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擒七縱: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中,将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與蜀漢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歸順自己。
2.手不釋卷:
手不釋卷,出自于漢光武帝劉秀的事例,史書記載“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3.入木三分:
相傳王羲之在木闆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迹透入木闆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見解深刻、透徹。
4.望梅止渴:
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于天氣炎熱,士兵都口幹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5.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6.一字千金: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讨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7.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将,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8.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内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争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9.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于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10.鞠躬盡瘁: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後主劉禅繼位,把國内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禅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1.單刀赴會:
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隻帶一口刀和少數随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12.蕭規曹随:
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着實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13.橫槊賦詩:
橫槊賦詩”說的是三國時的曹操之事。據說在赤壁與孫、劉大軍對峙時,大敵當前,曹操面對茫茫大江,橫槊賦詩,意氣風發,盡顯文采風流。
14.畫龍點睛:
張僧繇(yao)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15.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内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砺,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