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現在世界各地的人按照膚色劃分為四個類型,也就是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按照分子人類學的觀點,現代人的祖先“智人”走出非洲的時間僅僅才幾萬年,膚色的分化應該是人類走出非洲以後的事情。
那麼顯而易見,從非洲走出來的智人大軍不會是現在非洲人這樣的黑色皮膚,這樣黑色的皮膚很難變成目前所見的黃白皮膚。
據學者研究,我們人類的遠親非洲黑猩猩,如果剃掉毛發,并不是黑色皮膚,而是淺色皮膚。我們由此可知,人類遠祖從樹上下到地面生活以後,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并在長期的狩獵過程中褪掉了渾身的毛發。這裡我們留個思考,為什麼人類不是褪掉所有的毛發,會留下某些毛發呢?後面文章再談這些,我們繼續談膚色的問題。
這時候的原始人在風吹日曬之下的皮膚自然不會象現代人這樣細膩光滑。生存是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原始思維下的人們自然也還沒有美醜的觀念。
我們首先需要清楚膚色的黑白是由什麼來決定的,這個已經有了研究結果,就是我們皮膚裡面的黑色素。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産生的,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吸收陽光裡的紫外線,降低紫外線對我們人體細胞的傷害。所以黑色是起到保護我們的作用,人們通常将那種古銅色的皮膚稱為健康膚色,很少認為白色皮膚是健康膚色,想必有這個因素吧。
或許有人會很快得出來結論,非洲那裡比較熱,所以那裡的人進化成了黑色皮膚,來阻擋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是這樣嗎?那麼請問,進化了幾百萬年的人類為何沒有變成黑色皮膚,而是幾萬年之内才變的?
或許你可以說原來沒有那麼熱,紫外線沒有那麼強,氣候的問題我們權且不讨論,那麼同樣處于赤道附近的中美洲印第安人以及東南亞土著人為何沒有進化成非洲那樣黑色的皮膚呢?
研究者和普通人大多會笃信一個認識,就是“最佳膚色理論”,這個理論很簡單,不同地區都有一種适合這個地區的最佳膚色,這是人類适應當地環境的自然選擇,這裡面不僅僅牽扯到我們上文說道的黑色素,還有維生素D、葉酸等等微量元素的需求影響。
例如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那裡日照少,但卻沒有進化成白色皮膚的人種,因為他們常年以海裡生物為食,這些海鮮含有大量的維生素D,所以人類不需要白色皮膚來彌補紫外線的不足。
林林總總似乎完全可以自洽,但如何解釋我們上面提到的美洲和東南亞赤道地區人類并不是非洲黑人那樣的黑色呢?
再舉一例,澳大利亞旁邊有一小島,距離澳大利亞150多公裡,這裡的土著人還不會造船,所以他們幾乎與世隔絕,但這些土著人是非常黑的那種黑人,與地處溫帶的澳大利亞土著膚色完全不同。用最佳膚色理論很難解釋這個現象。
同樣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當地土著就是黑白兩色人群比鄰而居,這樣的膚色差異與西方殖民者無關,地處大洋深處,對外人種的交流也是難上之難。
說到這裡,我們更加迷惑了,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的确很難是膚色分化的直接來源。我們不妨回到我們東亞地區,被稱作黃種人的東亞人真的是黃種人嗎?想必不盡然吧,我們周圍很多人都很白,并不輸于所謂白種人。事實上在古代歐洲人的眼中,遙遠東方的那群人是被稱作白色的人的。實際上我們也并不能認為同一緯度的歐洲和亞洲人受到的紫外線有着巨大的差異,由此帶來膚色差異的觀點顯然不能成立。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古埃及人的畫像,這些古埃及人的相貌明顯與東亞族群比較相近。拉丁裔的羅馬人與北方來的日耳曼人差異也是很明顯的,用膚色去嚴格劃分也不合适。
不過事實上緯度低地區的人膚色的确會深一些,說明日照的影響還是存在的,但鑒于我們上面舉的幾個實例,說明日照并非絕對因素,所以膚色的分化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這裡面有紫外線等因素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或許就是達爾文著名的性選擇的結果。
在非洲地區,黑色皮膚的人顯然要更加健康,但這種健康的程度顯然并不能帶來更長的生命,但總歸是要健康一些,于是在人們潛意識中,黑色健康的人是更佳的擇偶對象。在人類有了美的認識以後,黑色成為了當地人美的标準,久而久之,這裡的人就都是黑色的了。
通常來說,人類對美的初步認識大體發生在四五萬年這個樣子。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走出非洲以後才出現膚色分化的原因。其他地區人類膚色的大緻區域化也基本上是這個原因。
性選擇這個進化論的理論的确非常重要,而性選擇的本能卻往往是後天形成的,有研究者拿鳥做過實驗,鳥類尋找配偶的顔色往往會跟它自己父母羽毛顔色相近,研究者将一隻母鳥染成紅色,小鳥長大後就更願意尋找紅色的鳥進行交配。
或許,正是在這種動物本能以及對健康追求的潛意識驅使之下,逐漸擁有了美的意識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某一膚色的偏愛,所以才逐漸産生了各個地區膚色的差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