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戰局#
想當年,《大明王朝1566》在芒果台首播即遭滑鐵盧,收視率低下口碑急轉直下,因此被雪藏十年之久。時至今日,許多人對此仍忿忿不平,這麼經典的一部曆史權謀劇居然被雪藏,真是暴殄天物。
但是,我覺得《大明王朝1566》當年收視率低下和被雪藏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它對普通路人觀衆太不友善了,簡單點兒說就是部分沒有什麼知識儲備量的路人觀衆看不懂,或者看着看着就迷糊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看一看那些對觀衆比較友善的電視劇是怎麼處理的。
第一:叙事線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大男主/女主的打怪升級曆程。
這一點很好理解吧,比如近些年比較火的電視劇都是這個套路,《甄嬛傳》是這樣,《琅琊榜》也是這樣,同時還有許多網絡爽文也都是這個套路,劇情無一例外都是從主角的身上展開并延伸,所以觀衆隻需要把自己代入男女主的視角去看待劇情推進就可以了,主角看到的就是觀衆看到的,主角聽到的就是觀衆聽到的,這樣一來,觀衆就會很容易的能理解主角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包括主角身邊兒的每一個人也能很清晰的了解清楚,就如同自己身邊的朋友一樣。
比如《琅琊榜》這部近些年來被吹爆的古裝劇就是如此,看起來裡面的角色不少,也分成了好幾派,太子黨、譽王黨、靖王黨、江左盟、懸鏡司等等,但是劇情還是按照梅長蘇的視覺來走的,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一目了然,好人好的基本沒有瑕疵,壞人也壞的都沒有人性,他們對梅長蘇及靖王是什麼态度以及梅長蘇的處境是危險還是安全,觀衆看劇的時候基本沒有任何障礙,代入感也很強,對角色的理解也很透徹,所以你絲毫不用擔心觀衆看不懂劇情的發展及走向。
在這一點上,《大明王朝1566》對觀衆就沒那麼客氣了,叙事線不僅多而且十分繁瑣,作為主角的海瑞在前四集壓根兒沒出場,僅此一招就讓很多觀衆歇菜了,連着四集都不知道主角在哪兒,已經習慣了大男/女主爽劇套路的他們肯定就直接懵圈棄劇了呗。
而且,即便他們不懵圈不棄劇,接下來的劇情依然燒腦,因為劇情發展并不是以海瑞的視角展開的,準确地說海瑞隻是其中的一條線,還有胡宗憲是一條線,京城又是一條。如果再細分的話,沈一石楊金水是一條,嚴黨一條,裕王及清流黨一條,司禮監一條,這麼多條叙事線交織在一起,很容易讓一些觀衆分不清頭緒,因為他們接受不了這麼的信息流,所以就看不下去了,這是其一。
第二:口語對白要符合現代化的台詞
這一點是很關鍵的,電視劇的節奏本身就比我們日常生活快,如果對白台詞再偏文言文一些,一些觀衆就又開始雲裡霧裡聽不懂了,這樣就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理解劇中人物的意思,也對後續的劇情走向産生錯誤的理解。以前的老電視劇像《三國演義》《水浒傳》都是如此,但是三國和水浒的故事早已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老百姓大都耳熟能詳,所以即便老版《三國演義》和《水浒傳》的對白以文言文為主,但是對觀衆解讀劇情的影響并不大,《大明王朝1566》就不同了。
在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之前,百姓對明史又能有多深的了解呢?這個大家可以自行查證。僅一個名字就讓很多人暈菜了,比如嚴世蕃,嚴嵩喊他世蕃,大部分官員喊他小閣老,徐階曾稱呼他為東樓兄,如果不看字幕,徐階這冷不丁的一句東樓兄,估計沒幾個人能看懂是在喊誰吧?
嚴世蕃,字德球,号東樓!
類似還有海瑞,在一般電視劇裡估計就直接叫海瑞了,但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古人有名、有字、有号,不同身份的人對他的稱呼是不同的,海瑞,字汝賢,号剛鋒。
京城的人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畢竟都是高高在上的上司,這沒毛病。
對他高看一眼或者不得不高看一眼的人當面一般都叫他海知縣,比如胡宗憲、趙貞吉、高瀚文、鄭泌昌等。
海瑞他媽叫他汝賢,海瑞的至交好友王用汲、譚綸都叫他剛鋒,海瑞的下屬都喊他堂尊。這就很容易讓人搞得很混亂,不清楚說的是誰?
一個人倒也罷了,關鍵是劇中每個人都是如此,比如胡宗憲、胡部堂、胡汝貞;趙貞吉、趙中丞、趙孟靜都是如此,再或者說胡部堂在抗倭前線冷不丁地對着戚繼光喊了一聲元敬,有幾個知道是叫誰的?戚繼光我們都知道,但是他字元敬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古代直接喊人的名跟罵人差不多,都是叫對方的字或者号,這是符合曆史的,但是現在的電視劇為了避免觀衆看不懂,都直接喊名,雖然少了一些曆史的厚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啊!
第三:角色性格一定要單一。說白了就是壞人就要足夠壞,甚至不能壞得不夠明顯,最好從長相就能看出他們很壞。好人要足夠好,從長相就要好,做事情,說話都要一闆一眼,不能耍一點詐,要心懷天下,同時又關懷身邊的人。這樣觀衆才能很容易在故事的一開始到故事的最後,都有一個清晰的立場,從而調動觀衆的感情,好人遇到好事,觀衆就高興,壞人遇到壞事,觀衆也高興,好人遇到壞事,觀衆就難過了,這樣調動觀衆的情緒,觀衆才能投入。而這又是《大明王朝1566》的一個問題,《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好人與壞人界限是模糊的。海瑞算得上心懷天下黎庶的好人了吧?但是他是怎麼對待自己妻子的,動辄訓斥而且是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就訓斥,孝順母親卻委屈妻子,這算是好還是不好呢?
再比如說清流首領徐階,作為劇中正義集團的老大,他真的有那麼大公無私嗎?他徐家在松江的勢力那樣猖狂,如果說沒有他的包疵是不可能的。再看他的弟子張居正和趙貞吉,張神童總是一副義正詞嚴的正人君子形象,做的事情都看似正确,但是他卻說出“幹脆讓浙江亂下去”這樣的話,趙貞吉呢,自诩為心學大師,看似一秉大公,實則揣摩聖意說出“再苦一苦百姓”這樣的話。
師徒三人行事如此,能稱之為好人?
還有司禮監的陳洪算是徹頭徹尾的壞人了吧,但是在梃杖朱七、齊大柱的時候,不照樣安排手下留情,不要動着筋骨,把皮肉打爛些讓皇上消氣就完了。
所以《大明王朝1566》的人都很複雜,複雜到你需要動用很多的人生閱曆,用很多的前後回想,才能明白個中緣由,分清人心善惡。
所以,綜上三點,《大明王朝1566》當年之所以收視率直線下滑,實在是對路人觀衆太不友好了,過于追求品質而忽略了沒文化的我們,唉,這算不算一種悲劇呢?有品質的作品沒流量,有流量的作品質量卻一言難盡。
還是讀一讀《大明王朝1566》這部書吧,讀完之後再看劇,相信每看一遍大家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親身體會大家可以試試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