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琴(湖南女子學院)
近日,新華網發布了一則名為《遺體(器官)捐獻,他們年輕時做了這件偉大而平凡的事》的視頻新聞。#你能接受遺體(器官)捐獻嗎?#這一話題迅速在網上掀起熱議。
有人認為,死後捐獻遺體(器官)有利于社會醫療事業的發展,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應大力支持;但也有人困于落後思想,擔心遺體無法妥善安置,對遺體(器官)捐獻望而卻步。
争議是現實的映照。目前,仍有大部分國民不了解甚至抵觸遺體(器官)捐獻。《醫藥衛生科技類期刊》2020年刊發的文章指出,“多種調查顯示,近30年以來,遺體捐獻率僅為4%~20%。因捐獻數量低,導緻人體标本較少,緻使大多數醫學科研工作與醫學院教學出現難題”。如何增強大衆的器官捐獻意願,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
第一步就是讓人們對這一行為有所了解。遺體(器官)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将遺體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此後由其家屬将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遺體(器官捐獻)是高尚人格的體現,是一種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态度和價值觀。對社會來說,是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的極大貢獻。
第二步是完善遺體器官捐獻法律制度。如捐獻者捐獻後産生問題無法得到法律保障,捐獻程序較為繁瑣,對遺體器官捐獻相關的政策、程序、途徑不了解,以及“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等傳統舊思想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産生,都是因為我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起步晚,相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缺乏完整性。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離開這個世界”。我國遺體器官捐獻事業任重道遠,但如泰戈爾所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随着生命教育的普及、人們思想的轉變,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遺體(器官)捐獻,托舉起生命的希望,以另一種方式唱響生命之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