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媒體作者都發文說王莽是一個穿越者,還提供了,各種證據,還有銅卡尺這樣的物證。其實不僅如此,我要告訴你的是王莽還患有現代病,就是恐高症和畏光症。
大家都知道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大緻上就是說,長江下遊的南方一帶天氣多炎暑,水牛整天在太陽底下幹活,看見太陽就覺得熱就喘,長此以往形成習慣到了晚上見到圓的月亮以為是太陽,也會喘。
王莽恐高畏光也到了吳牛喘月的地步,以至于聽到地名中有表示高的詞和與光有關的詞就害怕,在他掀起的大改全國地名活動中就把這些相關的地名進行了改名。下面我們就看看王莽改地名的套路。
很多名字中帶高字的縣名被改了,沒有什麼規律,但高字沒了,比如:
高成改為言程,高平改為鋪睦,高望改為堅甯,高句骊改為下句骊,高陵改為千春,高樂改為為鄉,高宛改為常鄉。
接下來把表示高的"陵"改為表示平坦的"陸"、"平"陵的本意是山陵、丘陵的意思,後來因為帝王的墳墓封土高像山陵一樣,所以帝王的墓也稱陵了。西漢末期帶有陵字的縣大多表示的山陵、丘陵的意思,比如河南的甯陵、鄢陵都是在高地上築城而得名。而像炎陵縣、黃陵縣等陵字表示陵墓的縣,則都是現代才改的。
很大一批帶有陵字的地名字被改了,上至郡比如武陵郡改為建平郡,零陵郡改為九嶷郡,廣陵國改為江平國。下至縣比如安陵改為嘉平,竟陵改為守平,義陵改為建平,長陵改為長平。孱陵改為孱陸,猛陵改為猛陸,沅陵改為沅陸,江陵改為江陸,阜陵改為阜陸,湖陵改為湖陸,阿陵改為阿陸,于陵改為于陸,睢陵改為睢陸,淮陵改為淮陸。
當然除了改為表示平坦的"陸"和"平"外,還有按照行政單位名稱來改的,比如亭,類似于鄉級,估計這樣的縣城人口比較少,改為這樣的名字。比如秣陵改為宣亭,廬陵改為桓亭涪陵改為巴亭,苑陵改為左亭,傿陵改為左亭。竟然出現了兩個左亭,當然這兩個左亭不屬于一個郡裡。
又把和光有關的"陽"字改為"陰"或其他字在古代一般山之南水之北稱作陽,因為這些地方能接受到陽光的照射。王莽幾乎把帶陽字的地名都改了。
郡國一級被改的有:南陽郡改為前隊,山陽郡改為巨野,廣陽國改為廣有,淮陽國改為新平。
縣名被改的有:泥陽改為泥陰,稒陽改為固陰,西安陽改為鄣安,陽壽改為常得,東安陽改為竟安,漁陽改為得漁,夕陽改為夕陰,聚陽改為笃睦,遼陽改為遼陰,揭陽改為南海亭,汶陽改為汶亭,陽邑改為繁穰,濟陽改為濟前,陽城改為新安,成陽改為新利,曲陽改為延平亭,黎陽改為黎蒸,甯陽改為甯順,陽樂改為延樂,陽石改為識命。
王莽希望天下太平,不要有武力反抗行為,所以把天下帶有武字的郡縣幾乎都改了名。至于改成哪個字呢?王莽決定這次用同義詞,改為桓,因為桓有威武的樣子之意,這樣就沒有了武力反抗的意思了。于是全國大部分名字帶武的縣中的武字改為桓,也有個别的改為其他字。
原武改為原桓,武安改為桓安,章武改為桓章,安武改為安桓,武都改為桓都武城改為桓就。武次改為桓次鐘武改為鐘桓……
武陽被改為戢成,武功改為新光,東武改為祥善,武鄉改為順理。
用吉利話比如"安"、"順"王莽還喜歡用吉利的字樣來改名,把他認為不吉利的地名冠以"安"、"順"等字。比如曲逆改為順平,甯陽改為甯順,陽城改為新安; 濟南郡改為樂安。
厭勝意即厭而勝之,又稱魇鎮,舊時中國民間一種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習俗,以詛咒厭伏其人。王莽在改地名時也使用過類似的方法,想通過地名鎮住他讨厭的人。這些地名主要用在少數民族地區。
隴西郡改為厭戎,白狼改為伏狄,平邑改為平胡,陰平道改為摧虜,交黎改為禽虜,廣成改為平虜等。
從上邊可以看出穿越者王莽除了恐高、怕光以外還喜歡用同義詞、反義詞、同音字來改地名,同時他也很迷信有時用吉利話,有時厭勝術都用上,總之就是希望自己的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結果卻适得其反,天下人還是起來反對他,最後隻落得身首異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