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中國有非常漫長的使用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除非你穿越到西周之前,否則千萬不能去做玻璃,因為做玻璃的是工匠,在士農工商身份序列裡,做玻璃的人,社會地位比農民還低。
這裡科普一個小知識,古人稱天然形成的玻璃為“玻璃”,人工制作的玻璃為“琉璃”,古人把它們都看作是半寶石,這與現代定義的半寶石标準有很大區别。
目前考古研究表明,從戰國出土的琉璃珠,工藝已經相對成熟;而漢朝南越地區已大量存在琉璃器皿和琉璃飾品,玻璃已成為王公貴族們生活的常用品。
東漢時,煉丹房中頻繁出現的“水精”和外國進口的“五色玉”,都是琉璃或玻璃的代稱。
三國時期,廣州刺史呂岱就曾向孫權進貢過不少琉璃制品,而且當時的玻璃已經有豐富的顔色,藍、白、黃、紅、綠都有,表明時人審美情趣的開放與時尚。
在三國兩晉時期,羅馬的玻璃制作技術傳入中國,大型的玻璃制品開始出現。除了碗盤等器皿以外,大型的落地玻璃屏風也出現在中國。
在孫亮(孫權的兒子)的皇宮裡,就設置了又薄又透的大型落地琉璃屏風,把内殿和外殿隔開,但他可以從内殿看到外殿。孫亮命宮人在内殿裡焚香,香氣誘人,外殿卻一點都聞不到。
滿寵的孫子滿奮,是西晉大臣,相傳體态很肥,又很怕吹風。皇帝司馬炎召見他時,非常體貼地讓他坐在北面裝有“玻璃窗”的位置。因為滿奮沒見過“玻璃窗”,不了解玻璃密不透風的特性,因此不願意坐到窗口旁,被皇帝司馬炎笑話他是“鄉巴佬”。
同時,人造玻璃“琉璃”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社交必備的奇珍異寶。
西晉時有個很清高的人叫崔洪,号稱“嘴上不談錢,手上不拿玉”。有一次到汝南王府作客時,其他賓客遞給他一個裝酒的琉璃杯,他認為這個杯子那麼通透,一定是玉器,因此不肯接杯,認為手拿珍貴的玻璃有損德行。
西晉司馬炎洗澡時盛澡豆(即古人用的“肥皂”,用豆子磨成細面後,添加多種香料做成的丸子)的盤子。就是用琉璃做的,東晉權臣王敦年輕時在司馬炎的宮裡見過,久久不忘。
司馬炎一生愛琉璃,他自己可以用,卻不樂意看到别人用。有一次臨幸侄兒王濟家時,看到仆人端上的果盤竟然是琉璃做的,看到侄兒如此窮奢極侈,一下子氣得憤然離席。把皇帝氣跑,一個琉璃碗就夠了。
到了東晉時期,琉璃已經盛行于整個貴族階層,其中羅馬進口的紅色琉璃最為珍貴,用吹管法塑形的地中海風格琉璃産品,一度風靡東晉上層。
東晉中期,還流行一種夾着金箔的琉璃飾品,被時人稱作“金珠玑”,都是從羅馬沿海運進口,全社會奢靡之風極盛。
玻璃珠寶地位的崩潰南北朝以後,水晶作為一種純潔、透明、結晶質的石英,被社會廣泛接受,大量出産的水晶珠、水晶杯、水晶球開始取代玻璃和琉璃的地位。
同時,有機寶石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南北朝開始,中原底氣從安南等地進貢大量玳瑁和砗磲。玳瑁,即海龜殼打磨而成的珠寶。砗磲,是一種用貝類動物砗磲的軀殼做成的珠寶,也是佛教七寶之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教的鼎盛促使這些有機寶石得到社會自上而下的推廣。
南北朝末期,由于南朝長期處于戰亂狀态,南方玻璃生産地區遭受戰火的沖擊而衰落,國産琉璃的生産中心開始從南朝轉移到北朝,但北朝貴族階層更喜歡從羅馬地中海地區進口的高級玻璃器皿,從此國産玻璃的市場日漸萎縮,人才凋零,到了隋唐時候很多技術已經失傳。
直到明朝鄭和下西洋,中西文化交流以後,阿拉伯的玻璃制作技術重新傳入中國,人造玻璃生産和銷售又活躍起來,但作為寶石的價值,卻大大下降了,但還是比銀、銅稍貴。直至今天,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産品,早已脫離了珠寶的範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