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湘雪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6年前,江西14歲的少年成為華南第一例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的患者,視力恢複到了0.7的水平,如今少年成了小夥,科技創新成果生物角膜點亮着他的七彩生活。
患者的主刀醫生是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進教授,從醫20年來,“醫路攻難”,追夢科技創新之路,幫助衆多患者重見光明。作為醫生,他完成了5000多例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術。作為科研工作者,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醫理工融合創新,攻克 “卡脖子 ”技術,從世界首台多模态眼科一體化診斷系統,到研發的載藥複合型角膜接觸鏡治療感染性角膜炎,開辟新材料新範例。研發新型生物粘合劑,開啟“無縫線角膜手術新時代”,再到研發他克莫司眼用新劑型,讓10萬餘患者受益……
袁進教授用科技創新不斷推動我國眼科創新診療技術的發展,受到專家和患者一緻好評。3月18日,在第七屆醫學家年會(2022)暨第二屆醫師職業發展論壇上,獲得十大原創研究領銜者。
袁進教授從事眼科,跟家裡有很大關系,母親是名眼科醫生,作為一名“眼二代”,小時候,他經常跟母親去醫院,母親上班,他就在門診隔壁小房間,患者對母親的認同感和感謝,使他對眼科專業産生了濃厚興趣,并作為自己的追求。
另一個轉折點,1999年在江西醫學院眼科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袁進,機緣巧合走進了角膜移植醫學領域。在一次全國性眼科學術年會上,他負責接送的恰好是我國角膜移植領域的領軍人物、時任中華眼科學會角膜病學組組長的陳家祺教授。
“供體不夠,用猴角膜替代人體捐獻的角膜來治療特殊角膜病變,讓患者重建光明。沒有進口的縫線,我們想辦法解決……”聽了陳教授創新性、精彩的學術演講,袁進深深地認識到了角膜的重要性,角膜移植也是一份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如果說眼睛是個相機, 那麼角膜就好比是相機的鏡頭”袁進教授說,這次會議後,他決定要做那個呵護鏡頭的人,要到全國排名第一的眼科機構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去深造, 要成為陳家祺教授的學生, 攻關角膜病臨床難題。
2002年,袁進如願成為陳家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那時起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臨床科學研究成為他20年來不斷耕耘的領域。
“陳老師是全國知名專家, 對每一名患者都和藹可親,制定最優治療方案,從醫50周年,給上萬名患者帶去了光明。”袁進教授說:“跟在導師陳家祺教授身邊十多年,導師對我的從醫觀、人生觀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我最大感受是,職業和事業有着巨大的區别,将工作當成一份職業,不會出錯,也不會出彩。要是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就會全身心的投入,陳家祺教授正是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才會造福那麼多患者。為了給衆多的角膜盲患者帶去光明,我要向老師學習,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
袁進教授和他的導師陳家祺教授
華南首例14歲少年移植生物角膜後複明選擇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臨床科學研究作為事業耕耘,就選擇了責任和擔當。
袁進教授表示,我國角膜患者數量超過500萬,雖然其中有相當比例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但由于供體短缺,我國每年完成的角膜移植手術不超過8000例,絕大多數本有希望複明的患者隻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如何緩解角膜移植供體不足的現狀?使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救治機會,那就是“開源節流”。袁進教授認為,一方面是節省使用,通過角膜移植技術的發展,使一個角膜供2名或3名患者使用。一方面是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捐獻角膜的行列,還有一種“開源”模式就是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構建人工新型生物角膜。
“脫細胞技術的問世給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袁進教授說,豬的角膜進行脫細胞處理,去除異種源性細胞、保留膠原支架,進行角膜組織移植,可以重建病變角膜的結構與功能。2016年2月25日,此項創新得以應用,一位來自江西誤傷眼睛的14歲少年,來到中山眼科中心求醫,角膜已化膿,短時間内可能會穿孔,面臨失明風險,但當時又沒有合适的角膜供體可供使用,父母選擇了剛通過CFDA批準的“脫細胞生物角膜”進行移植手術。袁進教授親自主刀,華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術在中山眼科中心獲得成功,一個星期後,少年的眼睛恢複到了正常人眼睛狀态,3個月後,視力恢複到0.5的水平,到目前視力水平非常穩定。
袁進教授通過臨床研究觀察總結了此種新型生物角膜材料的移植愈合規律, 提出了最佳适應症和用藥方案。CCTV、參考消息、廣東電視台等各大媒體均進行了報道,英國BBC專題紀錄片中将袁進開展的生物角膜移植臨床研究列為當年“中國科技五大進展”,袁進教授還受邀在英聯邦眼科大會上進行特邀演講,介紹中國的原創技術。
目前已有1000多名角膜患者進行了此類移植手術, 患者不僅保住了眼球, 還獲得了較理想的生活視力。
耐心地傾聽每一位患者訴說,精心制定治療方案,精醫厚德的袁進教授已完成5000多例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術。
袁進教授為患者施行脫細胞生物角膜移植
醫理工融合創新湧現諸多成果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術是袁進教授“原創科技研究”造福患者的縮影。作為眼科臨床醫學最高水平的“國家隊”——中山眼科中心的醫生,他不滿足于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他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緻力于醫理工融合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聚焦眼科創新裝備、新技術、新藥物和新材料的研發和轉化。
“目前眼科領域臨床上九成的高技術診斷新設備,六成的藥物來自于進口。其原因在于企業研發力量普遍薄弱,研發力量較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又缺少轉化平台和機制。”袁進教授介紹說,2016年底在眼科中心的支持下,他組建了“廣東省眼科診斷和治療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标明确,就是通過醫理工融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整合跨學科跨專業力量聯合攻關,緻力于創新眼科診療技術與裝備的研發與轉化。
2017年,袁進教授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對标國際技術,帶領團隊完成超高分辨率 OCT、眼微血管分析系統、眼科多模态成像系統、眼科人工智能診斷雲系統等原創性眼科高性能裝備和圖像智能分析技術的研發,推動我國眼科成像診斷從結構成像向功能成像的跨越式發展。
“OCT的分辨率,相比發達國家生産的設備,分辨率提升了一倍以上。手持OCT填補了國内的空白,眼科多模态一體化成像系統實現了世界首創。”袁進教授表示,而現在不僅是設備創新,在新材料、新藥物的研發和轉化方面全面推進。
研發的載藥複合型角膜接觸鏡治療感染性角膜炎,實現了持續給藥,開辟了新材料新的範例。去年,針對角膜移植縫合容易帶來散光的痛點,研發新型生物粘合劑,避免角膜移植縫線相關并發症,實現角膜植片無縫線固定,開啟“無縫線角膜手術新時代”。創新藥物方面,研發他克莫司眼用新劑型,提出眼科适應症和用藥策略,獲得中國、美國發明專利授權,受益患者已達10萬餘人。智能睑闆腺成像分析系統已經在德國公司的診斷設備上落地, 成為我們國家為數不多的技術逆向輸出代表。2019 年 8 月發布國際上首個人工智能臨床應用指南—— “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智能篩查系統指南 ”……
袁進教授如今已經申報發明、實用新型專利 17 項 , 軟件著作權5 項 , 其中兩項已實現轉化。
袁進教授的創新研究成果完成轉化
展望未來創新造福更多眼病患者諸多成果的不斷湧現和推出, 是袁進教授團隊不斷耕耘、厚積薄發的結果。也是“十大原創研究領銜者”的實力展現。說到此次獲獎,袁進教授表示,非常高興,做醫理工融合創新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同時也很有壓力,行百裡者半九十,惟有進一步加快我們的各項工作,在原創技術上有更多的突破,推動更多的創新産品、技術進入臨床,才能不負同行專家學者的認可。
“在近視越來越常見的今天,從源頭上做起,針對電子設備藍光,制定符合眼健康的标準;緻力于智能導盲裝備和視力功能訓練系統的開發,讓更多人擺脫導盲杖,改善生活質量;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全世界虛拟現實眼健康标準,中國方案技術标準形成全球影響力”。
展望未來,袁進教授信心滿滿,将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眼科先進裝備和技術工程中心”為契機,打造醫理工融合創新團隊,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加快研發成果的轉化,實現中國眼科高端醫療裝備和技術大的發展和突破,眼科裝備和技術依賴進口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将科技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最終将推動我國眼科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造福更多眼病患者。
袁進教授帶領的醫工融合創新團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