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近13000字。
第十二章
市場如何決定收入
總結提要
1.分配理論關心的是經濟品為誰生産這一基本問題。通過考查各種不同的生産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如何在市場中被定價,分配理論研究了這些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如何聯系在一起,以及它們是如何決定工資、租金、利率和利潤的。
2.收入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在一個給定的時期内(通常為一年)所賺取的全部的進賬和現金,收入包括勞動所得、财産收入以及政府轉移支付。
3.國民收入包括一年内經濟中所産生的勞動所得和财産收入。政府以稅收的形式取得國民收入的一部分,并以轉移支付的形式向公民返還一部分稅收。個人稅後收入包括他所擁有的所有生産要素(勞動和财産)的收益,加上政府的轉移支付,再減去稅收。
4.财富是指某一時點人們所擁有的資産的淨貨币價值。财富是存量,而收入是每個時間單位的流量。家庭資産包括不動産(如房屋)和金融資産(如債券)。有價值的物品稱為資産,而那些欠别人的東西稱為負債。總資産和總負債的差額叫做财富或淨财富。
5.要理解不同生産要素的定價,我們必須分析生産理論和要素派生需求理論。要素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我們需要比薩餅烤爐,并不是需要這些東西本身,而是因為它們能為消費者生産出比薩餅。要素需求曲線是由商品需求曲線派生而來,最終需求曲線的向上移動會引起派生要素需求曲線的類似移動;商品需求越缺乏彈性,派生要素需求也就越缺乏彈性。
6 . 在前幾章中我們遇到了生産函數和邊際産品的概念。對要素的需求是由其邊際收益産品(MRP)得出的,而邊際收益産品是追加一單位要素所增加的收入。在任何一種市場上,某種要素的MRP都等于出售一單位新增産品的邊際收益乘以一種投入的邊際産品(MRP=MR x MP)。對于競争廠商來說,因為價格等于邊際收益,上式就簡化為MRP=P X MP。
7 . 當一個企業各種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 等于其邊際成本及要素的價格時, 則達到了利潤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這個條件也可以表述為:當各種要素每1美元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 相等時,利潤就達到了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在均衡時這個條件必須成立,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會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直至其邊際産品帶來的邊際收益等于要素成本。
8 . 為得出某一要素的市場需求,我們将所有企業的需求曲線水平加總,然後與該要素的供給曲線一起決定供求的均衡。在生産要素的市場價格下,需求和供給的數量将會恰好相等,也即,在均衡時要素價格才沒有變動的傾向。
9.收入分配的邊際生産率理論分析了全部國民收入在各種不同要素之間分配的方式。衆多土地所有者和勞工之間的競争使得要素價格與其邊際産品相等。這一過程會嚴格地将産品100%地進行分配。任何一種要素,不僅是勞動,都是可以不斷變動的要素。因為每1單位的要素僅按雇用的最後一單位的邊際産品進行支付,以前投入的要素的邊際産品中就有一些産出的剩餘。這些剩餘恰好等于邊際生産率定價下其他要素的收入。所以,要素分配的邊際生産率理論雖然很簡單,但它卻說明了完全競争條件下收入分配的全部情況。
10 . 盡管競争的經濟能夠從現有資源中獲取最大的産出,市場經濟還是留存了一個大的問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下,收入會得到公平的分配。市場收入可能給收入和财産帶來可接受的或懸殊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可以代代相傳。
摘:
歐内斯特,你知道,富人和我們不一樣。—— 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是的,我知道。他們的錢比我們要多。—— 歐内斯特·海明威
前面幾章,我們讨論了小型廠商和大型公司所提供的産品和勞務的産址和價格。但是我們所享用的這些種類繁多的産品并不會突然地從地底下湧現出來一它們是由裝備着機器的工人們所生産的,那些機器需要放在廠房裡,廠房又需要坐落在某一塊土地上。生産過程中的這些投入會得到如下要素收入一工資、利潤、利息和租金。下面,我們将開始讨論要素價格的決定和影響國民收入分配的因素。
美國是一個收入和财富兩級分化的國家。如果你是最富有的400個美國人中的一員, 那麼你可能是一位60歲的白人男子,擁有一流大學的學位,淨資産達40億美元。美國社會的這一小部分人擁有了這個國家财富總量的3%。過去,你是靠制造業或房地産發家緻富的, 而最新出現的億萬富豪則主要來自于信息技術和金融産業。通常,你之所以能夠跻身高層, 是與你的出身和頭腦都有關,因為家庭給你的教育的可觀投資很可能會給予你一個相當領先的起步機會。不過,與10年前相比,現在,更多的成功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
另一個極端,是那些名不見《福布斯》或《人物》等經典雜志封面、幾乎被社會所遺忘了的人們。不妨讓我們聽一聽無家可歸的失業者羅伯特·克拉克的故事。他是一個參加過越南戰争的老兵,從底特律來到邁阿密尋找工作。他睡在街邊的一張硬紙闆上,蓋的是一條偷來的床單。每天,他和其他的無家可歸者從下水道裡爬出來,為那些臨時雇用他們的企業老闆做工。這些企業每小時可以向其客戶收費8~10美元,但老闆卻按最低工資向克拉克這類人支付。他們将所剩餘的大部分錢用于自己的交通費和購置其他工具。克拉克的工資單表明, 他工作31小時所得到的報酬僅僅為31.28美元。
我們怎樣才能理解這種收入和财富的兩級分化呢?為什麼有些人一年收入1 000萬美元,而另一些人1小時卻隻掙1個美金?為什麼東京或曼哈頓的房地産每平方英尺價值成千上萬美元,而沙漠中的土地每英畝卻隻賣幾個美元?像微軟或者通用電氣這樣的巨型企業,它們幾十億美元的利潤究竟從何而來?
收入分配問題是經濟學中最富争議的領域之。一些人認為高收入是繼承權和運氣等因素所帶來的不平等的後果,貧窮不過是來自于歧視和缺少機會;另一些人則認為,每個人都已經得到了他們應得的報酬,對收入的市場分配進行幹預會損害一國經濟的效率,并幾乎能使得每個人的狀況都要比原先更加糟糕。今天,美國政府各種幹預經濟的計劃可謂是方方面面輿論相互妥協的産物。美國輿論一般都認為,收入應該主要由市場報酬機制決定,而政府則應該提供一個“安全網”,使得那些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們能夠得到接濟。
收入
在衡量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時,最常用的兩個指标是收入和财富。收入(income)指的是一定時期内(通常為一年)的工資、利息、股息和其他有價物品的流入。所有收入的總和是國民收入,其内容見表12-1。國民收入中最大的部分是勞動收入,其形式為工資、 薪金和附加福利。剩餘部分是各種形式的财産收入:租金、淨利息、公司利潤和業主收入;這部分基本上包括了作為小企業主的收入。
【市場經濟中的收入以工資、利潤、租金和利息等形式分配給生産要素的所有者。】
要素收入和個人收入
理解要素收入和個人收入的差别很重要。表12-1列舉了要素收入的分配,即在勞動收入和财産收入之間的分配。但同一個人往往可以擁有多種收入。例如,某人有工資,能從儲蓄中得到利息,從持有共同基金的股份中取得股息,還能從房地産中收取租金,等等。用經濟學語言來表述,個人的市場收入,等于他所出售的生産要素的數量乘以每種要素的價格。
美國國民收入中大約有2/3是勞動收入,其餘的是各種形式的資本收益。過去的25年是一個非常動蕩的時期。石油危機、計算機革命、全球化、公司規模收縮和經濟長期擴張等, 對勞動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額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從圖12-1中我們可以看出,自1970年以來,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變動很小。這是美國國民收入分配的一個重要特征。
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收入分配中起什麼作用呢?各級政府是工資、租金、利息收入的主要來源。表12-1中對生産要素的支付包括了政府購買支出。
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還發揮着表12-1未能反映出來的作用。首先,政府通過稅收和其他收費征收了國民 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2008年大約30%的國内生産總值被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各種形式的稅收所課征,包括個人所得稅、公司利潤稅和社會保險稅。
不過,不管是征收什麼稅,政府還是要花費掉或者轉移出去。各級政府以轉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的一形式向社會提供收入。轉移支付是政府向個人提供的一種不需要用商品或服務加以回報的支付。轉移支付中最大的一項是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險,此外還包括失業保險、農業補貼和福利開支。早在1929年以前,美國人幾乎不曾從政府那裡取得過什麼收入;而到了2008年,竟然大約有15%的個人收入都是來自于政府的轉移支付。
【個人收入等于市場收入加上轉移支付。市場收入大部分來自工資和薪金;少數富人的市場收入來自于财産權益。政府轉移支付主要是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社會保險。】
财富
以上我們看到,人們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來自于他們所持有的債券或股票,即利息或紅利。這類收入要求我們引入第二個重要的經濟概念:财富(wealth)。财富是人們在某一時點所擁有的資産的貨币淨值。注意,财富是一個存量(如同湖中的水量),而收入是單位時間中的流量(如同河中的水流)。家庭的财富包括有形财産(房屋、汽車、其他耐用消費品及土地),還有金融資産(如現金、儲蓄、債券和股票)。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叫做資産,而所有欠他人的東西都稱為負債。總資産和總負債的差額稱為财富或淨财富。
由表12-2可見,1989-2004年美國家庭所擁有财産的構成情況。大部分家庭最重要的一項資産是住宅:如今美國已經有68%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上一代人隻有55%。大多數家庭都以儲蓄的形式持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産,1/5的家庭直接擁有公司股票。但實際上,美國的金融資産的大部分還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中,大約1/3的總财富是由1%的最富有的美國家庭所擁有。
收入分配理論(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或分配理論(distribution theory)研究的是經濟中收入的決定問題。人們常會對家庭收入差距巨大這一點感到迷惑。這種差異是由于天分的差異,還是由于壟斷勢力?抑或是由于政府的幹預?為什麼比爾·蓋茨身價600億美元, 而一半黑人家庭的淨财富卻不到2萬美元?為什麼都市的地價要大大高于沙漠地帶?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的回答首先是:收入分配理論是一般價格理論的一種特例。工資不過是勞動的價格,同理,地租是使用土地的價格。生産要素的價格是由不同要素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就像商品的價格主要是由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一樣。
但是,供給和需求隻是理解競争性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問題的第一步。我們将會看到, 收入的關鍵在于不同生産要素的邊際産出。在本節,我們可以看到工資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産出或者說是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的價值,其他要素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讨論這個新概念,然後看它是如何解決收人決定問題的。
要素需求的性質
要素需求與消費品需求的主要差别有二:(1)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2)要素需求是相互依賴的需求。
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
讓我們讨論一下計算機軟件企業對于辦公樓面積的需求問題。軟件公司需要為其編程人員、客戶服務人員和其他雇員租用辦公室。同理,其他諸如比薩餅店或銀行等也需要經營活動的空間。在每一地區,都有一條斜率為負的辦公面積的需求曲線,它将土地所有者所要求的租金與公司想要的辦公面積的數量聯系起來——價格越低,公司願意租用的面積就越大。
但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和企業對投入品的需求之間卻有着本質的差别:消費者需要計算機遊戲和比薩餅等最終産品,是因為這些消費品都能直接地提供快樂或效用。而像企業購買辦公場地這類投入,卻并不是因為它們能直接地提供滿足;企業購買投入品是因為它能夠通過使用這些要素而得到最終産品和相應收入。
消費者滿意偏好決定着廠商要素投入的格局,不過這種偏好可謂一個階段一個樣。消費者從玩電子遊戲中獲得的滿足決定了軟件公司能賣出多少遊戲軟件,需要多少銷售商,必須租用多少辦公場地。其遊戲軟件越是成功,對辦公場地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要準确地分析投入需求,必須認識到:是消費者的需求最終決定了企業對辦公場地的需求。
認識這一點的意義,不僅限于分析辦公面積的需求。事實上,消費者需求決定所有的投入需求,包括耕地、石油,還有比薩餅烤爐。你能看出對經濟學教授的需求是如何由學生對經濟學課程的需求最終決定的嗎?
【企業的投入需求由消費者對其最終産品的需求間接地派生而來。】
于是,經濟學家将生産要素需求稱為派生需求 (derived demand)。這意味着當企業需要一種投入時,是因為那種投入使他們能生産一種消費者現在或将來想要得到的商品。由圖12-2可見,某一種投入需求,例如肥沃的玉米地,是如何由消費者對玉米的需求曲線派生而來的。同樣,對辦公場地的需求也是由消費者對欲租辦公室的公司所生産的軟件或者其他産品和服務的需求派生而來的。
要素需求相互依賴
生産要靠集體努力。要想鋸倒一棵樹,隻有一把鋸子是沒有用的,而兩手空空的工人也同樣不能生産價值。隻有将鋸子交給工人使用才能很容易地将樹鋸倒。換句話說,某種要素的生産率,如勞動生産率,取決于能夠與之相匹配的要素的數量。
這意味着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應該說某一種投入獨自創造了多少産出。說哪種要素更重要就好比說生孩子是父親重要還是母親重要一樣。
正是由于土地、勞動和資本品在生産中是相互依賴的,才使得收入的分配成為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設想你負責分配一個國家的所有産出,如果我們能夠判定 “土地”獨立生産那麼多,“勞動”獨立生産那麼多,而“機器”又單獨生産了其餘部分,那麼分配就會非常容易。 在供給需求分析框架中,如果每種要素可以獨自生産一定數量的産品,那麼它當然就能夠獨享自己的勞動果實。
但是,請将上面那段話再讀一遍,并标出 “獨立生産” 等關鍵詞。這些詞指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即各要素的生産率可以相互獨立,而這在現實中卻是根本不存在的。煎蛋卷是由廚師的勞動、雞蛋、牛油和天然氣等要素投入共同作用而成的,你怎麼可能将其中的每種投入單獨的貢獻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呢?
為了尋求答案,我們需要考查要素的邊際生産率(它影響需求)和要素的供給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這二者決定要素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
生産理論回顧
在展示要素價格和邊際産出的關系之前,我們來回顧一下第6章中生産理論的要點。
生産理論首先讨論了生産函數的概念。生産函數表示在給定的技術知識條件下,各種要素組合所能生産的最大産量。生産函數概念提供了邊際産品的一個嚴格定義。一種投入品的邊際産品是指:在其他投入品不變時,增加一單位某種投入品後所能帶來的産品或産出的增加量。表12-3 中前 3欄複習了邊際産品的計算方法。
最後,讓我們複習一下“收益遞減定律”。表12-3的第(3) 欄說明,每一單位的新增勞動所能帶來的邊際産品呈遞減狀态。“邊際産品遞減”是收益遞減的另一種說法。我們還可以把勞動換成土地,使勞動和其他投入保持不變,而僅僅改變土地的數量,我們會看到收益遞減定律對于土地也同樣适用。
分配理論和邊際收益産品
分配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對各種要素産品的需求來 自每種要素通過其邊際産品所産生的收入。在說明這個結論之前,我們先定義一些新的概念。
邊際收益産品
應用生産理論我們可以在分配理論中提出一個核心的概念:邊際收益産品 (MRP)。假設我們經營一個大型的襯衫企業,并了解每一個新增的工人能生産多少件襯衫。不過該企業所追求的是貨币利潤的最大化,因為它是用貨币而不是襯衫去支付工資和紅利。于是我們需要 一個概念來衡量每一單位新增投入品所能增加的貨币收入。經濟學家将增加一單位投入所能增加的産出的貨币價值叫做 “邊際收益産品”。
投入品 A的邊際收益産品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是追加一單位投入A所能産生的貨币收益。
【完全競争的情況。當産品市場是完全競争時,很容易計算出邊際收益産品。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單位的工人生産的邊際産品 (MPL ) 可以按産品的市場競争價格 (P) 出售。而且, 因為我們考慮的是完全競争的情況,産品價格不受企業産出的影響,所以價格等于邊際收益 (MR)。如果我們的邊際産品為 10 000 蒲式耳,價格和邊際收益為3美元,那麼最後一個工人的産出的貨币價值(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為 30 000 美元 (JO 000 x 3 美元),見表 12-3中的第(5)欄。于是在完全競争條件下,每一個工人對于企業的價值都等于最後一個工人邊際産品的價值;每一英畝土地的價值等于土地的邊際産品乘以産出的價格;對于其他各種要素可以依此類推。】
表12-3展示了生産理論和要素需求理論之間的基本聯系,學習時應予以注意。前(3)欄分别是勞動的投入量、産出和邊際産品,再利用第(4)欄中的産品價格,我們可以在第5列計算出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以美元/工人計)。在本章,稍後我們可以看到第(5) 欄是決定勞動需求的關鍵。一旦知道工資率,我們就可以利用第(5)欄計算出對勞動的需求。
不完全競争的情況 在不完全競争條件下,每個企業所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這時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此時,從出售的每一單位新增産出上獲得的邊際收益低于價格, 因為企業為賣出1單位新增産出必須能降低此前所有産品的價格。對于企業來說每單位邊際産品的價值MR<P。
我們繼續研究上面的例子,假設邊際收益 (MR) 為2 美元,而價格是 3 美元,那麼表 12-3 中第二個工人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為 20 000 美元 (=MPL x MR= 10 000 x 2 美元), 而不是競争情況下的 30 000 美元。
小結:
邊際收益産品表示在其他投入不變時,企業新增一單位某種投入所增加的收益。它用投入的邊際産品乘以出售一單位新增産出所獲得的邊際收入來計算。這對于勞動 (L)、土地 (A) 和其他投入要素都适用。用符号表示: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L ) =MR X MPL 土地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A) =MR X MPA
其他情況類推。
在完全競争條件下,因為 P=MR, 所以對于每一種投入i來說:
邊際收益産品 (MRPi) =P x MPi
生産要素的需求
在界定了相關的基本概念之後,現在我們來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如何決定要素的最優組合,并從中導出對要素投入的需求。
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的要素需求
對某一生産要素的需求是由什麼來決定的?為了理解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讨論旨在追求利潤的廠商如何選擇其最優的投入組合。
假設你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衣場主。在你所處的地區,可以用每年2萬美元的價格雇到你所想要的全部農場工人。你的會計會交給你一張表,其中數據如表12-3所示。在這些條件下,你會怎麼辦呢?
你會試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雇用一個工人時,額外的收入 (MRP) 為 6萬美元, 而工人的邊際成本為 2萬美元,所以你的額外利潤為4萬美元;雇用第二個工人,會給你帶來3 萬美元的邊際收益産品,帶來的額外利潤為1 萬美元;雇第三個工人,所增加的生産隻能帶來1.5 萬美元的邊際收益産品,而成本為2萬美元,所以雇用第三個工人已經無利可圖。表12-3說明,雇用兩個工人所能獲得的利潤最大。
通過這種推理,我們能夠找到選擇最優投入組合的原則:
【要達到利潤最大化,企業應當增加投入,直到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與投入的邊際成本或價格相等。】
在完全競争的要素市場上規則更為簡單。在完全競争條件下,邊際收益産品等于價格乘以邊際産品 (MRP= P x MP)。
在完全競争條件下,當邊際産品乘以産出價格等于投入價格時,廠商就得到了利潤最大化的要素組合:
勞動的邊際産品x産出價格=勞動的價格=工資 土地的邊際産品x産出價格=土地的價格=地租
其他情況依此類推。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推理來進一步理解這一規則:假定每種投入都被打包成價值1美元的單位,即投入1美元的勞動,1美元的土地,等等。為追求最大利潤,企業将購買各種要素投入,直至每一個“1美元投入組合”的産出都恰好價值1美元。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 “1美元投入包” 都将生産MP 單位的玉米,使得MP X p恰好等于1美元。那麼,在利潤最大化時,這些1美元的要素單位的MRP都恰好是1美元。
最小成本法則。我們可以将以上推理的前提推而廣之,使它既可以适用于完全競争的産品市場,也可以适應不完全競争的市場(隻要要素市場是競争的)。重新整理上面所說的基本前提,利潤最大化意味着:
假設你有一家壟斷的閉路電視公司。如果你要使利潤最大化,你會對工人、鋪設電纜的土地、卡車和檢測設備等投入要素進行最優組合以使成本最小。如果卡車每月的租金為8 000美元,每個工人的每月工資為 800美元,當每1美元投入的邊際産品相等時,成本就達到了最小。因為卡車的成本是勞動成本的 10 倍,卡車的邊際産品必須是勞動的邊際産品的 10 倍。
【最小成本法則(least-costrule):當每一美元投入的邊際産品都相等時,成本就達到了最小。這對于完全競争和不完全競争條件下的産品市場上的廠商都同樣适用。】
邊際收益産品和要素需求
在得出不同要素的邊際收益産品 (MRP) 後,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對生産要素的需求了。 我們已經看到: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在選擇各種投入的數量組合時,會使每種投入的價格等于其邊際收益産品。這意味着從一種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表上,我們可以立刻得到投入價格和對該種投入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需求曲線。
請回顧一下表12-3。 表中最後一欄是我們這個玉米衣場勞動的邊際收益産品。根據利潤最大化條件,我們可以知道,當工資為6萬美元時,會雇用1單位勞動;工資為3萬美元時,就會雇用2單位勞動;依此類推。
【由每一種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表可以推導出企業對該種投入的需求表。】
我們已經用表12-3中的數據來勾畫我們這個玉米農場對勞動的需求曲線,如圖12-3所示。我們再将這些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以便看到每增加一個很小單位的勞動時需求曲線的性狀。
從廠商到市場需求 不同廠商需求曲線的加總是決定勞動和其他要素需求的最後一步, 是将各廠商的需求曲線水平加總。同其他需求曲線一樣,競争市場需求曲線也是所有廠商需求曲線水平的加總。因此,如果存在 1 000 家不同的廠商,那麼對勞動的市場需求恰像圖12-3所顯示的那樣(橫軸所表示數字要乘以 1 000)。我們可以看到,對生産要素的競争性需求由不同廠商的邊際收益産品加總而得。
替代法則。最小成本法則的一個推論是替代法則 (substitution rule):當一種投入要素價格上升而其他投入要素價格不變時,更多地使用其他要素以替代那個價格上升的要素,企業将會從中獲利。當勞動的價格PL上升時,會導緻MPL /PL的下降。這時企業将會減少雇用勞工的數量,而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直到每1美元這兩種投入的邊際産品再次相等為止。這樣就降低了對勞動的需求而提高了對土地的需求。同樣,土地價格PL的上升也會使得企業更多地使用勞動來替代土地。與最小成本法則一樣,替代法則和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于完全競争和不完全競争的産品市場均适用。
生産要素的供給
關于要素價格和收入的決定因素的完整分析,須将上述的投入需求和生産要素的供給結合在一起。供給的一般原則因各種投入而異,以下兩章中我們将進一步深入探讨。現在我們僅做一點介紹和簡評。
在市場經濟中,大多數生産要素是私人擁有的。人們“擁有”他們的勞動是指他們能控制勞動的使用;但在今天,這種關鍵的“人力資本”已經隻能租借而不能買賣了。資本和土地一般都由家庭和企業所擁有。
勞動供給是由許多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所共同決 定的, 重要的決定因素有勞動的價格(即工資率)和人口特征,如年齡、性别、教育和家庭結構。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數量是由地理條件決定的,不可能有大的改變,雖然土地的數址也受水土保持、開墾方式和改良措施等因素的影響。資本的供給依賴于企業、家庭和政府過去的投資。短期内的資本存量像土地一樣是固定的,但長期内的資本供給會受風險、稅收和回報率這樣的經濟因素的影響。
投入的供給彈性是怎樣的呢?實際上,供給曲線可以向上傾斜或垂直,甚至可能斜率為負。對于大多數要素,我們可以認為在長期内供給和要素價格是一種正相關關系,此時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土地的總供給一般認為是不受價格影響的。這種情況下,土地的總供給完全沒有彈性,供給曲線是垂直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當一種要素的收益增加時,所有者向市場提供的該種要素的數量反而更少。例如,當工資上升時,人們感覺他們可以工作更少的時間,所以在工資率高的時候,勞動的供給曲線就有可能向後彎曲,而不是繼續向上傾斜。
圖12-4 顯示了幾種具有不同彈性的要素供給曲線。
供給和需求決定要素價格
一個完整的收入分配分析必須結合生産要素的供給和需求。本章前面我們已經提供了分析需求的基礎,并簡要描述了供給。我們已經指出,在給定的要素價格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将按各種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選擇投入組合。當土地的價格下降時,每個農場主都會用土地去替代其他投入,如勞動、機器和肥料,于是每個衣場主對玉米地投入的需求如圖 12-2 (b) 所示。
我們怎樣得到對要素(不論是玉米地,還是非熟練工人或計算機)的市場需求呢?我們将每個廠商的單個需求加總,于是,在土地價格給定時,我們将給定價格下所有企業對土地的需求加總;在土地的每個價格水平下我們都這樣做。換句話說,我們将所有的單個廠商對 土地的需求曲線進行水平加總,得到市場對土地的需求曲線。對于所有投入,我們都這樣将所有廠商的所有派生需求加總,從而得到每種投入的市場需求。在每種情況下,投入的派生需求都是根據該種投入的邊際收益産品而得出的。圖 12-5 的 DD 曲線是某種生産要素的總需求曲線。
我們怎麼找到整個市場的均衡呢?完全競争市場中 投入的均衡價格,即是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時的那個價格水平。如圖 12-5 所示,一種要素的派生需求曲線與其供給曲線在E點相交,隻有在這種價格時,要素所有者願意供給的數量與買方願意購買的數量才平衡。
豎直型和扁平型
用以上概念我們可以分析一個隻有兩種要素的市場,以便看出為什麼收入差異會這麼大。 圖 12-6 是兩種勞動(外科醫生和快餐工人)的要素市場。由于行醫需要執照,且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所需接受的教育和訓練時間長、成本高,因而外科醫生的供給相當有限。而對外科醫療的需求卻與其他醫療服務的需求一起迅速增長,結果就是外科醫生每年平均收入達30萬美元。此外,需求的增長将導緻醫生收入的急劇增長和産出的低增長。
收入模式的另一個極端是快餐工人。這些工作對于技術或教育沒有多少要求,幾乎每個人都能做。勞動供給很有彈性。近年來對快餐需求的增長,導緻快餐工人雇員數量也急劇增長。因為進入這個市場很容易,全職快餐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為1.9萬美元,接近于最低工資。 外科醫生和快餐工人收入懸殊的原因何在?關鍵是勞動質量的差别,而不是工作時間問題。
富人和其他人
如果你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那麼每年你可能有5 000 萬美元的利息、紅利或其他财産收入。而中等家庭每年來自其所擁有的金融财産的收入還不到 1 000 美元。圖 12-7 解釋了這個差别。富人的股票或債券的回報率不比中産階級高多少。
然而,富人的财富基數卻大得多。圖12-7中陰影矩形的面積顯示了這兩種人的資本收入的差别。切記:是财富的多少而不是回報率的高低導緻巨富财産收入的矩形面積如此之大。
這兩個例子解釋了要素價格和個人收入是如何由 市場潛在力量決定的。供求的力量會使供給有限或需求很大的要素,通過較高的邊際收益産品的形式産生很高的收益。如果一種要素(如外科醫生),因訓練素養要求提高而變得更為緊缺,那麼這種要素的價格 就會上升, 醫生就會享受到更高的收入。然而,如果某些領域(如精神病學領域)的需求減少(或許是因為保險公司縮減了精神病的承保範圍,或者由于像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學家一類的人拉走了一些病人,或者是人們需要更多的藥物治療而非心理治療等), 精神病醫生的收入就會降低。 競争會給予一切,也會帶走一切。
國民收入的分配
學習了邊際生産率理論之後,我們現在可以回到本章開頭時所提出的問題。在一個激烈競争的世界裡,市場如何在這麼多的生産要素中分配國民收入?
這一節提出了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論。該理論可以應用于任意數量的最終産品和要素投人的競争市場中。如果我們考慮一個隻有一種産品的簡化的經濟世界,而且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賬目均按 “實際的”單位記錄,那麼該理論就會變得易于掌握。這種産品可能是玉米, 或是一籃子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組合,而我們稱它為Q。另外,設定價格為1' 整個讨論在實際條件下進行,那麼産出的價值就是Q, 工資率則是以貨物或Q表示的實際工資。在此情形下,生産函數表明在每單位勞動小時 (L), 在每單位面積的同質土地 (A) 上生産多少Q。注意因為P=I, 在完全競争條件下,MRP=MP x P=MP x =MP。因此,工資為MPL。
新古典模型的推導如下:工人1因可供耕種的土地很多而獲得較多的邊際産品。工人2獲得的邊際産品略少。但這兩個工人的素質是相同的,因此他們應該獲得相同的工資。 問題在于由哪一個工人決定工資?是工人1 的邊際産品還是工人2的邊際産品?或是二者的平均?
在完全競争條件下,答案是清楚的。如果市場上工人工資已經超過工人的邊際産品,土地所有者就不會再雇工人。因此,競争會确保所有的工人獲得的工資率與最後一個被雇的工人的邊際産品相等。
但現在,由于早先的工人比最後一個工人的MPs高,這就産生了總産出與工資額之間的剩餘。所有早先的工人創造的超過MPs的部分哪裡去了?這個超出部分留給土地所有者作為了他們的剩餘收入,将來我們會稱之為租金。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土地所有者在千裡之外坐着他們的遊艇,卻能從土地上獲得收入?原因在于:每塊土地的所有者都是競争性土地市場的參與者,并以最優的價格出租土地。就像工人之間為工作而進行競争一樣,土地所有者之間為雇用工人而展開競争。可見,在這個競争世界裡,沒有工會來争取漲工資,也沒有雇主聯合起來剝削工人,在工資和地租上也不存在什麼特别的公平,隻有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運動。
于是我們決定了付給工人的總工資。圖12-8 說明勞動的邊際産品曲線以實際工資的形式決定了所有雇員的需求曲線。勞動供給要素決定了勞動的供給(圖中為SS)。均衡工資在E點,付給勞工的全部工資為W X L(例如,如果 W=5, L= 100 萬,則總工資=500萬);圖中為矩形區域OSEN。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也可以計算土地的租金收入。圖12-8中的淺色三角形NDE為所有己生産出來但沒有作為工資支付出去的剩餘産出,租金=角形的大小由追加勞動時勞動的邊際産品的遞減程度決定,即由收益遞減的程度決定。如果商質證的土地有限,追加的勞動收益遞減就會很顯著,租金的份額就會很大。如果有大量需要開墾的同質的邊遠地帶的土地, 收益遞減的傾向就會很弱,土地的租金三角形就會很小。
圖12-8中工人的工資大約是财産所收租金的3倍,這種3:1的關系反映了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約占3/4這一事實。
這裡讨論的邊際生産率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就是移民對于工資和利潤的影響,這在本章最後第8題中會涉及。
多種投入的邊際生産率理論
在理解不同投入的定價方面,邊際生産率理論向前跨了一大步。另外需要注意,可通過土地和勞動的位置互換來取得一個完整的分配理論。要轉換二者的位置,就要使勞動固定, 對固定的勞動追加不同單位的土地,計算每英畝追加土地的邊際産品。
然後畫出一條需求曲線,表明在每一租金水平上,勞動所有者需要多少畝土地。在你重畫的圖12-8中,找到新的均衡點E'。找出由租金乘以土地數量而得到的地租矩形,再找出剩下的工人工資三角形。最後注意這些要素是完全對稱的。這個新圖表将說明:我們應該認為每種生産要素的分配比例是由其互相依賴的邊際産品同時決定的。
但這還不是全部。假設僅有兩種要素:勞動和另一種多用途的資本品,而不是勞動和土地。假設有一個平滑的生産函數,将産從Q與勞動和資本聯系起來,其基本特征如同圖12-8所示。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重新畫圖12-8, 得到一個完全相同的勞動和土地之間的收入分配圖。事實上,對于3種、4種或更多種要素,我們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進行分析。
【在競争市場中,投入的需求是由要素的邊際産品決定的,在要素隻由一種産出支付的簡化情形下,我們有:工資=勞動的邊際産品租金=土地的邊際産品。其他要素可依此類推。 這樣就将100%的産出,恰好在所有生産要素之間進行了分配。】
于是我們看到,收入分配的總體理論與多種要素生産的多種商品的競争性定價是相容的。 這個簡單有力的理論說明:在一個競争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是如何與生産率相關聯的。
收入分配中是否也存在看不見的手
我們已經描述了在一個簡化的世界裡,完全競争經濟是如何将國民産出分配給不同的投入要素的。
人們自然會問,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勞動者得到的報酬是否公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等于問叢林中的動物他們所獲得的食物是否公平。正如叢林中食物分配法則無所謂對錯一樣,競争性市場也是根據勞動者的生産率來分派工資和利潤的, 而不是根據某個道德标準。
市場中是否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使得最有價值的人得到其應得的報酬?或者使那些長時間工作的人、在夜裡或周末加班的人,以及從事沉悶的或危險的工作的人能夠體面地生活?或者使發展中國家那些長年從事辛苦工作的人過上舒适的生活?
不,事實上競争的市場并不能保證收入和報酬必然會分配到那些最需要或最應得的人的手中。自由主義的競争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營養不良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又養育出更多的營養不良的孩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代代相傳。并不存在一個保證非洲貧窮國家趕上北美富裕國家的經濟規律。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在市場經濟下,收入和消費的分配不僅反映了勞動者的工作努力、聰明才智和技術娴熟等因素,同時也反映出其初始繼承的财富和其他各種因素,如種族、性别、地點、健康和運氣等問題。
【在最有效地提供種類不斷豐富的産品和服務方面,市場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然而并不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來保證自由主義經濟能夠公平地分配收入和财産。】
了解了投入要素價格和收入分配決定的基本原理之後,我們不妨轉向對三大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市場展開詳細的讨論。
下一章,薩缪爾森将對勞動市場展開讨論。
感謝您的閱讀。整理文稿不易,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稿,請您點贊,關注,轉發,讓更多熱愛閱讀和思考的人們相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