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最近一年國内互聯網行業總體上很不好,所以我開始研究很多其他公司。其中包括美國的互聯網巨頭,也包括國内資本市場寵愛的“硬科技”公司,比如甯德時代。
我喜歡讀财報。尤其是對于甯德時代這種“技術含量很高”的公司,我既然不是技術出身,無法從研發和工程層面看出門道,那麼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無疑就是認真讀它的财報了。不讀不知道,一讀真奇妙——當我讀到“研發費用”這一節時,差點以為自己看錯了。我以為自己錯誤地下載了一份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财報,或者财報編制人員少打了一個零。
遺憾的是,我看到的數字是準确的:2021年,甯德時代的研發費用總額僅有76.9億元,大約相當于小米的58%,美團的46%,百度的31%,騰訊的15%,阿裡巴巴的13%。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計算,可以去尋找上述互聯網公司的2021年财報。請注意,阿裡的财年結束于3月31日,而我計算的是日曆年(2021年1月-12月)的研發費用;其他公司的财年均結束于12月31日,所以統計口徑是相同的。
研發費用當然不能說明一切,因為花錢不是萬能的,而且不是每一分錢都能花到刀刃上。我們可以說:花錢的企業不一定做得成研發,但不花錢的企業很難做成。就算甯德時代的研發效率特别高,每一分錢都投到了該投的地方,它的實際研發投入也不太可能達到騰訊或阿裡的水平,因為差了一個數量級,差距實在太大了……
甯德時代的研發費率(研發費用/營業收入)略低于6%,同樣遠低于阿裡、騰訊或百度的水平。考慮到甯德時代生産的是實體産品,營業收入基數比較大,在計算研發費率時會天然地處于不利位置,我們就不糾纏于這個數據了。附帶說一句,甯德時代的研發費率确實比小米高一點,這能說明它的技術含量高于小米嗎?可能吧。
另一個有價值的數據是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總數。因為研發歸根結底是靠人才,絕大部分研發費用會體現為研發人員薪酬,所以研發團隊的大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技術含量。可惜,不是所有公司都會在财報中披露研發人員數量。2021年底,甯德時代合計擁有10,079位研發人員;小米擁有14,592人,百度則擁有27,500人。後面兩個數字顯然比前面那個更大。
事實上,甯德時代在2021年底的研發人員,與螞蟻集團在2020年上半年的研發人員(10,646人)大緻相當。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騰訊、阿裡以及尚未上市的字節跳動的研發人員數量,要高于甯德時代;隻是不确定具體高多少而已。
我在此無意貶低甯德時代這家公司。它是我國新能源行業的一杆旗幟,做出了許多技術研發成果,帶動了許多下遊公司。我隻是好奇一點:如果甯德時代可以成為資本市場的“硬科技”标杆,為什麼騰訊、阿裡、百度、美團、小米就不算“硬科技”?尤其是美團、小米,經常被當做“互聯網公司賺了錢也不投硬科技”的靶子,動不動就在社交媒體上被拉出來批判。至于騰訊、阿裡、百度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要在國内機構投資者當中展開一場“誰更能代表硬科技”的投票,這三家獲得的票數總和都不一定能達到甯德時代的一半吧?
我可以想象有些人會如何反駁我,我也早已準備好了反駁他們的反駁。下面就是問答環節。
問:互聯網公司的研發費用都投到消費業務上了,比如遊戲、電商、視頻之類,而甯德時代是在認真做基礎研發,不可同日而語!
答:任何科技成果最終都要運用到消費上。甯德時代對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研發,最終也要體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終端消費上——難道你還認為,這些電池最後會安裝在航空母艦或宇宙飛船上?
此外,騰訊、阿裡、百度等互聯網公司,也在基礎研發環節進行了大量投入。你去查找一下它們在國際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的文章就知道了。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物聯網和虛拟現實等前沿技術上,互聯網巨頭從來不吝惜砸錢。任何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有數以千計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在做實驗、寫論文。中國第一個培養出自己的院士的民營企業也是互聯網公司,你知道它的名字嗎?
問:甯德時代研發的是我國急需的技術,互聯網公司研發的都是可有可無的技術,你看不出來這一點嗎?
答:我國當然需要新能源動力系統和儲能技術,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我們難道不需要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物聯網、虛拟現實、自動駕駛、計算機圖形技術嗎?何況,阿裡、騰訊、百度和小米都在研究芯片,美團在研究無人機,這不是中國最急需取得突破的技術嗎?我們總不能認為,由甯德時代或某家科創闆公司研究的技術就是硬科技,由互聯網公司研究的技術就不是吧?
問:你就這麼相信互聯網公司的财報嗎?他們很可能根本沒在研發上花這麼多的錢,隻是吹牛騙人罷了!
答:所有互聯網巨頭的财報均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它們既接受中國法律的監管,也接受苛刻的國際準則監管。如果你認為互聯網公司誇大了自己的研發投入,那就是在挑戰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會計行業,以及全世界的資本市場監管者。我覺得沒事最好不要做這樣的質疑。
再強調一遍:我沒有任何質疑甯德時代的意思,它很可能是一家好公司,緻力于提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技術水平和效率。每年76.9億元的研發投入已經很高了,比絕大部分A股公司都高,配得上“硬科技”這個頭銜;高達10,079人的研發團隊也已經很大了,應該是A股公司當中最大的之一。我衷心希望這支龐大的研發團隊能夠拿出更多優秀成果,讓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高效的新能源汽車。
我隻是想指出,許多互聯網公司的研發費用要高于甯德時代,研發團隊規模也更大。它們雖然沒有投資于新能源,但也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芯片研發等前沿技術領域進行了真金白銀的投入,而且還可能進一步增加投入。如果我們視甯德時代為“硬科技”的标杆,那麼這些互聯網公司也有資格分享“硬科技”的榮譽。
科學技術最誠實,也最中立。我們也應該用研發費用、研發人員、專利數量、論文數量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去衡量一家公司的技術含量。“我認為、我覺得”,或者“我讨厭”,都不能構成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備“硬科技”屬性的标準,因為它們不夠準确。僅此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