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邦傳說下午茶會始于17世紀的英國,流傳到至今已經成為貴族和上層社會的社交方式和身份識别:“鐘敲四下、一切為下午茶而停。”江湖傳說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每周下午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常常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不同學科的權威教授一起在學校咖啡屋或茶園共進下午茶。
壺荼轶史
實際上,下午茶的主角不是茶,就連喝的飲料也并不一定是傳統的中國茶。
茶會の社交下午茶作為一種社交方式,重要的不在于喝的是什麼,而在于增加了人際自然溝通的機會,進而産生思想的碰撞和火花。一個物理學家和一位人類史學家交談,靈光乍現,哲學照進了科學,啟發新的思路,就有可能産生諾貝爾獎。如果說劍橋的“下午茶”制度,是“活躍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學術自由“劍橋精神的體現;那麼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下午茶,則源自三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的學術成就,與同期的古希臘交相輝映。
百家說茶會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諸子百家相互争鳴,彼此诘問,這華夏文明史上空前絕後的學術之争,持續500多年,這時期不同學派争相湧現,各族流派之間争芳鬥豔。諸子百家在下午茶的社交活動中,産生出大量邊緣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别的總稱。其中流傳較廣被發展成學派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十二大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為了好記起個順口溜:道法陰陽雜醫農,小說縱橫儒墨兵。
到西漢形成了三教的哲學思想體系,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将諸子百家隻剩下"九流",沒有了小說家、醫家和兵家。怪不得現在的西方小說比中國厲害、現代醫學中國發達、至于高科技戰争什麼的那更是絕對的碾壓實力。
因為華夏的文化在亂戰的五百年後,隻剩下了琴棋書畫詩酒茶的人生大雅,各顯名家風流。上不了台面的醫家、兵家、小說家,卻在西方的下午茶會中大放異彩。
百家争鳴
諸子百家中有一定地位的也就道儒墨法四家,道家極左要求清心無為,儒家極右講究仁義禮智,超現實浪漫主義色彩的墨家提倡兼愛非攻,至于法家則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革命家都是血薦軒轅。
諸子百家都是私學大興的産物,周朝則是貴族教育體系,要求貫六藝、習六經。讀什麼、會什麼,什麼場合奏什麼樂、祭什麼器、行什麼禮、吃什麼肉,喝什麼茶都是有講究的。
壺荼轶史
實際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是廢了,吃喝大行其道,該怎麼吵就怎麼吵。古代因為文字的記載極為不方便,也沒有計算機可以鍵盤監國,思想交流基本靠口舌之争。舌戰群雄的戲碼也是那一時期的經典劇目,口水噴多了,自然要喝點兒什麼。
茶會的禮數
作為士大夫階層,諸位“子”還是要講究點兒禮數的,尤其是崇尚周禮的孔子。夫子說了:民以食為天。夫子還在《周禮.天官.膳夫》中這樣寫道:“凡王之饋……飲用六清。”
六清即是六飲:指水、漿、醴、涼(以糗飯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飲)、醫(煮粥而加酒後釀成的飲料)、酏(米酒,甜酒)。孔子喝的是天子的貢茶,主張君權神授,滿嘴的仁義道德。“有愛有禮貌”,比耶稣的神愛世人早了五百多年(耶稣很有可能是孔子的超級迷弟,或者是思想穿越了?)。
調整好心态
現在的素質教育講尊師重道、五講四美、隻要正能量,最早就是孔聖人的主張。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是因不同的材,用不同的方法,都要施的儒家的教義,而不是你喜歡什麼我就教你什麼。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夫子一生三千弟子,禮樂傳家,豬肉收了無數條。這一傳統沿襲千年,現在的送禮,首選依然是煙酒茶。
茶以載道
千年儒釋道之争,除了外來的和尚,中國的哲學體系中,口水戰一直如火如荼的,莫過道家跟儒家之争。畢竟開創了道家的老子,是西周的史官,太史公的前輩的前前輩。老子喝着周王室的貢茶,居然騎着他的青牛就出了函谷關。如果說孔子喜歡的數字是六,那麼老子喜歡的數字就是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大概已經提前知道了細胞分裂的規律,所以開始求長生。
道家法自然,萬物可入醫藥,沿襲到現在的中醫,最早可溯源至道。黃老之書,對各種本草類,皆可熬成一碗茶,以水煎服,延年益壽。《桐君錄》記:“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别有真香茗。”其書還說:“茗有饽,飲之宜人。”作為成書于先秦以前的本草仙書,可見道家之流甚好香茗。
壺荼轶史茶以載道,沿襲至今,還是以三杯茶為上,跟道家後來在明朝的興盛也密不可分,此是後話。
墨家是喝苦荼的,“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孟子•盡心上》)。來自社會底層的墨家,是民間最早的結社組織,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遊離在上層社會之外,自成體系。遊俠總有些不守規則造反派的意思,墨家認為國君應該選舉産生,這思想太先進了,兩千多年後的華盛頓才開始在美國幹這事兒。太過超現實主義的通常都是先驅,這種天馬行空的浪漫派,君主們不滅了你也算理智了。
所以,諸子百家的下午茶會,跟墨家基本上沒什麼關系。墨家人自己圈個地,自己泡野草喝,藜藿不香麼?藿香正氣水,比吃肉健康多了,誰喝誰知道。
法家喝的不是茶,是荼毒。集刑名之學之大成的韓非子,最終被毒死在獄中。強調"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積極入世革命家,似乎都沒什麼好下場。但作為法家先驅的管仲卻死得其所。作為姬姓後裔,周穆王的後代,管子的法治主要體現在經濟改革。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币戰争的經典案例。囤糧造石都不算啥,稀奇的是連楚國江邊的青茅都能成為貴乎稀有之物,成功圈錢無數。而開創鹽鐵官營的管子大約沒想到的是數百年後,茶也成了官營之物。能夠被大面積種植的樹葉成為官方專賣,榷稅之物還能帶來大量貨币收入,這讓作為法家先驅的管子何以瞑目?!
作為法家擁趸,商鞅用五馬分屍的行為藝術,奠定了秦國重農抑商的根基,兩千年農業社會自此局面打大開。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後,東扼函谷,吞并巴蜀,自此巴蜀成為天下糧倉,秦以法立國迅速崛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巴蜀之地的茶,從周天子的貢茶走到諸子百家的下午茶會,終于登堂入室,成為生活飲食之事。
茶會的規矩
西周已滅,天下興亡,處士橫議。無論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人們不再崇信天道。百家争鳴的下午茶會,沖破了禮制和神學對人類的束縛,是華夏文明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而在對家國天下的思考中,諸子百家各抒己見各施神通。
儒家說喝茶講究的規矩禮數(國家要有禮制綱常);道家認為茶想怎麼喝就怎麼喝(無為而治,不喝也行);墨家覺得喝茶就喝茶别搞太多花裡胡哨的(國家是大家的,要喝一起喝);法家是最較真的,茶要怎麼采制、水要怎麼煮、器要怎麼用得先規定好,至于跟誰喝穿什麼衣服喝什麼坐姿這個不重要(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春秋戰國,有茶亦無茶。諸子百家的思想一路沿襲至今,從對君權的質疑到對君權的維護,從對立到合流,唯有變化是永恒不變。九流也從班固的對百家流派的定義,變成了對職業階層的上中下的劃分的概念,進而衍生出五行八作、五花八門。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它所指代的功能和定義一直在不斷地演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茶裡春秋,不過苦荼,茗菜。晏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爾雅》注疏中說:“檟,苦荼也!”,檟蔎之類從神農本草可為藥用的傳說,到兩漢時期确定的作為飲用之物,在春秋時期可藥、可食、可飲。(其實檟還可以指梧桐,涼茶裡面也沒有茶葉,早期的具有茶飲功能的都是各類植物飲料,這其中有現在的茶葉,但制作加工方法不同,也有其它的植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諸子百家的争鳴盛世不再,華夏思想史的璀璨光華定格在遙遠的五百年間。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墨家已消逝于荒宇,僅剩下遊俠四方。
華夏文明從此尚哲學惡科學、唯心崇文厭工棄數,開始了隻有一條線的不斷打結思考。而将國家與人民權利對立統一的法家,則一直在抛頭顱的過程中血濺廟堂,建立法治和諧社會的理想兩千年後還在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諸子百家,朝堂上隻剩下儒道之争,道家以茶入道求長生,儒家以茶為禮謝天下,到最後連外來念經的和尚(釋家)都要茶禅一味來修行,這一片東方樹葉,終于封神,成為國飲。
秦國的茶
秦始皇焚書坑儒,追求永生,于是求丹方飲湯藥無數,荼有毒,在茶葉的制作工藝還沒被研究成熟的秦朝,這些個搜腸刮肚的葉子和藥石成了孟婆湯,一碗可清神、三碗可催命。
始皇帝坑殺的不是儒生而是方士,公元前212年,替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在用盡了所有方法求取丹藥失敗之後,決定腳底抹油開溜。
道士的嘴,殺人的鬼。胡說八道這詞大概要自侯生和盧生開始,這兩個怕死的家夥,在卷走了金銀珠寶之後一路逃一路造謠:“嬴政這個人天生兇殘,隻信任手下的官吏,博士雖然有七十多個,不過都是吃閑飯的擺設而已。他最喜歡的就是殺人,幾乎每天都殺。我們本來有大神通,但我們不願意把長生不死的仙藥給這樣的暴君來吃。”秦始皇聽說以後,勃然大怒,決定要修理一下牛鼻子老道。其實秦始皇保留了朝廷内儒家學派的博士地位,以及國家圖書館對儒家經典的保存。
真正大規模的焚書大約發生在十幾年後,項羽的大軍焚燒了鹹陽城。在經曆了秦朝的風雨摧折之後不久,儒家從漢武帝開始了滅霸之路,從此給華夏文明思想洗腦了兩千年,炎黃子孫的靈魂都浸染着詩書茶香,附庸風雅不可方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