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針的地方越來越少了,然而,沒有了針線以後,慈母的形象将是什麼樣子呢?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既有“手中線”,必定有根針。關于針的記憶是不堪回首的。
小時候,我因半夜上廁所,經常看見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補衣服。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家全靠母親一個人掙錢養家糊口,6個孩子最小的4歲,最大的18歲,6個孩子中有5個男孩。家裡糧不夠吃,衣服也不夠穿。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是老三,我是家中的老三,我穿的褲子是在褲管上接一段,或者磨破的褲子上再縫上一塊補丁。有一次,褲子又有洞了,我就自己補衣服,我用了一根大大的針,穿了長長的線,由于補丁摞補丁,褲子十分堅硬,那針無論如何用力都到不了“對岸”,隻得将針放在桌上頂,結果桌上坑坑窪窪,還差點将針折斷,手上更是血迹斑斑。母親看見心疼得隻落淚。
後來我進了商店工作,對針有了進一步了解。針一般在百貨商店和煙紙店有售,針有各種規格,按照大小被編成号,如1、2、3号等。最長的大号針是縫被子的(那時還沒有被套),最小的是繡花針。針被放在錫紙裡,外面再套一隻小紙袋,每個紙袋裡裝10到20枚不等的針。顧客買針,都是說“買引線”的,沒有說買針的,有句成語叫“穿針引線”,上海人将“穿針”省略了,“買引線”隻有上海人才懂。居家過日子不會買整版針的,一般買1到2根,這個時候營業員會用鑷子夾出針(買針就相當于買紀念郵票一樣,用手取針,手上的汗水會使針生鏽。如果出現鏽迹,用砂皮輕輕打磨,撒上滑石粉,放到錫紙裡),将針插在硬紙闆上,然後再用一張紙将硬紙闆包好,這才交到顧客手中。一分錢2根針的生意就是這樣做成的。曾有著名學者以此來證明上海人的精細、精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隻有選擇合适的手縫針,才能省時省力。就像秤離不開砣,砣離不開秤一樣,做針線生活離不開頂針箍。頂針箍和戒指差不多,有一個個凹陷的眼,戴在手指上,用頂針箍頂一下即可。那次補褲子,如用頂針箍,會少很多皮肉之苦。
我所在商店針的品種非常齊全,每月盤點比較麻煩,未拆包的沒問題,拆包的不可能一根一根地數,老師傅打開紙包,憑他經驗觀察,是半包、三分之一,還是四分之一,這樣價格就跟着出來了。偶爾不小心針掉在地上,吸鐵石就派上了大用場。
現在用針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可是畢竟還是要用的,比如鈕扣掉了,總不能就扔掉吧,送到小攤上讓阿姨去釘也實在說不過去。曾經,看見母親眯着眼睛費力地穿針,總覺得不可思議,對我們來說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轉眼間,我們也到了拿線尋找針眼的年齡了。我在想,沒有了針線以後,慈母的形象将是什麼樣子呢?(鄭自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