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裡的這台小米11已經體驗有一個多星期了,客戶又給送來一台Mate40保時捷版,放卡使用後說說從小米換到華為的感受吧!
當初決定用小米11很大原因就是它的輕薄機身,196克重量、8毫米厚度握持感的确不錯,和去年一衆的半斤機比簡直太舒服了。拿到Mate40保時捷那一刻,234克的裸機重量明顯感覺重了很多,瀑布屏幕給人的感覺整機比較窄,但是對比發現其實比小米11還要寬一些的。
回到手機背部,小米11就略顯簡陋了,磨砂玻璃單獨看也還不錯,但是對比之下Mate40保時捷簡直太漂亮了,三種工藝的陶瓷後蓋如玉石般精緻,八邊形攝像模組辨識度拉滿的同時,五攝組合也彰顯着其拍攝實力。
翻到正面,小米的微曲面屏幕實用性更高,2K分辨率看着比華為更通透,且側面觀看也不容易偏色,看來雷總标榜的一塊好屏所言非虛啊。再看邊角和四周的設計和工藝還是Mate40保時捷要好一些,R角處看起來更協調。
兩款手機的硬件配置都是今年的旗艦級别,一頓操作下來,流暢度和穩定性方面華為好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即使屏幕隻有90Hz,Harmony OS的動畫更加舒服,有點媲美IOS系統的感覺。且重度使用時發熱控制得很好,幾乎不會出現鎖性能掉幀的情況。
而小米11則就相反了,輕度使用時120Hz的确也很絲滑,隻是偶爾的過渡動畫會卡一下,顯得很不協調,一旦壓力增大,機身溫度就會迅速上升,随後就是卡頓,死機,使用中出現好幾次攝像頭打開緩慢的情況,但是今年的高通火龍888是要和MIUI12共享這份“榮譽”的。
再說到個人常用的系統功能方面,MIUI也有很多比鴻蒙2.0好用的地方。首先下拉通知欄,MIUI在主屏幕任何地方下滑都是可以打開通知欄的,且左右劃可以切換控制中心和通知欄。再看鴻蒙,不管在哪個界面都要從頂部下滑才可以,而且不能左右滑動切換,如今的手機又大、又重,而且又貴,每次都要夠到頂部,實在是不方便,也增加了跌落風險。
其次,拍照取景框的變焦按鈕,MIUI等一衆安卓機,包括iPhone都是在手機的中下部,左右滑動即可調節;華為的手機則另辟蹊徑地放到了左邊偏上的位置,如果左手握持手機根本就沒法觸及到,即使是右手也不是很方便,錯過稍縱即逝的畫面不要緊,一不小心再摔倒地上就尴尬了。
還有小窗功能,MIUI的自然不用多說,雖然趕不上flyme的好用,但體驗也是比較優秀的。華為的小窗觸發隻有通過點擊多任務界面才可以,呼出的便利性上要大打折扣了。
其它的變化位置和邊緣常駐體驗還算不錯,還有一個小發現,在微信界面打開圖庫的彈窗,直接拖拽圖片到微信打字區域就可以發送出去了,似乎其它的手機不具備這個功能。
朋友們有沒有同時使用過小米和華為手機的,也歡迎分享您的使用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