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绛先生在《一百歲感言》裡說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
然而,無論前方等待我們的是什麼,無論我們即将處在什麼境地裡,都不能丢失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
佛曰人生有三苦——“苦苦”、“變苦”和“行苦”,
熬過這三苦,迎來的便會是幸福。
第一苦:苦苦,也就是我們真正遇到對痛苦。
“苦苦”——就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
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把它們誤認為是别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這些痛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經曆,也無法避免,隻有正确面對,這些痛苦我們都能過去,因為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經曆,所以就都看開了,看淡了。
第二苦:變苦,也就是我們人們常說的“過猶不及”、“樂極生悲”。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猶不及”。
“變苦”——是指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因其本質為苦而終将由快樂變成痛苦。
比如現代人的很多煩惱和疾病都是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條件,好的飲食會令人感到愉悅,但這種愉悅不會随着飲食量的不斷增加而增大。如果其本質就是快樂的,你吃喝得越多應該越快樂才對。然而,過度飲食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導緻多種疾病,這說明飲食的快樂裡包含着痛苦。
古人說:“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則悲。”
這告誡我們,人生到達巅峰時,将會有衰弱的趨勢,就像月亮,圓滿後就開始損缺,高興過頭就會産生悲傷。
快樂要有度,沒有度的快樂,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人隻有經曆過痛苦,才能明白快樂的真谛,得到真正的歡喜。
相反,一遇到快樂的事情,就将先前的經曆忘掉,高興過頭後會使歡喜變了味。
就像人餓了吃飯就會感到快樂和滿足,但如果吃撐了就會很痛苦,所以我們很快樂的時候,不能過度,過了就易樂極生悲。
人們的生活方式、自以為快樂的一些行為,像長時間使用電腦、看電視、開車,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都會造成疾病。同樣,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裡隐含着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守難,戀愛中的快樂裡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隻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裡隐含着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那樣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
提心吊膽、不寝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随之而來,辦公室政治升級,各種關系處理起來令人頭疼。個人财富增加後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仔細思量,人們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含帶着日後的痛苦。
第三苦:“行苦”,也就是我們認知的苦。
較之苦苦、變苦,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整個存在狀态的無奈。身心被種種煩惱束縛。我們的一生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一切歸于自然。
我們一個人的認知,往往有這樣四種狀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處在第一種認知狀态中,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沒有做對,反過來還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而這類人往往最終一事無成,碌碌無為。所以很多人都是痛苦的。
其實我們人生路上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若有辦法解決,我們也就不必擔心,若沒有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當疾病降臨的時候,從醫學的角度說,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醫學研究都證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療,而負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憤怒、怨恨、憂慮等,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所以,痛苦是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或總是稱心如意。知道這些後,我們就可以放松下來,我們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責,甚至不再急于想盡辦法去化解,因為我們知道:隻要人活着,我們就必定經曆衰老、病痛、死亡;隻要我們心裡還有貪心、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一定會感受到痛苦。
我們的思想就是命,人的情感就是運。信念就是情感底片加思想底片,情感底片決定了命運的質量,思想底片決定了生活方式。信念創造實相,所以要慎用我們的信、念、行!
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不是指當下發生的事,而是指我們自己通過不斷的修正和覺察後,蓦然回首時内心發出的句:“啊,原來如此,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的人生,其實不就是一邊失去,一邊擁有的嗎,說不清的,是我們自己;想不通的,也是我們自己。或許,人生就是這樣,得到了怕“擔不起”,失去了又覺“傷不起”。
因此我們一定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才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智慧。
放下,才是最好的前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