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牛車網]
二十多年的恩怨糾葛或迎平息,海馬汽車的“獨立運動”接近成功。
9月14日,媒體報道稱,海南省政府最終決定将一汽海馬中一汽所持的股權收購回來,計劃由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接替一汽,擔任一汽海馬的第二大股東,與大股東海馬汽車實現接管,屆時海馬汽車将真正實現獨立。
消息一出,ST海馬今日漲停,買一封單超10萬手,最新總市值超過41億元。
接近海馬汽車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年海馬汽車投奔一汽是為了發展壯大和獲得生産資質,但多年來,與一汽的合作并沒有帶給海馬汽車預期中的助力。海南自貿區的成立,更加堅定了當地政府和海馬汽車獨立自主發展汽車工業的決心。
産銷量跌跌不休,與一汽貌合神離的海馬汽車怎一個慘字了得。
海馬汽車此前披露的産銷數據顯示,8月生産量為1230輛,同比下跌27.13%,1-8月累計生産6956輛,同比下跌59.65%;8月銷量僅為897輛,同比降低42.5%,1-8月累計銷量為8301輛,同比下降55.74%。
今年累計産銷量均未破萬的海馬汽車事實上自2017年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态:2017年海馬汽車淨利潤虧損達9.94億元,同比大跌超過500%;2018年淨利潤虧損17.09億元;2019年虧損達7.3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1.73億元。
在海馬汽車業績連年虧損的情況下,一汽海馬帶來了零星的一點欣慰——2020年上半年一汽海馬淨利潤為416.3萬元。
但是,在一汽的控制下,如此零星的紅利依然需要共享。海馬汽車方面相關人士表示:“這麼多年來,一汽對于一汽海馬完全處于放任狀态,沒有任何資金和技術的投入,隻是坐吃分紅。”
恩怨由來已久,海馬汽車對“獨立”的争取從未停歇。
1992年,日本馬自達與當時的海南汽車制造廠以技術合作的方式成立海南馬自達;1997年,海南省政府将海南汽車制造廠以無償劃撥的形式并入一汽集團,海南汽車制造廠由此取得生産資質,并更名為一汽海南汽車有限公司;2000年民營海馬集團成立,通過收購*ST瓊金盤借殼上市;2004年民營海馬集團與一汽海南汽車有限公司合并為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當時海馬與一汽的股比是1:1。
早在海南汽車獲得生産資質時,海南汽車對無償劃撥的形式就頗有微詞,由此一直都在想辦法謀求獨立。
2006年海馬汽車與馬自達決裂前,就通過運轉将一汽海馬的股權結構調整為海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占股51%,一汽股份占股49%。
此後,又通過重組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設立海馬汽車在海南省外的第一個生産基地,逐漸轉移生産重心;将海馬鄭州公司更名為“海馬轎車有限公司”,突出鄭州基地地位;再到2016年宣布總部遷往鄭州,“海馬轎車”更名為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實現“北上”的戰略轉移。
實現戰略重心的轉移是海馬汽車尋求獨立的重要一步。
當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如果上述談判順利,海南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接替一汽成為海馬汽車第二大股東,那麼不僅意味着海馬汽車的獨立之路取得最終勝利,也為其當下的慘狀增添了一線生機。
現在才入局新能源,會不會太晚了?
海馬汽車此前表示鄭州基地将推動營銷、運營、産品、服務等規劃,而海口基地則側重于海外業務,聚焦海南自貿區優勢特色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
海馬汽車董事長景柱也表示未來将重點開發強動力智能SUV、高安全智能MPV和可變平台純電動汽車。
但是,經曆了三年多的虧損,海馬汽車能否持續負擔新能源研發帶來的高昂費用投入。即便撐過了資金難關,還将面對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優勢産品的競争。海馬要想在當前車家必争的新能源闆塊确立優勢、找到自身的位置,必将經曆一番血雨腥風。
不過,海馬汽車背靠海南自由貿易港,再加上确實也沒什麼可失去了,除了向着既定目标前進,似乎也沒别的路可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