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要實現這個使命就需要依靠科技。”——王興
當然,無論創始人下何種定義,旁觀者總會采用一種更加冷靜的目光去對待這家公司。對于已經上市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指标往往是活躍用戶數量,總營收和淨利潤。
11月26日港股盤後,美團發布了三季度财報,本季度實現營收488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7.9%,超過彭博預期的35%,但由于反壟斷罰款的落地、投資收益的大幅回落、外加持續虧損的新業務,本季度美團虧損達到101億元,經調整的淨虧損則達到了55億元,創上市以來單季度最大虧損。
财報的确是虧損的,而且虧損額度還不小。但是主體業務中的餐飲外賣仍然是上漲的,本季度營收264.8億元,同比增長28%,利潤8.7億元,同比增速14%。
虧損并不意味着公司出現問題。美團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季度研發支出大漲接近60%至47億元,這與美團近期将戰略從“Food Platform”升級為“零售 科技”相一緻。這也是美團首次把“科技”提到戰略高度。
美團的科技,體現在何處
如果做一個市場調查,向市場上的用戶詢問,美團是科技公司嗎?大多數人應該會同意。但是如果把問題改成,美團的技術含量很高嗎?收到的答案可能就不那麼一緻了。
這其中最主流的觀點還是,美團的主體業務是餐飲外賣,送餐是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的事情,為什麼還要為研發進行大規模投入呢?
如果想要搞清楚美團究竟在做什麼,那就繞不開讨論一下這種觀點。事實上,值得反駁的角度也有很多。
比如說,美團的主體業務是餐飲外賣,此外還有酒旅業務,出行業務和包括社區團購在内的商品零售業務等等。第三季度的虧損,部分也是出于對零售業務的倉儲物流等基礎投資設施的投資。
從業務上來講,美團的技術基因是有的。創業之初,美團就開發了一套财務系統,在拉手和窩窩團都還在用人力進行手動核算的時候,美團已經大幅消減了财務人員的工作量。餓了麼的早期員工也談到,在美團與餓了麼競争時,美團的移動端商家服務系統的便捷性,給了當時餓了麼的地推人員很大的壓力。
至于這句話的核心,美團為什麼要為研發進行大規模投入,就很容易理解了。
繼續看美團三季度的财報,美團本季度讓利商家明顯,由此帶來的是餐飲外賣的利潤直接從3.7%下降到3.3%。另外,異常天氣帶來的騎手補貼加劇也是利潤下滑的主因之一。本季度美團該項支出達到381億元,同比增長21.8%,占收入比重也由71.4%增長至77.9%。
既然如此,讓我們再次以美團内部時常提到的“第一性原理”,來探讨如何解決利潤下降的問題。
美團公司内部掀起過長達多年的“苦練基本功,猛學亞馬遜”的風潮,因為在公司管理層面,美團将亞馬遜作為美團的學習對象。2013年12月,王興在内部的一次分享會第一次提到亞馬遜,美團和亞馬遜做出了同樣的決定,即最終服務的客戶是消費者。
王興和貝佐斯一樣,并不在意短期的成交額,他們在意的是持續增長的長期價值。貝佐斯曾直言,“如果我們要求新産品必須在兩三年内帶來出色的财務表現,那麼亞馬遜最好的産品可能早就胎死腹中了——就像kindle、Web Services和 Amazon Prime。”
在物流方面,亞馬遜的做法也可以給出一些借鑒。在物流配送上,亞馬遜以前一直是交給社會化物流去做的,從2015至2019年,随着電商業務的全球擴張,亞馬遜的配送費用支出快速增長,2015年是115億美元,2019年達到了389億美元。
根據高盛測算,亞馬遜每配送一單包裹,要給第三方物流支付9美元,如果使用自己的物流配送,6美元就夠了,這可以每年至少省下數十億美元。亞馬遜在2019年配送了35億包裹,每件差價3美元,理論上就是105億美元的節省空間。
那應該怎樣省下這100多億美元呢?亞馬遜做的第一步就是投入巨資大手筆買飛機、貨車,招快遞員,組建自營配送隊伍。自建配送需要的總投入可能會高達千億美元,但從長遠看來,這仍然是一場劃算的投入。如果以十年來時間計量單位,自建配送的花費其實是遠遠小于全部用第三方物流的花費。
對于美團來說也是如此。配送支出居高不下,随着市場的穩固增長,可以預見,這部分成本也會成比例增長。
而在研發上進行投資是降本增效的高辦法。無人配送設備的每件配送成本要小于目前的配送成本。三季度美團的外賣單量達到了 40 億單,同比增長25%。假設單均成本降低1元,總體算下來每季度就會省下40億元。
此刻在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上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能在未來得到回報。從長遠的視角來看,這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更何況,自營的物流配送體系,如果能夠進入到外部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正向收益。即使不能,也會大大增強平台本身的抗風險能力。2018年,亞馬遜針對第三方推出了Amazon Shipping服務,服務于其他電商零售平台。
與亞馬遜還有所不同的一點的是,美團的配送網絡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被外媒稱為疫情中的“生命線”,在今年數次疫情當中,無人機、自動配送車也開始出動,為深圳、南京、廣州、成都及廈門等地因疫情解封的小區配送物資。所以說,無人配送設備,不僅是最新的生産力工具,也是一家社會企業通過技術提升效率和創造更大正外部性的可能性。
無人機,真的能成真嗎?
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到底是噱頭,還是會真實發生的事情?
根據美團官方的一些新聞,截至2021年8月,美團自動配送車已在順義服務20多個小區,配送近10萬真實訂單。美團無人機截至目前,已經覆蓋了深圳7個社區,超過8000戶居民,為其提供無人機配送服務。
更加能證明無人機用途的一件案例是:今年11月26日,在上海華東無人機基地創新發展論壇上,美團的無人機受到了全場矚目。在用戶的現場體驗階段,一杯一公裡外咖啡廳送出的外賣咖啡,從制作完成到送達用戶手中隻用了4分鐘,寒風下冒着熱氣的咖啡保留了它最好的風味。
背後的核心設備是無人機FP400系列,飛行高度在120米以下,時速可達10m/s,一次最多可點2.5公斤重的外賣。系統接到用戶訂單後,騎手接到訂單之後前往商家取貨,然後送至起飛機場。裝載貨箱後,無人機按照UTM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後台調度規劃的航線将貨品送至目的地社區配送站,用戶可通過手機掃碼打開社區配送站格口取貨。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集成無人機、自動化機場以及智能調度系統的城市低空配送網絡,而且美團宣布,将在上海構建起城市末端十五分鐘配送圈,預計首條面向真實用戶場景的常态化試運營配送航線會在明年上半年落地上海金山區。這意味着,從明年開始,上海金山區市民有望享受到上述咖啡配送場景的便利。
美團無人機業務負責人毛一年介紹,無人機落地上海後,會率先在咖啡店、生鮮店等高度重視配送效率的商戶中試水。咖啡是上海市民最喜愛的餐飲品類,但人力配送效率并不盡如人意,如擔心物流時間過長影響口味,很多咖啡商戶始終對試水外賣心存顧慮。咖啡外賣的需求跟無人機運送速度快的特長正好相契合。
在咖啡場景下的成立的無人機模式,成熟後推廣至更多場景,就會構建一個更低配送成本、更多訂單覆蓋、更快送達時間、更好配送體驗的同城配送體系。今天的同城零售配送成本大約在5-6元錢,時間在30-40分鐘,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網絡的目标是把成本降下來,把時間提上去,時間目标是15分鐘,成本如果能降到3元一單,那将催生爆發式的良性增長。
結語
人們往往高估一年内能做的事情,而低估十年的變化。但是看到短期未來尚且需要眼光,看到長期未來就更需要智慧和忍耐力了。如果一家企業沒有決心,不肯投入,或者是在頭幾年看不到經濟上的回報,就半途而廢,那變化就永遠不會出現。
看到未來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心态。不論是研發,還是投資,都是如此。除了自研之外,美團還是投資科技最積極的公司。
區别于市場上其他的互聯網巨頭,美團投資在賽道的選擇上非常明确,即聚焦科技,并且明顯加大力度和加快頻率地投向了科技。從投資相對占比來判斷,目前美團接近80%的項目都是科技類項目。
關于美團的投資,左林右狸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美團的浪漫主義藏在科技投資裡》),也是對科技美團的最好注腳。
王興常說,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越有耐心。長期主義靠做不靠說,美團确實很擅長。科技研發費心費力,科技投資更是在美團的業務版圖之外。但是這些都會成為美團未來的核心競争力。這一季度的虧損,從長遠來看,是建設出下一個十年科技美團的必經之路。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