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一書是由西漢劉向編定的國别史著作,主要記載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等國約240餘年的曆史,主要以對話體的形式加以記錄,包含了許多遊說之士的言談與事迹,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縱橫思想。
關于本書,曆史上有東漢高誘做過注解,後來在流行中變得殘缺了,直至宋代,鮑彪給本書在原注基礎上做了新注。在版本方面,此書的問題較為複雜,目前最好的流行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發行的範祥雍整理的《戰國策箋證》。
一直以來,《戰國策》一書并不被看好,宋代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書〈戰國策〉後》中就說到此書所載“大抵皆縱橫捭阖、谲诳相輕傾奪之說”,所可取者,則是“文辭之勝移”而已,這是從傳統儒家的正統觀念出發所做出的判斷。作為現代人,我們閱讀《戰國策》時自然可以抛開這樣的思想束縛,從而去重估其中的曆史文化價值。下面,就主要分成三個方面對本書進行簡單總結。
利害置上---戰國時代的政治社會生态如果說春秋是“禮崩樂壞”的年代,那麼戰國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倚強淩弱、以大吞小,大國為了争霸而幹戈不休,小國為了圖存而多般讨好。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中,更有一班遊士應時而起,憑着三寸不爛之舌,玩弄列國君主于鼓掌之中;而各國君王為了國家的利益,也不得不禮賢下士,對他們大都言聽計從,以期達到強大國家的目的。
總之,這個時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匹夫庶人,無不以利益關系作為行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孟子》之中開篇梁惠王劈頭便問千裡迢迢而來的孟老夫子“将有以利吾國乎”,便是最好的反映。
正是由于各國君王都談利,因而許多遊士便大都從這點出發大騁其辯才,說得君主們心醉神馳,而自身也好從中牟利。如書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主張“合縱”的蘇秦。
在《卷三·秦一》中蘇秦始将“連橫”之說向秦惠王推銷時,開嘴大談秦國的地理優勢和經濟實力,不料對方不領情,于是“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但家裡人并不給他好顔色看。這使蘇秦決心發奮讀書,而且“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學業有成後,“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扺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耀武揚威地四處遊走。路過家鄉洛陽時,父母“郊迎三十裡,”妻子“側目而視,傾耳而聽”,而嫂子甚至“蛇形匍伏,自跪而謝”,問道她為何“前倨後恭”,對方回答“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這讓蘇秦感慨萬千,“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因此,無論是王侯還是遊士,為了利益,往往可以爾虞我詐,互相欺騙和利用,這在書中的記載比比皆是。當然,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年代之中,也還有不少隐者和遊士保持着高尚的人格獨立,如顔斶和魯仲連等人,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靈魂的代表。
遊士們的騁辭造勢劉向的《書錄》對當時的遊說之士有過這樣的描述:
“…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公孫儀、陳轸、代、厲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這既反映了各國上層統治者處于自身利益而對出謀劃策的遊士們的重視,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遊士們的巨大影響力和非凡的口才。如卷一中記載: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戰國時期,王畿分出東西周兩個小國,而西周國居洛水上遊。這則故事中東周國要種稻谷,但上遊的西周國截住了水流,于是蘇子(應為蘇厲)就替東周國遊說,他采取了類似欲擒故中的計謀,把下水一事說成反而是有利于西周國的好事,使得東周有了水種稻,而自己也得到兩國的賞金,可謂一箭雙雕、兩得其利。事實上,本書所記載的遊士們的言談大多都有這種相似類型的,遊士們通過巧妙的言辭“颠倒黑白”,反害為利,使得被遊說者墜入圈套,而自身得以從中取利,但要達到此目的,沒有能言善辯的本事顯然是不行的。
本書中很多人物的言談中都曾引用過寓言來增加自己觀點的說服力,現列出一些經後人總結出來的較為出名的寓言的出處:
《卷九·齊二·昭陽為楚伐魏》:畫蛇添足;
《卷十四·楚一·荊宣王問群臣》:狐假虎威;
《卷十七·楚四·天下合縱》:驚弓之鳥;
《卷二十五·魏四·魏王欲攻邯鄲》:南轅北轍;
這些寓言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取譬者說要表達的事物的利害關系,如“驚弓之鳥”的出處:
“天下合縱。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嬴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嬴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嬴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嬴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嬴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創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創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創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将也。”
這則故事中魏加以驚弓之鳥來比喻對秦軍深感畏懼的臨武君,委婉的勸說了春申君對其人的任用,更好地達到了勸說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言辭上的說服力。
《戰國策》一書雖是史書,但其豐富的文學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文法,如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其聲勢縱橫的言辭,都可在本書中找到痕迹,這是讀者大可留意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