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

寵物 更新时间:2024-12-26 05:56:13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心觀察過老虎等貓科動物,它們除了外表十分漂亮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大多數貓科動物耳朵背後都有一抹白色的毛發,看起來相當顯眼

通常來說,獨居的貓科動物多采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對它們來說隐蔽性十分重要,現實中大多數貓科動物也都發展出了極佳的僞裝色,比如豹子的斑紋,老虎的條紋,雲豹的雲狀圖案等等。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2

老虎

但是耳後的白色毛發卻很顯眼,這不是與常理有悖嗎?事實上大多數動物捕獵都是正面朝向獵物的,即便耳背很顯眼,對于它們在獵物面前隐藏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影響,而且這“一抹白”對于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老虎缺失了這項特征,整個種群發展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那麼貓科動物耳朵背後的這些白毛,究竟有何作用呢?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3

老虎耳後有白毛

貓科動物多為夜行性

在了解這項特征具體有什麼作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貓科動物的習性。除獅子之外,其他的貓科動物均為獨居生活,而且大多數都具備夜行性,為什麼它們會表現出這類習性呢?其實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于野生動物來說也不例外,即便是同一物種,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相差很大,比如灰狼,在西伯利亞、北美的空曠地帶,它們多呈大群活動,而在歐洲的落葉林裡面,孤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的數量。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4

環境能夠影響動物行為,這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同樣是花豹,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裡面的,捕食時段則是不分晝夜,而生活在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則多在白天捕獵

因為在非洲稀樹草原上,有蹄類動物不管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十分豐富,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有大量的獸群活動,對于花豹來說,日夜均可捕食;而在馬來西亞的密林裡面,有蹄類數量和種類都較少,多數在白天行動,所以這裡的豹子也多在白天捕獵。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5

非洲花豹捕食疣豬

貓科動物是非常聰明的捕食者,它們能夠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習性,比如生活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的獅子,由于這裡角馬等有蹄類數量豐富,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獅子們,不會去碰大象、長頸鹿等難以拿下的超大型動物,也看不上豪豬這種“帶刺的玫瑰”。

而生活在非洲幹旱地區的獅子,由于食物缺乏,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食性,甚至願意冒險去捕食豪豬。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6

獅子與豪豬

生活在亞洲的獅子,在原住民馬爾哈裡族還沒有遷出吉爾森林保護區之前,它們的食物構成裡面牲畜的占比很大,而自馬爾哈裡族遷出保護區之後,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劇增,亞洲獅食物構成的主流就成了野生有蹄類,牲畜的占比從原先的75%下降到了25%

說了這麼多,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環境能夠從多方面影響動物的行為,大多數貓科動物具有夜行性,也是因為它們的獵物多在夜間活動。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7

亞洲獅

耳後的白毛,是信息傳遞的載體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動物群體之間都需要進行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方式無外乎就是那麼幾種:行為動作、視覺形象、化學物質、電信号以及聲音,尤其是視覺形象、聲音這類我們最為熟悉,比如孔雀的開屏、斑鬣狗的叫聲,都是信息傳遞的方式。

老虎耳後的白毛,在夜間更加顯眼,這對于它們的信息交流來說十分重要,準确的來說這些白毛就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當母虎帶着幼崽在夜間行走的時候,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就會将耳朵豎起來,小老虎們立馬就能發現這“一抹白”,從而警惕起來。

另外當老虎潛伏起來的時候,如果後方有動物接近,這些顯眼的白色毛發就如同兩隻眼睛一樣,也能夠起到警告的作用,表明:此地有人!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8

母虎及幼崽

在過去由于認知水平還不夠發達,人們普遍認為夜行性的動物在夜間的信息交流多采用聲音和化學信号的方式,但是随着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視覺信号在夜行性動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相當大。

對于老虎等貓科動物來說,耳後的白毛在夜間無疑是最佳的信息傳遞載體之一,如果這項特征缺失了,那麼無疑就成了一項非常緻命的缺陷,對于整個種群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9

黑化個體與正常個體在夜間的視覺表現

2019年在《PLOS ONE》雜志上有一篇報道講述了黑化的貓科動物或許有利于它們在夜間捕獵,但同樣會阻礙個體之間的交流,甚至帶來進化困境。

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花豹黑色變異個體非常多,甚至達到了11%的概率,而再來看看非洲稀樹草原上面,黑豹卻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動物,甚至幾十年來人們才發現幾例,為何會産生這種差異,這與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0

非洲的黑豹

前面說過,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多在白晝捕食,那麼不管是黑化個體還是普通個體,種群之間的信息交流都不會受到影響,甚至在密林遮擋下,黑化個體還有一定的利好。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豹子不分日夜捕食,到了晚上,由于缺乏對應的視覺信号傳遞的載體,阻礙了黑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對于它們“找對象”的一系列的生存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那麼自然而然地黑色變異這一性狀在這些地方就不易保留下來。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1

正常花豹

貓科動物耳後的白色毛發十分顯眼,這正是它們信息交流裡面非常有效的載體,擁有這類性狀的貓科動物有很多,除了老虎之外還有漁貓、猞猁、小斑虎貓、豹子等等,幾乎占據了40種貓科動物的絕大多數。

這項特征在它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當母獸帶着幼崽的時候,能夠通過這項特征向幼崽傳遞“危險”的信号,從而使得幼崽成活率得到提高,對于種群延續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2

猞猁

缺乏這項特征的動物怎麼辦?

既然貓科動物耳後的這“一抹白”有着如此大的作用,但是現實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些貓科動物是沒有這項特征的,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化解缺乏此特征所帶來的危害的呢?

現實中的确存在這類動物,比如細腰貓,它們是“純色系”的貓科動物,而黑色個體比紅棕色的個體都要多,達到了80%左右,表明即便它們沒有了“耳後白毛”這項特征,對于它們種群之間的交流也不會受到影響,那麼細腰貓是怎樣做的呢?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3

黑色細腰貓

原來生活在美洲的細腰貓主營白晝生活,它們是日行性的,而北美森林并非茂密的雨林,在白天裡,林下葉層、灌木層、地面表層的能見度很大,所以即便是黑色個體,不存在顯眼的白色毛發,它們依然能夠很好地完成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即便是通體全黑,耳後沒有明顯的白毛,對細腰貓的生活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那麼它們自然也就不需要這項性狀了。

老虎耳朵後面白毛(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14

母獅及幼崽

獅子的耳後也是有白色毛發的,但是不顯眼,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不容易發現,那麼它們是如何完成信息交流的呢?原來獅子有了一個很好的代替品,那就是它們尾巴尖的簇毛

獅子的尾巴不同于其他的貓科動物,是一個簇狀尾巴,當母獅帶着幼崽在灌木叢或者較高雜草裡面行走的時候,它的這根尾巴就是很好的向導,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也能通過擺動、揚起尾巴來警告後面的幼崽,同樣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