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1:15:16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1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并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2

第58章 福禍相倚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⑤。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⑥,廉而不刿(guì)⑦,直而不肆,光而不耀(yào)⑧。

【注釋】

①悶悶:昏昏昧昧,含有寬厚的意思。

②淳淳:忠厚。

③察察:嚴酷。

④缺缺:狡黠。

⑤正:正面,與“奇”對應。

⑥割:生硬,不自然。

⑦廉:棱角。刿:劃傷。

⑧耀:過分明亮。

【譯文】

治理天下以寬大為懷,百姓就會忠厚淳樸;治理天下過于嚴酷,百姓就會狡詐。災禍啊,幸福就倚傍在它裡面;幸福啊,災禍就暗藏在其中。這種得失禍福循環,誰能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并沒有一個确定的标準。正忽然轉變為邪,善忽然轉變為惡。世人看不透這個道理,迷惑的時間已經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處事方正而不顯得生硬,雖有棱角也不會傷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耀眼。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3

【解析】

這一章先是說明“無為而治”的好處:國家政治寬大渾樸,民風自然就會淳厚。然後又講禍福、正奇、善惡的概念。在老子看來,禍福、正奇及善惡并不是絕對不變的,一旦時空條件發生改變,那麼它們往往也會朝着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這一章順承上一章,講述得道明君治理國家的方式——無為而治。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中,“悶悶”的意思是寬厚、仁大;“淳淳”的意思是自然淳樸。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統治者胄邕夠施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那麼人民就會摒棄私念而不妄為,回歸到自然淳樸的狀态之中二内心自然淳樸,人們就不會惹是生非,這樣國家也就太平安定了。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不但不會摒棄私念,還會為了滿足私欲而相互争奪,當他們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必然會發生逆亂。反抗的過程其實是心智的較量,如果人民的心智不足以應付統治者,那麼他們就會陷入絕境。

在本章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命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災難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誰也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通過這句話我們知道,任何幸福的背後都潛伏着災禍,但是災禍并不是永遠存在的,災禍的反面就是幸福。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它講的是一個老者失馬複得,人們紛紛前來道賀,但是他并不認為這是好事。後來他的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人們紛紛前來安慰,但是他也不認為這是壞事。所以并不感到悲傷。幾天之後,官府前來征兵,他的兒子因摔傷而沒有被征走。這則故事很好得诠釋了老子的觀點。由此可見,福和禍沒有絕對的界限,為禍福而快樂或悲傷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對于災難和幸福,我們要學會坦然地面對,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老子所處的時代,戰亂頻繁發生,人民在戰亂之中苟且活命,時刻都在擔心災禍的降臨。老子把人民的不幸歸結為社會的變遷。古時,百姓生活安定,天下大治。後來,人們産生了私有觀念,社會出現等級差别。便開始遭受壓迫。正是這種壓迫開發了人們的心智,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制造出各式各樣的新奇器物。在上一章裡,老子就否定了這些新奇器物。老子認為,這些古怪的事物滋長了人們的邪風,人們的思想也變得古怪起來。行為方式是由思想決定的,所以,在古怪思想的支配下.就會做出偏離大道、與大自然脫節的事情來,如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以及污染環境,等等。做出這種狂妄的行為,其結果就是生活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差,最終危害了人們自己二再結合老子所處的時代,人們的私欲極度膨脹,不但熱衷于名利的争奪,還直接占有他人的财物。人們占有的财物也時時面臨着被人奪走的危險,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而對福和禍的測定也變得麻木和沒有指向了。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4

王弼《道德經注》

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争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僞,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争競,故曰“其民缺缺”。

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以正治國,則便複以奇用兵矣。故曰“正複為奇”。立善以和萬物,則便複有妖之患也。

善于治理政事的人,不施用刑罰、不給人冠以或好或壞的名節、沒有事務可做也沒有政策可實行。統治者無所事事,才能達到安定繁榮。所以說統治者應當無所事事,沒有作為。百姓沒有矛盾、沒有争奪,寬容淳樸,所以說百姓也會變得樸實淳厚。設立刑罰和官職,賞罰分明來檢查懲處奸詐虛僞的人,所以說賞罰清楚明白。人們明确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區别,對不同的事物持不同的态度,百姓都想争奪名利,所以說百姓變得狡詐、不滿。

怎樣才能治理得完美呢?隻有不确立什麼标準,也沒有刑罰的名稱和尺度,無所事事,而天下順應自然的規律發展,這樣才是完美。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來治理國家,則還會回到詭詐地動用武力的狀态,所以說正的還要轉變為邪的。立善的人和事為模範、标準來促使萬物效仿,則不會再有邪惡出來為患了。

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以方導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廉,清廉也。刿,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剝傷于物也。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拂于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隐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複之也。

人迷惑,不合于道已經很久了,不可以馬上就苛求百姓符合正直善良的标準。以方形的正直特性來教導事物,讓事物去掉不正當的,而不以銳折的角來傷害事物。這就是所謂的大的方形沒有角落。廉,是幹淨的棱角的意思。刿是傷害的意思。用幹淨的棱角來引導百姓,剝去他們的污濁,而不刺傷其他的東西。用直的東西來教導萬物,讓萬物去掉身上的邪僻,而不以直的來刺激、激怒萬物。這就是所謂的真正的直像彎的一樣。用光來照亮迷蒙,不以光照來隐匿自己。這就是所說的明亮的道像是晦暗的。這都是崇尚根本而平息表面、次要的問題,不使用強力而使其恢複。

蘇轍《老子解》

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蓋福倚于禍,禍伏于福。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正之為奇,差之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止,而迷者不知也。夫惟聖人出于萬物之表,而攬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悶悶,若無所明,而其民醇醇,各全其性矣。

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于後。方且自以為善,而不知妖之起于中。區區以察為明,至于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廉、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于一偏而不反也。

天地的大,世俗的眼界昏花而不能透徹了解。所以幸福始于災禍;災禍就潛伏在幸福之中。晝夜寒暑的更疊,正像正直的變成奇詭的,善良的變成邪惡的;生老病死的相繼,沒有開始卻有結束,迷惑的人不知道。隻有聖人是萬物的表率,能夠從始至終完全了解,領悟了宏觀的、根本的、長久的,而忽視那些具體的、表面的、暫時的,看起來無所事事,糊裡糊塗,而他的百姓品德淳厚,本性都得以完全。

世人不能領悟完整的道,以為聽到的看到的就是完全的了。當他們自以為享福的時候,并不知道禍患就在未來潛伏着。當他們自以為善良的時候,不知道邪惡正在心中萌發。隻以分辨、區别為明白,對于事物本質的歪曲不覺得不對。這不是很可悲嗎?聖人知道細節的區分和辨别不能完全了解事物,所以雖然能夠利用方的、清廉的、直的、光明的,卻不發揮它們的特征、性能。恐怕它們局限于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能回到平衡。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5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全文及譯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