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懶得父母養出勤快的孩子,勤快的父母養出懶惰的孩子。
所有的懶,都是因為害怕痛苦。
真正的勤快,一定是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并形成了習慣。所以,想讓孩子變得勤快,就要讓孩子對“家長覺得她需要勤快”的事項感興趣,并在執行中感受到樂趣。
假如能感受到趣味性,很少有孩子是懶的。
小朋友把讀繪本、聽故事和畫畫當做最好玩的遊戲,就屬于攔都攔不住的情況。為了讓他休息眼睛,我們不得不開始進行時間限制。如果希望他懶一點,尤其是近距離用眼表現出長時間專注的情況——從對與我同輩親友的觀察,長時間的沉浸常常帶來腦流與心流,就是身體不适也會自行忽略,這樣的人呢,投入到學習上,老師是非常喜歡的。
然而,從愛護身體來說,超強專注常常帶來對身體反應的忽略。
而我們想要盡量保護孩子的童真,雖然在大環境下很難。比較放松的帶養方式下,小朋友也有部分的自覺自律,有時候是覺得好玩;有時候是因為,他們有着初始的天然愉快、願意給予信任,小朋友相信學校和老師說的每一句話,總是自覺認真地執行。
雖然他隻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想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
就是這麼自然,像我們會把扛在肩上的工作任務完成一樣,也許是小小孩子的責任與使命感。
也就是說這種家庭本身就全都是自律的,在孩子懂事前接觸的人就是自律的,如果不自律會格格不入,他們不會說等到孩子懂事了才開始教育孩子要懂事。
你無法想象嗎不自律,沒禮貌的人出現在這種家庭是多麼不和諧的存在。
很多學霸的父母之所以說自己沒管束孩子,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明顯的管束,管束早就在日常生活裡一點點完成了,隻需要偶爾提醒,不需要動不動說要這個,不能那個。
反而是很多家庭,孩子從小不管束,當作祖宗,等到發現要管束的時候才開始管束,而所謂的管束,也就是見到的時候,在意的時候。
隻有深入地去了解孩子,才能知道他們缺少了哪些觸發好習慣的必要條件。耐心的陪伴,共同商讨和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到孩子成長的解決之道。單純地給孩子貼标簽,批評孩子,隻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加想要逃避。
但是,這隻是表象,除孩自身的性格、習慣等而外,父母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和日常生活中的示範引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父母生活自理方面的身體力行、工作學習上的認真負責、良好的自律習慣與興趣等,在這種“榜樣”和氛圍影響下的孩子,其日常行為習慣與學習努力程度醜死都有三分。
尤其是面對學習上的“懶”孩子,父母首先需要的不是對孩子說教,而是自己作出表率。其次,要定好“規矩”,不按時完成作業、閱讀或其它應該做的事情則不準玩,不準外出甚至取消一些激勵性獎勵。第三,培養孩子的興趣,隻要孩子有了興趣,适當給予引導就會事半功倍。同時,應該多帶孩子外出參觀和旅行,這對開闊孩子眼界、增長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是大有好處的。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培養出好的學習習慣,每個家長都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