際舞台,創造了中國歌劇藝術的輝煌時代。想當年首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上,30歲的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歌劇之門紛紛向她敞開,她卻決定回國。“出來的時候,我父親跟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永遠不要忘記你是中國人;第二句是學好了要替中國争氣,一定要回來。” 上海市宋慶齡學校校長、宋慶齡幼兒園名譽園長封莉容,踐行“為中華民族之複興,創辦世界一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宋慶齡教育事業……
周小燕教授
正是無數個黃大年、周小燕、封莉容們,還有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原教師李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李保國以及衆多特崗教師這些優秀人民教師群體,他們把整個身心都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堅定地站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我們的祖國才由當年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如今邁向強起來。“為中華之強大而教”,是教師楷模發出的時代強音!
每個人的肉體生命在曆史長河中隻是一瞬。但人民教師之所以偉大,教育人生之所以光輝,是因為他們自覺地把生命融入到了腳下的大地、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燦爛的中華文化精神共同體中。
一代又一代教師楷模,為時代樹立起了一座座精神豐碑,為我們指引了過上有意義生活的方向!
本文總策劃 | 陳志偉
執行策劃 | 餘慧娟
撰稿 | 第1部分:程路;第2部分:李帆;第3部分:施久銘;第4部分:賴配根
資料搜集 | 魏倩、程路、陳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