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同的人,順風車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對李東旭來說,順風車留存着現代社會逐漸遺落的人情味兒。對趙曉雪來說,順風車打開了通往新思想的大門。而對張璐來說,順風車就是悠長而真實的生活本身。
共同開啟一段順風行程,仿佛打開了一個過去未曾探尋過的密閉空間:這是重新審視人和人關系的時刻。彼此知曉對方并非自己的服務者,但雙方又同處被一個訂單撮合的行程,在好奇、試探、感念、欣賞中,完成自我固有觀念的審視和升華。
“順風”常和祝願聯系在一起,因隻有對方一人前行,所以獻上祝願,“祝你順風”。而在真實的路上,在同一時空中,有人順風就有人逆風,難得的是,他們各自因尋到了溫暖的同路人,而讓每一程,在心裡都是順風。
順風送考:那一年50位車主自發“聯合”
嘀嗒順風車車主李東旭 青島 38歲
2006年的一個早高峰,李東旭邊開車邊聽交通廣播。一位家長打電話求助電台主持人,說孩子還有三天要高考了,但是出租車約不上。接着又接進了其他家長電話,也是類似的求助,想看交通台是否有辦法幫着協調。
他在心裡算了下,每年高考時間都差不多,一個城市少則幾千個考生,多則上萬個考生,但出租車總量是控制的,即使心有餘,往往也力不足。
正午的陽光讓人焦躁,李東旭吃了兩口飯,心裡仍想着早上電台裡說的那件事。有主意了!他聯系到所在車友會BBS的版主,商讨後在論壇發帖,“有沒有可以順路愛心送考,這是一個好事”。結果,很快帖子有了回應,一個傳一個,當天一下子報名了50多位私家車車主。
李東旭還能清晰回憶起當時情景,“我們車主電話、車号、路線、途徑學校都發在論壇上,然後大家在底下跟貼,很快這50輛車就全滿了。”
第一年,這些車主因一條帖子“聯合”了起來,将這些考生安全、準點地送到了考場,此後愛心送考便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傳統。如今,李東旭作為愛心車主,已達15個年頭。
而“順風車”這一方式,也在李東旭心中種下了好感。有一年,他自己作為乘客,拼了一輛順風車回家過年。那位車主說,新買的車開回家,還不太熟練。後來,李東旭幫他開,一直開到了目的地,他開玩笑跟車主說,“你看今天來的到底是一個乘客,還是你雇了一個司機”。車主聽後呵呵一樂,也沒收錢,後來倆人還成了朋友。
“這就是順風車有意思的一點,它并不像網約車那樣,我們上車,然後到了下車。順風車人性化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有感情味的地方就在這裡,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公益性。”李東旭說道。
圖片來源:VCG.COM,已授權
如今,作為嘀嗒順風車車主,李東旭一直保留了一個小習慣。婦幼醫院附近,常年堵車很厲害,但他隻要看到起終點在婦幼醫院的順路訂單,通常都是優先接,有時還會因此放棄更省時的單。在他數百單的嘀嗒合乘記錄中,起終點為醫院的訂單占到了1/5。他接過孕婦,也接過醫生。
在李東旭的影響下,妻子也成了一位嘀嗒順風車車主。對倆夫妻而言,給其他人的出行帶來便利,讓他們覺得有價值。“我們不能像英雄一樣,隻能做到力所能及。”
妻子今年懷了二胎,讓李東旭更增添了做一名父親的責任,也讓作為嘀嗒順風車車主的他,在很多細節上考慮更周到。比如現在,他在車上專門準備了一個适合三歲以上孩子的安全坐墊,而在前座靠背的後面,還放了一個卡通收納盒,裡面有兒童濕巾等各種幼兒常用物品,以備帶娃乘客的不時之需。
非典型精英律師:本隻想要樹葉,卻得到了森林
嘀嗒順風車乘客趙曉雪 上海 31歲
作為乘客,趙曉雪屬于很容易“自爆”職業的那類人,這源于她在順風車上的放松。在車上,她會接工作電話,有時還會進行一些廣播電台的連線。車主一聽,就知道她多半是法律人,甚至是律師。
“我有個法律困惑,您能幫忙解答一下嗎?”這是趙曉雪在順風車上聽到最多的略帶試探的詢問。每次,她都會笑着跟車主或同乘者說:“沒問題啊,你看咱們一路同行就是一種緣分,在這個空間内你可以享受一對一的免費咨詢。”很多車主後來都和趙曉雪成了朋友。
在身邊人眼中,趙曉雪是一位上海的“非典型”精英律師。除了平時的訴訟業務之外,她會去做一些偏遠鄉鎮的普法工作,與嘀嗒順風車結緣,也是因為去的那個鄉鎮實在太偏,打不到車,最終在嘀嗒上約到了順風車。
在工作上,她會把家庭教育的同理心用到婚姻案件中,讓當事人能夠真正敞開心扉。在她手裡,和解的比訴訟多得多。趙曉雪覺得,兩個人和平分手,達成一緻,對孩子是建設性的,婚姻雖然解體但是挽救了兩個家庭,這樣成就感會更高。
作為嘀嗒順風車乘客近6年,趙曉雪遇到過各行各業的車主,有公務員、私營業主,她很喜歡在順風車上交流,把順風車作為“新思想的大門”。聽到不同行業背景的人,對法律行業有着不同看法,她受到很多啟發。如今,趙曉雪微信朋友裡将近1/5都是嘀嗒上的同行車主或拼友,有些還成了她法律顧問單位的客戶。
她覺得,在真的順風車的生态下,每個人的關系是平等的,因而大家各方面都會顯得很謙遜,最終回歸到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美德。“順風出行,能把人的這種好,發揮到極緻。”
有一次,趙曉雪參加一個行業會議,提前約的順風車快到了,但會議還沒結束。為了不耽誤車主,她先後兩次讓車主不用等自己,且她可以支付車主的損失,但車主說,“沒關系,等你“。
上車後,趙曉雪心裡非常過意不去,主動表示“要不我付兩倍車費吧”。“該是多少,就是多少”,車主回她。後來,車主給趙曉雪講,他有家人就在該行業,所以理解時間的不可控。
“我就覺得這種時候,真的是會有些小小感動,因為他會體諒你的難處,這可能也是順風車的獨特魅力吧。”趙曉雪說。
順風車是我的“第三治愈空間”
嘀嗒順風車乘客張璐 北京 30歲
對于設計女高管張璐來說,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支持的前提,是不斷提高自己。她曾是一位拼命三郎,一年基本100趟差,維持了六七年,有了孩子後,出差頻率逐漸調整為50次左右。
順風車給她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緩沖空間。張璐習慣每天帶電腦回家,可以在車上看電腦,看資料,回微信,打電話。“有時候我會在家樓下站着,打完最後一個工作電話,到家後就會把手機收櫃子裡,全心地陪孩子兩個小時。”
有時候在職場上遇到負能量,張璐會在順風車上獲得“治愈”。合乘車主和拼友各坐一處,大家有種“圍爐夜話”的親切和安全感,路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相互之間毫無保留地真誠交流,互相分享經驗,張璐覺得自由、解壓,也收獲很多。
“你永遠有不想對家人說的話,朋友也不可能天天有時間聽你傾訴,大家都很忙壓力很大,别人對于你的負能量會抗拒。但在順風車裡,同行的人有時間、空間互相治愈,就不用把負面情緒帶回家。”張璐說道。
她覺得,順風車上的人和人,是介于陌生人和真正生活中朋友之間的第三種狀态。有時候會遇到“長線鄰居”,還出現那種“你今天六點回家?我把某東西帶出來了你幫我帶回家吧” 這樣的對話。
有時,遇到的車主同住一個小區,張璐會相約車主一起去超市買菜。有時候會帶一些她覺得好吃的零食,分給合乘的車主和拼友,一起分享美味。遇到有孩子的車主,他們也會一起讨論給孩子買哪本練習冊。
“今天城市太大、太陌生,你會感覺特别無助,你需要有更多的熟人、朋友,其實這是你在社會中的安全感”。她覺得,順風車可以帶來這種天然的溫暖和善意。
民航機長自述:飛行外的“非工作時間”
嘀嗒順風車車主李野 北京 36歲
8041小時,11年,2156次,是我的飛行記錄。大學畢業後我就去航司工作了,從副駕駛做起,五年多升為機長。我是在機場搬遷後,開始正式成為一名嘀嗒順風車車主,有時候能拉到自己航班的旅客,蠻驚喜的。
我家離機場太遠了,開車要将近2個小時。能有順路乘客,覺得一路開車就沒那麼辛苦。他們知道我是飛行員後,會問一些好奇的點,比如怎麼選座位合适,怎麼買票性價比高等等,我也會給他們一些建議,比如早上和晚上的準時、便宜。
有一次晚上10點鐘,飛機降落,有點飄雨,我在嘀嗒接了順風單準備回家,看到乘客有點眼熟。想起來是我航班上的阿姨,當時看到她一隻眼睛纏着繃帶,手裡還拎着水果等幾大袋東西,我還特意囑咐空乘人員,照顧一下。
聊起來知道,阿姨來自重慶的偏遠山區,來北京複查眼睛。這是她第一次坐飛機,為了節省路費,也沒讓家裡人陪。
我看目的地是這家醫院,就問阿姨今晚打算怎麼住。她說想先在醫院附近找個便宜的床位。當時到醫院附近已經淩晨十二點了,我也不太放心她一個人,就說幫她一起去找。
周邊很多旅館床位都滿了,好不容易找到個落腳地兒,直到淩晨一兩點,才安頓好一切。離開時,我打算給阿姨免單,她卻不肯,看到她頭發貼在臉上,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然後用帶着口音的話,跟我一個勁兒表示感謝。我覺得她就像老母親一樣的人。
我的“小确幸”:給偶像和裝修工都免了單
嘀嗒順風車車主楊柯 深圳 31歲
順風車給我帶來了很多以前未曾體驗過的感覺。比如在今年疫情期間,我開順風車意外載到了我的偶像,一位戲劇界的知名演員。
我自己平時在一家機構管項目,但工作之餘酷愛看戲劇,他的每場戲我幾乎都去劇院看過。也因此,雖然他帶着口罩上車,但我一眼就認出來了。他先是有點驚訝,然後就很開心地跟我打招呼。
在交流中知道,因為受疫情影響,劇場沒有工作,演員的生活其實很難。我就跟他聊,說我特别喜歡他哪幾場的表演,哪些細節表達特别走心,希望像他這樣的好演員都要加油。
一路上,我們相聊甚歡,這種感受其實很特别。我沒有覺得因為他是偶像,我就惴惴不安;他也沒有對我設起心防。下車時,他跟我道别,說等恢複演出了,送我兩張VIP票,感謝我對戲劇的支持,也感謝順風車讓我們有機會相識。當然,我也給他免了單。
順風車帶給我的另一個改變,就是讓我覺得和世界有了更實在的連接。以前覺得世界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家人,但發現通過嘀嗒順風車,我可以讓一些人的某次出行,因為我們的同路,而變得有些許的不一樣,我會覺得心裡很暖。
遇到老人搭乘時,我每次都會把他們送到小區單元樓下。我想象有一天自己家老人在外,也一定有順風車車主耐心細緻地把他們送到留下,讓腿腳不方便的他們少走兩步路。
遇到帶幼兒乘車的年輕父母,我都會很理解,如果孩子在車上哭鬧,我會讓他們取用我事先準備好的“百寶箱”,裡面有一些玩具和飲料,往往這個時候車内氣氛便一下子和諧愉悅起來。
我自己上班比較早,順風車乘客中有不少是醫護人員和老師。他們工作很辛苦,上車後常會閉目養神。這時候我會主動帶上耳塞,不讓音樂廣播的聲音影響到他們休息。
乘客也會給我帶來不經意間的溫暖。記得一次清晨六點,我開車去上班,順路捎帶了一個裝修工人。對方說因為他要在七點趕到工地,怕其它公共交通方式趕不及,所以提前約了順風車。
我看到他在車上小心翼翼的,有點不知道怎麼擺放手腳,他是怕把車弄髒。其實他衣服上雖然有油漆痕迹,但還算比較整潔。那一刻,我有點感動,也覺得對方很不容易,後來主動給他免了單。
“送完一對祖孫,我想說,祝他們一切順利”
嘀嗒順風車車主王一源 成都 33歲
我是一位85後的成都人,很喜歡聊天,覺得别人願意對你敞開心扉,是一種信任。而我自己,也會因為幫助到别人,而有很大的成就感。
我與順風車結緣是2015年,現在順風裡程11000公裡,信用分滿分800分。遇到的有些外地乘客比較健談,知道我是“老成都”,常會問我可以去哪兒打卡街邊美食,老城區有哪些街頭可以走一走,聊聊新聞轶事、風土人情,有時候我們還會一起哼唱趙雷的《成都》......他們跟我一路,也樂于學習一些“本地方言”,比如用四川話說“謝謝”、“巴适”、“要得”、“乖娃兒”。
有一次遇到一位順風車乘客,應該是一位剛入職場不久的小姑娘。對方情緒有些激動,跟我說她要立馬辭職,上司太欺負人了。我估計是她剛和領導吵完架。
等小姑娘情緒平複一些,我趕忙安撫她,跟她說“不要沖動,沖動隻會讓事情更糟”,然後順帶分享了一些我自己的職場建議。巧的是,大概一個月後又接到這個小姑娘,問起她的近況,她說回去和領導好好溝通了一次,問題已經解決。我覺得挺欣慰的。
還有一件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今年夏天,我早上送完老婆和孩子,然後去接順路單的乘客。上車的是一位年紀大的奶奶,帶着她孫女。孩子很可愛,但能看出比較拘謹。這位奶奶主動說孩子有先天障礙,需要去特殊學校上學。
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人和人的境遇如此不同,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幫到這位小女孩。我就在腦海裡使勁想,有沒有我知道的相關信息,可以分享給他們的。然後我就和奶奶聊到了運動療法、音樂療法等,奶奶還問了些細節。
到了目的地,我沒有立刻離開,而是遠遠看着這位小女孩,被門口的老師領進去,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隻希望小孩今後一切順利。
在平行的時空,每個人走着屬于自己的完全不同的路。但始終有那麼一群人,因着自己的溫暖,共同在順風車上築起了一路的好時光。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李東旭 趙曉雪 張璐 李野 楊柯 王一源,均為化名)
文章中圖片由滴答出行授權中國網财經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