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解決心中的疑問——管理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五)
——讀《管理科學化與管理學方法論》
四、管理學的科學屬性
泰勒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解決提高勞動生産率問題開始,管理科學化進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泰勒是科學管理之父,法約爾是一般管理之父,韋伯是組織理論之父,這三個管理學巨匠)。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前述科學和科學方法的标準分析管理學和管理問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那麼,管理學科很難說是一門真正的科學,管理學科的科學屬性并不突出。
首先,由于組織的存在就意味着參與者的行為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因而管理學研究的問題不僅包括“實然”問題,還包括“應然”問題,管理學研究的客觀性難以保證。管理組織中的決策不僅包括事實要素,還包括價值要旨,也就常混合在同一組織目标中,甚至實現最終目标的每個中間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多數道德命題中都混合了事實要素,而且這種分離在實際中十分困難。因此,嚴格說無法用科學方法對管理者的決策進行評價。其次,從管理學的研究過程看,數學公理化方法僅僅在有限的範圍内,除管理科學學派外,管理學的知識大多不是通過邏輯推理演繹而來。(再一次的說明一個問題,不是全部由科學研究方法而得出的管理學知識,包括原則、規律和論斷,都不能稱為純粹的科學)。再次,管理學中幾乎不存在能夠達成共識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理論和原則,“管理普遍主義”者常常是被批判的對象,甚至在“随機制宜學派”看來,有效的管理實踐完全取決于環境。(再次說明沒有四海一統的管理理論,其實,反過來講,也可以說,管理的理論必須要結合具體的情況來使用——這可能會受到管理工具論反對者的攻擊,管理的道是存在的,但應用于具體問題上的術則選取不同的工作。我覺得一般管理理論中的幾個管理職能就算得上管理之道,應該是管理的主幹。如果把種理論歸類到管理過程學派——也就是孔茨所推崇的——提到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幾個主幹來,是不是就可以形成管理的大樹而不是叢林呢?比如戰略方面的理論,隻不過是計劃職能在更大更高層面上的表現形式而已。把這個主幹确定了,再去細化支幹,枝葉,就避免了理論叢林。我猜,是因為每個所謂管理專家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理論當成支幹,都想占山為王的原因,才會形成理論叢林吧。有沒有可能,我們努力從一般管理理論出發,将各種理論進行區别、歸類,然後形成一棵管理大樹呢,這或者是一條出路。郭鹹綱老師說,系統理論是走出管理理論叢林的一條出路,我無可反駁,但是否系統理論是為了管理者正确的選擇或者決策服務的,如果是的話,系統理論也隻能是管理職能中的一部分。我個人覺得,PDCA循環和一般管理理論中的四大職能是契合的,把所有管理活動的過程都描述得很清楚了,可以做為管理理論的主幹)
迄今為止,管理學還不可能是具有廣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科學。這一切表明,管理學不是一門嚴格意義的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隻是一門具有“弱科學性”的學科。實際上,“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正是管理學“弱科學性”的寫照。德魯克認為“管理學不是、而且永遠不可能是純科學”也反映了這一點。(管理不是純科學,管理具有藝術的成分,管理的這種天然屬性必須受到管理者的正視,不能像技術人員對待技術問題一樣對待管理問題。管理的靈活性、針對性才是取得管理成果的法寶。這也是為什麼沒有學習管理理論的人也能成為管理者的原因,因為檢驗管理結果的不是邏輯而是成果。誰能獲得成果,誰就是好的管理者。但是,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管理的規律永遠都在那裡,不因為你講不出來、說不明白它就不存在,也不因為有人不知道但成功了它就沒有用。隻能說管理的規律其實是具有普遍性的,無論是知道與不知道的人,實際上都在應用管理的客觀規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