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年來一些影視劇的影響,狄仁傑這個角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于電視劇裡那個可愛的狄胖胖,大家可以說是相當的喜愛。
在電視劇當中,狄仁傑是智慧的化身,不管是多麼困難的案件,在他面前,都會很快迎刃而解。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曆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整個武則天時代,那麼多名臣宰輔,為啥就隻有狄仁傑名氣最大呢?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簡單捋一下狄仁傑的一生,看看狄仁傑到底都經曆了什麼。
狄仁傑,字懷英,山西太原人。狄仁傑生于公元630年,這一年,唐軍名将李靖,剛剛在草原上突襲千裡,滅了東突厥王帳。此後,唐朝整個北方,再無大患。
狄仁傑的出生,正好位于貞觀之治的開始。
随着狄仁傑的長大,唐朝開始越來越強大,徹底從隋末戰亂的狀态當中擺脫了出來。當時的狄仁傑,其實有點像今天的80後。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身邊的環境日新月異,幾乎每一年都有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好。
狄仁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在經曆了整個貞觀之治後,狄仁傑終于成年,唐朝也進入了李治在位的時代。李治登基後,延續了李世民的事業,将唐朝治理的蒸蒸日上。狄仁傑他們家,雖然也是世代做官,但因為祖上近幾代沒出過太大的官,所以沒法以祖蔭入仕。于是,狄仁傑成年之後,就隻能去參加科舉考試,通過科舉做官。
這裡我們要辟謠一些,網上很多文章說,狄仁傑是雙料狀元,既是科舉考試的文狀元,同時也是武狀元。這其實是一個謠言。曆史上第一次武舉考試,是武則天提出來的,舉辦于公元702年。當時狄仁傑都已經死了兩年了,根本沒有參加的機會。
曆史上真實的狄仁傑,是在科舉考試當中,通過明經科目的考試,入朝做官的。
入仕之後,狄仁傑被任命為汴州判佐。這個官職并不算高,類比現在的話,大概相當于開封市市委辦公室主任。
以狄仁傑的家世背景,再加上他科舉成績又不是特别突出,沒在弘文館内學習過。将來想當宰相,其實是有點不太可能的。但是就在狄仁傑入仕數年之後,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個人,名叫閻立本。
提到閻立本這個名字,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曾聽說過。但絕大多數人聽說他的名字,應該是他的畫家身份。實際上,曆史上真實的閻立本,除了是古代最有名的畫家之外,同時還是李治時代的宰相,對唐朝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就在狄仁傑入仕幾年之後,恰逢閻立本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巡查河南。在巡查河南期間,閻立本奉命考核當地官員的政績,這期間就考到了狄仁傑。
在看到狄仁傑之後,閻立本瞬間意識到,自己可能發現了一個真正的棟梁之才。
當時閻立本明言:我是一個畫家,在我心中,天底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我想畫之人,另一種是我不想畫的人。想畫的人物中,我見其第一眼便有沖動下筆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你就是這種人。
閻立本的這種判斷,或許過于武斷。但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閻立本看人還是很準的。因為被閻立本看中,狄仁傑本人的政績也不錯,所以自此之後,狄仁傑的仕途就走上了快車道。這也是為什麼在電視劇裡,狄胖胖稱呼閻立本為老師的原因。
在閻立本的推薦下,狄仁傑很快升官,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後,狄仁傑的司法天分,開始凸顯了出來。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裡,狄仁傑在唐朝司法系統内,一路攀升,逐漸升遷至大理寺丞,相當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在擔任大理寺丞的一年多時間裡,狄仁傑處理了海量的積壓案件,涉及超過一萬七千人,無一人提出上訴。這樣的成績,不管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相當匪夷所思的。
也正是因為政績過于突出,此時的狄仁傑,開始逐漸進入到了武則天的眼裡。
此時的武則天,雖然還是皇後,卻已經是大權在握。身為皇帝的李治,因為常年有頭疼的毛病,隻能隐于幕後,把朝政交給皇後武則天來打理。武則天為了維護自身權位,大量提拔寒門官員。狄仁傑他們家,雖然也是世代做官,但家世不夠硬,所以一直都是憑政績上來的。這樣的官員,恰好正是武則天所需要的。所以在這之後不久,武則天将狄仁傑提拔為侍禦史。
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後,狄仁傑的仕途,開始越發順遂,并且有了向更高位置沖刺的可能。
此後的幾年裡,狄仁傑曆任侍禦史、度支郎中、知頓使等職,不但官位越來越高,同時也逐漸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
在這之後不久,唐高宗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以太後的身份,執掌整個大唐帝國。
這裡我們在打個岔,網上很多人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疑問:作為武則天時代最重要的大臣,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掌權的時候,狄仁傑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阻止武則天?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答案了。李治去世的時候,狄仁傑雖然官位不低,但還不是那種能夠左右朝堂走向的重臣。而且,他本就是武則天提拔上去的人,怎麼可能會反對武則天呢?
武則天掌權後,很快發動政變,廢掉了唐中宗李顯,改立自己的四兒子李旦為皇帝。李旦做了皇帝之後,徹底被武則天架空成傀儡,朝政也由武則天一手把持。為了清除異己,打壓那些反對自己的朝臣,武則天掀起了一股檢舉揭發的風潮,并且任用了大量酷吏。唐朝著名的酷吏時代,由此開始。
在酷吏時代的初期,狄仁傑倒是并未受到任何影響,反倒是官運亨通。畢竟大家都知道,狄仁傑是武則天提拔上去的人,那些酷吏自然也不會找他的麻煩。公元686年,狄仁傑外放甯州刺史,開始真正主政一方,對宰輔之位發起最後的沖刺。
這一年,狄仁傑56歲。
在甯州主政期間,狄仁傑政績奇佳,妥善地處理了當地的民族關系,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如此突出的政績,也得到了武則天的認可。不久之後,狄仁傑被再次調回京城,此後擔任江南道巡撫使。巡視江南期間,狄仁傑處理了江南地區的很多不合法祠廟,再次得到了武則天的贊許。
從江南返回之後,恰逢幾個李家王爺造反,聯手反對武則天。作為武則天心腹的狄仁傑,很快被調去了造反地擔任刺史。武則天的這次調動,自然是希望狄仁傑幫她穩定當地的局勢。但是,狄仁傑到了當地之後,卻和武則天派來鎮壓叛逆的宰相張光輔産生了沖突。
張光輔率軍平叛時,為了鼓勵軍隊剿滅叛黨,縱容軍隊大肆勒索當地豪紳,而且大肆殺降。狄仁傑得知後,一概不予聽從,還怒斥反駁這位宰相大人。此後,張光輔返回京城後,馬上上書彈劾狄仁傑,狄仁傑也因此遭到貶黜,被貶為複州刺史。
這次沖突,對于狄仁傑的仕途,無疑是一個打擊。但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卻讓狄仁傑因禍得福了。
長久以來,武則天其實一直在觀察狄仁傑。從當年狄仁傑擔任大理寺丞的時候,武則天就已經開始注意狄仁傑了。
作為當時整個大唐帝國的最高控制者,武則天其實也有她的難處。首先,做皇後的時候,武則天是靠着幫李治打壓關隴集團,作為寒門官員代表對抗關隴集團,慢慢掌控了朝政。李治死後,武則天為了獨立掌權,也隻能繼續依仗麾下的寒門官員。
但這些寒門官員的所作所為,其實很難讓武則天滿意。
憑心而論,武則天難道就希望酷吏橫行,搞得唐朝雞飛狗跳嗎?當然不是!但問題是,不這樣做,武則天就沒有打擊政敵的能力。武則天難道不知道,那些寒門官員掌權之後,有可能比那些貴族官員更加貪腐,治政能力更差嗎?武則天當然知道!但是她沒有辦法,因為她需要依靠這些人的支持,去逐漸控制整個國家。
比如宰相張光輔,武則天對他的能力其實并不滿意,武則天也知道他殺降和勒索。但是,以當時的時局來看,武則天沒辦法不用他。武則天隻能選擇先讓自己掌握住權力,以後再慢慢清算這些人。
後來的曆史發展證明,這些僥幸被提拔上來的官員,最後都沒什麼好下場。不管是周興那樣的酷吏,還是張光輔這樣的宰相,最後都被武則天給處理掉了。
而狄仁傑的存在,則給了武則天一個新的選擇。
一個出身一般,一直被武則天大力提拔,對武則天忠心耿耿,而且還不貪不占,努力工作,能力還很強的官員。這樣的官員,不就是武則天最需要的宰輔人選嗎?!
公元690年,就在狄仁傑被貶一年多以後,武則天從自己兒子手裡搶過了皇位,登基稱帝,開啟了自己的女皇歲月。武則天登基之後,沒過幾個月時間,馬上就把狄仁傑調了回來,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加授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成了唐朝的宰相!
這一年,狄仁傑61歲。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狄仁傑在宰相之位上發光發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因為他過于正直,當時武則天為了自身地位,又大肆任用酷吏。所以沒過多久,狄仁傑就得罪了當時作為酷吏之首的來俊臣。此後,來俊臣很快誣陷狄仁傑謀反,将狄仁傑抓入監獄。
入獄之後,狄仁傑再次發揮了自己的智慧。為了避免被屈打成招的結果,狄仁傑先是在獄中果斷承認自己的謀反事實,然後寫下一封求救信,讓自己的兒子狄光遠帶去皇宮,去找武則天伸冤。武則天收到求救信後,親自審問了狄仁傑,最後發現狄仁傑的謀反案确實存在很多疑點。所以最終,武則天赦免了狄仁傑的死罪,隻是将狄仁傑貶為彭澤縣令。
此時的武則天,或許對狄仁傑确實有所懷疑,但她更清楚,來俊臣等酷吏的誣告事實。長久以來,這些酷吏其實就是武則天養的一群瘋狗,用來除掉武則天的政敵。所以,當他們誣告狄仁傑的時候,武則天其實也拿不準,狄仁傑是否真的有造反的嫌疑。但出于為國留人才的心思,武則天最後還是赦免了狄仁傑,隻是将狄仁傑貶黜了。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這幾乎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這也從側面證明,狄仁傑确實很有智慧。既能保證自己不用受刑,而且還能讓武則天依然信任自己,為自己的仕途留有餘地。這在當時的唐朝,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整個武則天時代,既有那種仗義執言,最後死于酷吏之首的忠臣,也有反對武則天,最後被武則天處死的能臣。唯有像狄仁傑這樣,既會保護自己,同時也會努力幹活的人最少。狄仁傑和前兩者之間的區别,就在于他能看清大勢,不與大勢作對。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極為稀少的。
狄仁傑很清楚,那些酷吏隻是武則天養的一群瘋狗。等到武則天不需要他們之後,自然會将他們全都清理掉。所以,被貶彭澤期間,狄仁傑依然在當地老老實實做官,主政一方,政績頗佳。四年之後,随着北方契丹叛亂,武則天手頭沒有可用之人的時候,狄仁傑被再次起複,趕往北方救火。狄仁傑來到河北後,很快就解決了當地的叛亂問題,逼退了契丹,讓當地重新恢複了穩定。
因為平亂之功,再加上那些酷吏對武則天已經沒了用處,被武則天着手清理。所以在此之後不久,狄仁傑被再次調回京城,二次擔任宰相。
這次擔任宰相之後,狄仁傑做了幾件在後世争議很大的事情。狄仁傑上書廢除安東都護府,複立高句麗王室,暫停江南運輸。這幾條建議,武則天一條都沒有采納。而且從唐朝的整體曆史來看,這幾條建議簡直是蠢得不能更蠢了,無異于自斷手腳。但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幾條建議其實非常合理。因為在武則天時代,因為唐朝内部的内鬥太嚴重,導緻國力大損。繼續維持龐大的版圖,代價已經有些過大,而且對百姓的壓榨也太嚴重了。
狄仁傑的這幾條建議,或許未必符合唐朝的曆史利益,卻符合當時百姓的利益。
此後的三年時間裡,因為北方突厥又有些不老實,狄仁傑帶兵去了一趟北方,逼退了突厥叛軍。處理完北方的事情之後,狄仁傑返回中樞,繼續擔任宰相。公元700年,狄仁傑因病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就這樣,一代名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這樣梳理過狄仁傑的一生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曆史上真實的狄仁傑,确實是個很難得的人才。在複雜多變的武則天時代,狄仁傑不僅能保護好自己,而且還能努力工作,為唐朝做出很大貢獻。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官員,都很難做到的事。
但是,如果狄仁傑隻做過這些事情的話,其實還配不上後世那麼高的贊譽。
真正讓狄仁傑被後世無限拔高的,其實是另外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勸谏武則天。武則天在位後期,曾為儲君之位而感到發愁。當時武則天也拿不準,到底是應該傳位給武家,還是傳位給李家。就在最關鍵的時候,狄仁傑說了一句話:我隻聽說過兒子在祠廟裡祭拜母親,沒聽說過侄子祭拜姑姑的。
正是因為狄仁傑的這一句話,讓武則天徹底下定決心,将皇位還給李家。
第二件事,則是狄仁傑掌權期間,提拔了一大堆的能臣良将。這些人,普遍都是那種出身一般,不願參與黨争,但是願意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可以說,從武則天時代後期,一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前,正是因為這樣一大批官員的存在,徹底撐起了唐朝的天下。如果沒有這批人的存在,唐朝經過連續幾十年的高層動蕩之後,能否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問題了。
狄仁傑提拔的這些人裡面,既有後來發動神龍政變的五大功臣,也有後來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宰相姚崇。正是這些人的存在,徹底撐起了唐朝。而且,以張柬之為首的幾人,後來在武則天病重期間,還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還位于李家。整個政變,沒有大規模流血,也沒有大肆株連,絕對是相當的難能可貴。
所以後世也有很多人說,武則天最後能夠平穩還位給李家,靠的其實就是狄仁傑生前的謀劃。
提拔了一大批能臣良将,為唐朝多争取了數十年的歲月,并且死前留下後手,間接導緻神龍政變當中,在毫不流血的狀态下,皇位可以平穩過度給李家,這才是狄仁傑最大的曆史貢獻。
如果沒有狄仁傑,就李家和武家後來的那種亂搞一通的做法,估計武則天死的時候,唐朝就要徹底分裂,邊疆再次被外族攻破了。後面的開元盛世,恐怕也就無從談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