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南京市融合教育幼兒園

南京市融合教育幼兒園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30 02:26:27

南京市融合教育幼兒園(傳承活教育一切為兒童)1

①看看袋子裡有什麼

南京市融合教育幼兒園(傳承活教育一切為兒童)2

②花花草草變身玩具

南京市融合教育幼兒園(傳承活教育一切為兒童)3

③孩子們畫的“鼓幼”

城市幼兒園需要什麼樣的遊戲環境?南京市鼓樓幼兒園江北新區分園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這所分園位于揚子江隧道口,東邊有一個老山森林公園,同時又地處國際健康城,于是幼兒園裡就有了揚子江畔遊戲場、老山森林遊戲場、小小健康城博物館……

早在20世紀初,陳鶴琴就提出:“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在陳鶴琴1923年創辦的這所園裡,鼓幼人堅信高質量的遊戲依賴高質量的環境,并一直進行着遊戲環境的研究。

“在城市幼兒園遊戲環境變革的研究中,我們經曆了從布置到創設、建設的過程,通過對‘活教育’思想中有關環境、遊戲内容的梳理總結,尋找環境創設的經驗和策略。”園長崔利玲說。

對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是鼓幼人始終堅守的使命。在崔利玲看來,百年來,在經曆了專業的修偏、社會的質疑、發展的陣痛,特别是新時代的跨越後,“回歸陳鶴琴”“讓中國幼教更中國”,應成為新時期幼教人的追求。

從“活教育”孕育看“一切為兒童”

兒童的生活是什麼?陳鶴琴說:“玩,是小孩子的整個生活。”

從創辦鼓樓幼稚園起,陳鶴琴親任園長整整30年。在西方進步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國内新教育運動的影響下,在鼓幼這塊試驗田裡,陳鶴琴将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運用在教育實驗研究中,努力創建中國化、科學化、大衆化的教育體系。

他反對把兒童的思想禁锢在書本中、把兒童的活動限制在課堂裡的做法,提倡中國的幼兒教育要實驗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活教育”,“活教育”的中心是兒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兒童就是能動的核心。學校的一切中心活動是為兒童。“活教育”是“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教師要“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兒童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在鼓幼,活潑潑的教師和兒童随處可見,因為他們着迷于正在進行的活動。

比如在幼兒園裡造紙,那會是什麼樣?記者看到,孩子們在調查了解各種紙後,制訂了造紙計劃,之後他們把收集來的各種紙分顔色裝好,一些樹葉、蒲公英、幹花也變成了制作花藝紙的原料。當一張張形色各異的紙從孩子們手中誕生後,又變成了畫作、紙筒、燈籠,挂在幼兒園各個角落與孩子們對話。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将心理學和教育學緊密相連,他提出的這些思想不僅成為‘活教育’的精髓,同樣符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是帶有鮮明愛國色彩和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崔利玲深有感觸地說。

在鼓幼園史室内,收藏着一幅陳鶴琴書寫的“一切為兒童”字匾,真實地反映了陳鶴琴心系兒童、從兒童出發的願望,體現了“基于兒童,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他認為“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他的本身的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他呼籲成人要“以愛德來代替權威”“以愛以德來感化兒童”“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了解兒童”“把兒童當兒童”“一切為兒童”。

“活教育”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一切為兒童”這一理念之上的。陳鶴琴認為,要使幼稚園教育中國化、科學化,首先要從課程改革入手。他和老師們通過三次課程實驗,從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培養目标、教學内容、設備标準到教師的要求,逐項進行研究,提出了幼稚教育的三大目标、15條主張、17條教學原則、學習的四個步驟、五指活動等,逐漸形成了一套适合時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論體系。

1932年,由陳鶴琴主持、根據鼓樓幼稚園課程實驗成果制定的全國《幼稚園課程标準》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幼兒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幼兒園課程标準。在1947年的《活教育》刊物中陳鶴琴談道,“活教育”的形成就是基于當年在鼓幼的實驗,為“活教育”運動的到來鋪平了道路。鼓幼,成為“活教育”孕育的最早搖籃。

從單元課程再構看“一切為兒童”

上世紀7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作為行業窗口單位的鼓幼成為國際交流的接待單位。頻繁的國際間教育交流激活了鼓幼教育改革的熱情。人們重新審視陳鶴琴教育思想,對“活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在學習陳鶴琴教育思想的行動中,江蘇省幼教首批特級教師闵傳華學習陳鶴琴對長子一鳴808天觀察的方式,對本班36個孩子進行了一年的跟蹤觀察,制作了400多張教育成長卡片,如同陳鶴琴依據觀察寫出《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樣,寫下了《教育幼兒要從了解幼兒開始》的心得。闵傳華的研究把幼兒園全體教師的視角從關注教材拉向了關注兒童,至此,鼓幼面向兒童的研究風生水起。建構合适的課程,摒棄分科教學的弊端,成為鼓幼教育改革的首個目标。

就在幼兒園的麥田需要麥種時,南京師範大學(原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的郝和平、肖湘甯、周欣走進鼓幼。這三位恢複高考後南師首批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秉承陳鶴琴院長科學實驗的精神,來到老院長創辦的幼兒園,開展“活動教育”研究。“活動教育”的研究給仍停留在分科教學模式上的幼教同行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就是從這時起,鼓幼開始了單元課程的第四次實驗征程。

“在課程建構中,我們秉承陳鶴琴教育思想,保持了單元教學當年的雛形,以滿足社會、家庭、個人多方需求為目标,強調教師對兒童的觀察、分析與指導,通過豐富的教育環境的創設,讓兒童在遊戲與社會生活中親身感受、主動學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适宜的、最大化的發展。”崔利玲說。

單元課程以環境為支點,以遊戲為載體,遵循“預設為主、生成為輔”的編制策略,注重内容的“鮮活”、形式的“靈活”、效果的“激活”,研究探索出“走出校園,生活在前”“經驗先行,探究在前”“分層指導,兒童在前”的主動學習教育策略,提出了“半程示範法”“家園共育101條主張”“一日生活皆課程”等理念。

在副園長何凱黎看來,單元課程的再構,讓教育過程成為兒童自發生成、自願參與、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有鮮明的園本課程特色,有利于鼓幼實現對“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一教育目标的追求。

“在課程改革方面,鼓幼一直是堅持的、是前進的。”崔利玲說,1923年至1952年期間,鼓幼曾經曆三次課程實驗,特别是辦園初期的首次課程實驗,在經曆了自由散漫期、論理組織期的陣痛後,進入設計組織期,在向左轉、向右轉的過程中,鼓幼不斷調整課程的方向,向前邁進。鼓幼開始第四次單元課程的再構,同樣經曆了三個階段,“雖然我們還沒有完成預定目标,但正努力堅定地向着‘每個生命都活潑潑地生長’的理想前進。”

從研究精神傳承看“一切為兒童”

回望鼓幼的曆史,陳鶴琴、張宗麟、鐘昭華,都是從鼓幼小園子裡走出的大教育家。鼓幼早期實驗中教師的理論功底、研究态度、實幹精神,召喚着鼓幼人持續提升專業素養,提醒教師摒棄成人的邏輯,尊重兒童的天性,以兒童為中心,堅持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兒童在前,讓兒童自己去看、去聽、去感受,讓兒童自己探究、觀察、實驗、發現。

這樣的理念體現在鼓幼日常一點一滴的教育活動中,兒童的一日生活就是教師研究兒童、研究環境、研究課程的實驗場。

“南非小羊來做客”系列活動,就源自教師的一次觀察。當教師發現室外的小木屋激起了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的念想時,教師考慮的是不僅要把少數人的興趣變成多數人的興趣、把即時的興趣變成持續不斷的興趣,還要在活動前期儲備各種支持性指導策略,以便在實際活動中沿着兒童行為、語言、态度等線索快速診斷、決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差異化指導,支持并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盡可能多的、最大化的發展。

“這是鼓幼教師要具備的教育智慧,敬業、樂業、專業、創業是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副園長朱水蓮說,現在,鼓幼的每個人或是先行者、或是驗證者、或是學習者,在鼓幼的任何班級,都能看到觀察記錄本、觀察小卡、便簽條、成長檔案……

記者發現,鼓幼的教師将觀察兒童行為作為理解兒童的重要方式,從而有目的地響應兒童的語言、表情、動作、作品發出的信息,讓教育策略更加有效,讓科學施教成為可能。此外,鼓幼還發動家長記錄兒童,讓兒童記錄自己。觀察與記錄讓成人走進了兒童世界,讓教育的過程從兒童出發,再回歸兒童。

鼓幼是一片麥田。近百年來,鼓幼人沿着陳鶴琴“活教育”的思想前行,始終不忘陳鶴琴提及的“辦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種麥,辦鼓樓幼稚園就是要為大田提供中國麥種”。

上世紀40年代,鼓幼就以中心制的單元教學播撒出麥田的種子,現在鼓幼依舊碩果累累,将研究兒童的成果化作不斷向前的動力。為宣傳陳鶴琴教育思想,鼓幼三次組建全國範圍的課程協作體,還開展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實驗推廣項目、“大麥田”行動計劃,讓更多地區的幼兒教師真正領悟“活教育”的博大精深,領悟“一切為兒童”的真谛。

“作為‘活教育’的受益者、傳承者,我們要堅守中國幼兒教育的文化之根,堅定走适合中國國情的幼教道路的決心,以‘一切為兒童’的情懷,培養更多活潑潑的中國娃,培養更多現代中國人。”崔利玲說。

作者:本報記者 紀秀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