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種人與人之間作為美好與幸福的情感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一種可以被用來進行控制與操控的手段。我愛你,所以你應該......想必這樣的句型在我們生活中并不是一件很難聽到的句子。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句子又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為常見,其次則是在夫婦之間。倘若我們追究其根源,會發現其屬于一種異常的心理态度。
似乎為人父母者,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健康成長,最終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庭,隻是,在衆多孩子的成長曆程裡,父母總是愛用愛的名義來束縛住孩子,束縛住孩子的天性與行為表達。
一位鋼琴家出身的母親,在自己孩子年幼的時候因為孩子很喜歡看媽媽彈鋼琴便慢慢教導孩子鋼琴的相關知識,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鼓勵孩子去演奏。隻是媽媽随後查出得了癌症,已是晚期,無法進行醫療救治,自此媽媽與孩子的關系開始變質,媽媽要求孩子每天練習鋼琴多少小時,每天放學後幾點回家,在孩子談鋼琴出錯的時候總是說孩子你是要成為著名鋼琴家的人,怎麼能夠記不住譜,彈錯節奏呢?
在媽媽這樣的訓練下,孩子在鋼琴界聲名漸起,隻是慢慢地也有了一個“人體節拍器”的頭銜,而随着孩子名氣的蔓延,孩子慢慢的開始在公衆場合下不敢去碰觸鋼琴,最後演變成為看見鋼琴就會感到恐懼的結果。
在這個故事裡,究其本質而言,孩子最終演變成恐懼鋼琴,其實質是對于母親的一份恐懼。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途中,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當父母循着孩子的興趣去引導,且在過程中不去施加束縛與期望的時候,孩子會自己為自己樹立目标與終點。當父母将自己的某種想法化為言語讓孩子知曉之後,這份言語的力量便會成為一種鎖鍊,被纏繞在孩子的身上,成為一份束縛。
人是因為遵從本能的欲望才會去選擇思考,完善思考,不是因為被施加了束縛之後,困在那個狹隘的天地裡面,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才能完成。在另一個也是鋼琴家的故事裡,因為一場車禍,鋼琴家失去了雙手的靈活性,于是遠走異地,成為老師教授音樂,在教學中發覺了一位很有天賦的孩子,老師隻是告訴了孩子鋼琴的音樂裡還有衆多不同的類别與風格,從未要求孩子用音樂去改變什麼,當孩子學會了鋼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時候,孩子選擇在母親上班的地方為勞累的人群演奏鋼琴掙取金錢,老師也隻是在一旁給出各種建議,從未去要求孩子什麼,最終,孩子自己選擇去往波蘭學習與參賽,用自己那不一樣的音樂去演繹給别人聽,去打動那些陌生。
兩個故事,究其根源都隻是一個關于工具的使用的故事,隻是因為一個被賦予了衆多的想法與願望,便慢慢地成為囚籠,最後殺死了那份在母子之間最唯美的聯系,而另一個同樣是母子之間的聯系,隻是因為一個喜歡,一個便認真傾聽,從不曾有過幹涉,隻是遵循着孩子的本能,為孩子在困惑時提供一個生活的建議,便也讓孩子有了一份不一樣的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