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

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09 03:53:00

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孔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1

先秦時期的教育理念

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作用論:

孔子主要從教育和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的關系以及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這兩個方面論述了教育的作用。

孔子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出“庶、富、教”的主張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命題。

辦學方針:有教無類,教學對象不分貧富貴賤,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學在官府的現象,擴大了教育的對象。但是這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的,奴隸不能接受教育。

教育目标論:

培養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一方面,士必須能志道、弘道,另一方面,士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才能,能處理實際政務。

教育内容論:

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六藝”教育的傳統,又根據現實需要發展了“六藝”教育,親自整理古代文獻,編成被後世稱為“六經”的六種材料——《詩》、《書》、《禮》、《樂》、《易》、《春秋》,創設了新學科,充實了教育的内容。

教學方法論:

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

孟子

教育作用論:

1.在政治方面主張實施仁政,仁政的中心是“重民”,他認為一個國家有三寶:“土地、人民、政事”,能否得民是國家興亡的關鍵。

2.性善論的人性論:“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但性善隻是“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3.教育的社會作用——得民心

4.得民心是仁政的關鍵,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5.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作用——求放心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揚人本身的善端,即“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

教育目的論:

孟子明确地概括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

道德教育論:

1.持志養氣,重視立志、尚志、持志、孟子認為士的最高志向應該是“居仁由義”,重視養浩然之氣。

2.反求諸己,重視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養。

3.動心忍性,重視對于意志的磨煉,尤其是在逆境之中得到的磨煉。

4.存心養性,主張寡欲。

教學方法論:

1.深造自得,孟子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依靠深造自得。

2.盈科而進,指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反對揠苗助長。

3.專心有恒,學習必須專心緻志,不能三心二意,同時還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反對一曝十寒。

4.教亦多術,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

荀子

教育作用論:

荀子主張“性惡論”,批評孟子的“性善論”。專著《性惡》一文。

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作用:

化性起僞,隻要後期積極努力,就可以改變人性。

教育目的:

從士到聖人的各種治術人才

教育内容:荀子重視《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籍,尤重《禮》、《樂》。禮是自然與社會的最高法則“學至乎《禮》而止矣。”樂是表現情感的重要方式,“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的教育作用很大,“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禮可使上下有别,樂可使上下和諧,禮樂并施就能“移風易俗,天下皆甯,善美相樂”。

教學理論:

1.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僞”的過程,與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铄”;在學與思的關系上,更側重于“學”。

2.聞、見、知、行的教學認識過程。

3.虛壹而靜,專心有恒,重視對學習态度的培養,把學習态度歸結為“虛壹而靜”。《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所謂“虛”,即“虛心”,不要先入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所謂“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以一種知識或見解排斥另一種知識。所謂“靜”,即“不以夢劇亂知”,不能用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或者感情的沖動來擾亂人正常的思維活動。

4.反對志不專注,用心浮躁。“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要想做到“專”,就要持之以恒,不斷朝着一個方向努力。

5.解蔽救偏,兼陳中衡。所謂“蔽”就是對複雜的事物和現象缺乏全面了解,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認識事物,因此,提出了解蔽之法,便是“兼陳中衡”。

教師理論:

重視教師的作用和地位,竭力倡導尊師。

教師的作用是與國家前途命運相連的。

對教師的要求:

荀子認為當教師有四個條件:一要有尊嚴,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主富的經驗;三要具備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不違反師說;四要能體會“禮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闡發。至于一般的傳習學問,不在其列。

墨子

教育的社會作用:

通過“上說下教”,實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強調人在學習中的主動精神。

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素絲說”。

教育目的論:

主張教育要培養“賢士”,“賢士”的主要品德是“兼愛”,故亦稱“兼士”。對于賢士,《墨子·尚賢上》提出三條具體标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道德的要求、思維論辯的要求和知識技能的要求。

教育内容論:

墨子以“兼愛”“非攻”為教,同時重視自然科學、生産技能、軍事知識等實用技術的傳習與訓練。

墨子教育内容論中還包括“辯乎言談”方面的訓練,即思維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鍛煉論辯能力。

1.首先,墨家認為人的言談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準,即所謂“言立必儀”。墨子提出三條标準,即著名的“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依據過往的經驗、考察百姓耳目之實和經過實踐檢驗。同時提出“察類明故”命題,懂得運用類推與求故的方法去判斷事物、說服他人。

2.其次,墨家強調必須掌握思維和論辯的法則,即形式邏輯,要求懂得運用類推與求故的方法。

教育方法論:

1.主動

墨子主張主動積極地“強說人”,即使人們不來請教,也應主動上門去教,問則答,不問則講。他認為:“不強說人,人莫之知。”

2.強力而行

墨子特别強調道德行為的鍛煉。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他要求學生樹立“強力而行”的刻苦磨煉精神。其因在于:其一,隻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兼愛天下的賢士;其二,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中,人不能怠惰,“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故要重視實踐;其三,意志不僅是重要的道德品質,而且對知識才能有直接影響,即“志不強者智不達”。#頭号周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