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04》)
齊宣王聽完孟子的邦交之道,很有感觸地說:
無論事大還是事小,都能保國保天下。你的話真是高明。我雖然很羨慕,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性好剛勇。遇到小國不恭,不能包容,遇到大國侵襲,不能忍耐,仁、智之事,恐怕難以做到。
齊宣王之好勇,非好勇,而是好戰。孟子也沒有反駁,而是順着他的話說:
好勇無妨,不過勇有大有小,你要好大勇而不要好小勇。
激于一時之怒,便按劍在手,怒目而視,說何人敢與我為敵。這是匹夫之勇。隻可以抵擋一人而已。你要好帝王之大勇。
帝王之大勇是什麼樣的呢?孟子通過《詩經》對周文王的贊美證之:
《詩》雲:我王勃然生怒氣,整頓軍隊往前去,阻擋侵莒國之敵,增強周國之威望,報答各國之向往。
這就是周文王的勇。文王一怒,平定戰亂,各諸侯也不敢倚強淩弱,以衆暴寡,百姓安定。
說完文王之大勇,再通過《尚書》講武王之勇:
《書》雲:天降衆生,也降生了君主,降生了師傅。君主和師傅的職責,就是幫助上帝愛護人民。因此,凡天下有罪者,惟我得誅之,無罪者,亦惟我得安之。天下誰敢超越其本分,來妄作非為?
當時商纣一人暴虐橫行于天下,武王以為己罪,不勝其恥,舉兵征讨。這就是武王的勇。武王一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
最後引到齊宣王身上:
如果你也一怒能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百姓還唯恐你不好勇呢!
凡事不能止于對與錯、是與非,更要關注其合理性、結果如何。為官甯為循吏,不為清流還是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孟子所論都是圍繞保百姓之平安展開。張居正言:
前論仁者,主于事大恤小;後論勇,主于除暴安民,其意若相反者。然究而論之,仁者雖能恤小,必不肯養亂以殘民;智者雖能事大,而必思自強以立國,所謂大勇,豈有出于仁智之外哉?
儒家提倡大勇,而非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逞匹夫之勇者,膽大妄為,最易铤而走險,不計後果。血氣方剛者,應引以為戒。
歡迎你在留言區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轉發給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長。明天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