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心居電視劇大結局簡介

心居電視劇大結局簡介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6-16 22:16:25

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幾乎很難不與“房”相關。也許因為“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加油站、避風港、身份證、社交點、情感場,所以,作為“家”的物理空間的“房”,則成為牽動人們神經的關鍵詞。而房屋的“不動産”屬性,則又與人們的經濟利益、經濟能力息息相關,于是更加成為人間戲劇的肥沃土壤。

前有掀起全民追劇熱潮,講述由平民社區走出的周家三兄妹最終實現棚戶區改造的《人世間》,後有由滕華濤導演掌鏡、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心居》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此類具有社會問題劇屬性的作品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人們觀劇如同觀生活,談劇如同談人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線上線下,一圈一圈擴大着電視劇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影響。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劇,産生了“意在言外”的價值,更多的人因此而思考“心”與“居”、家與房的關系,意識到房子對于家庭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心有所居”。

《心居》原小說就以“房子”為切入點,從顧家三兄妹買房賣房延伸到當下上海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企業高管到普通市民,從本地“暴發戶”到外來打工人,從老上海人到新上海人,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圍繞着“房子”而顯示出各自的性格、動機和行為方式。這種當下生活的盤根錯節,應該說都被電視劇基本吸收了。

隻是在劇中,“家”被擴展到了更大的空間中,而故事則更加集中于顧家女兒顧清俞和媳婦馮曉琴,圍繞她們身邊的各種情感糾紛、利益沖突和人生抉擇,形成了所謂“雙女主”的戲劇骨架,展開了上海的世俗風情和描繪了時代的個體沉浮。

在劇中,日常生活的“一地雞毛”與每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相互糾纏,有的躺在雞毛裡,有的倒在去遠方的路上,有的陷入一手雞毛一手詩的迷茫,倒是最後踏踏實實、精打細算的外來妹馮曉琴與家财萬貫、享樂人生的爺叔展翔,開辦了名叫“不晚”的托老所,“大家”與“小家”找到了契合點,房與心都找到了各自居所。

外來妹與暴發戶的結合、打拼人與資本人的結合、以及“托老所”和“不晚”的名稱,似乎都有一種文學的隐喻,既是故事的結局,也是對現實的一種縮寫。既不能人有房而心無居,也不能心有居卻人失所。電視劇至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主題傳達,“人有所夢、心有所居”,在每個人的努力奮鬥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完成了縫合,這也是對普通人中國夢一種更加日常、更加親切、更加通俗的闡釋。

心居電視劇大結局簡介(人有所夢心有所居)1

近年來,嚴肅小說替代網文IP成為電視劇精品改編的重要基礎,原因恰恰在于小說文學性所提供的相對獨特而不懸浮的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細節性,以及相對立體完整而不是标簽化、臉譜化的人物形象的豐滿性,還有文學文本中所包含的對時代、社會、人情世故和形而上問題的更加多義多解的指涉、隐喻、象征。

這些文學“優勢”,不同程度地也體現在本劇的改編中。大多數人物都與大上海的背景、與當代都市生活的背景、與人物的經曆和身世相互匹配,情感、行為、語言、情感、命運,也都發乎人物性格,人驅動着情節的發展使得電視劇有了比較堅實的現實基礎。即便看來有些“勉強”的清俞與施源的婚戀關系,其實也是一類在世俗世界打拼太久的女性對“詩意栖居”的固執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看,《心居》在文學的基礎上,有了一種落地性,而人物也都沒有陷入單維度、功能化、道德化的簡單設計中,從而顯示其藝術審美的價值。

心居電視劇大結局簡介(人有所夢心有所居)2

當然,對于用表演和視聽所“呈現”的電視劇來說,與描述和叙述性文學不同,可能更加追求故事的戲劇性和節奏感,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賴一些偶然性來推動情節,借助更多的誤會來強化沖突,簡化人物内心的複雜性和層次感而突出矛盾性。

一方面,這樣可能會使電視劇更加通俗、“好看”;另一方面,也可能會減損故事的真實感和現實性,甚至會影響演員對角色的完整把握。比如劇中施源的撒謊出差而被顧清俞路過看見、馮曉琴的受托收包被顧清俞撞見的誤會等等,多少都顯得人為和突兀。特别是電視劇大衆傳播的屬性,還需要對人物和故事進行主流化走向的校正,現實和人性的殘酷多少要進行過濾淨化。

如此種種,相比文學作品來說,電視劇在人物和故事上會更加平面和簡化一些,但與此同時,在故事所呈現的社會生活空間和時間的多樣性上則會留出更多的闡釋機會。樓宇林立、茫茫人海中,心無所居的那種感受,往往就是在鏡頭和畫面中被傳達給觀衆的,更多的觀衆會用自己的顯示體驗去應和劇中的元素。這也正是視聽叙事與文學叙事各自不同的魅力所在。

心居電視劇大結局簡介(人有所夢心有所居)3

該劇的演員陣營,如同制作團隊一樣,都是“精品配置”。現代家庭戲的“最佳女主”海清,加上領銜“都市白領”的童瑤,支撐起了電視劇的表演框架。

前者,作為一位勤勤懇懇、精打細算的外來妹,從表演到動作,從台詞到節奏,海清在第一場招呼全家起床上學上班場景中,就全面“在線”。後者,作為一位事業成功女性,外表傲嬌卻渴望一種詩性生活,童瑤的造型和演繹雖然還可以更加生動和細膩,但整體上完成了人物的定位,以至于許多觀衆會沉迷于對清俞形象的反感和認同的現實判斷中。

而張頌文扮演的展翔,作為一位“有錢人”,有“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也有情真意長的溫情脈脈,觀衆一開始的不适應大多可能來自于對張頌文以往表演風格的“定見”,漸漸的倒是認可他是一種典型性的“上海人”形象。馮紹峰演繹的這個曾經的“詩人”,雖然造型顯得過于“剛毅”,但他上海話的優勢也顯示出其地域特點來。其他衆多演員,也都較好地完成了各自角色,一組人物共同渲染了一幅當代上海的都市風情長卷。

近年來,“海派”影視劇越來越引發關注。一方面,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代表性城市;另一方面,上海也是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本土與外來文化的交界地,加上其特有的混合了多個時代痕迹的文化底色,使之成為影視劇的一座富礦。

《心居》可以說是海派劇的又一個重要收獲。它在普通人的世俗人生中,特别是在幾位女性的人生選擇中,既表現出為追求幸福生活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更表現出對愛、尊嚴、夢想、詩意揮之不去的堅持。故事雖然圍繞房子展開,但電視劇真正的主題卻是劇中人物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的“人格的獨立”。“站着”掙錢,“站着”買房,“站着”愛和被愛,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夢想,從而表達了“人有所夢、心有所居”的時代主題。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