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到底何許人也,康熙對其恨之入骨卻無可奈何。曾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仍無法緩解康熙心中的憤恨,康熙為何不在收複台澎之後将其殺之,原來康熙在下一盤大棋,天下人皆淪為棋子。
姚啟聖
姚啟聖為何能受康熙重用?
1681年 康熙收到姚啟聖的奏折,台灣的鄭經死了,趁着他們内讧 正好攻打台灣。之前的清廷就曾多次招撫,想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是狡詐的鄭經表面稱臣,但是暗地裡卻想偏安一隅 占島為王,他不來内地 不留辮子,依舊遵循明朝的舊制度,還經常搶劫東南沿海百姓,把内地當成供給糧草的大本營,百姓早已不堪其擾。
康熙早有進攻台灣的想法,隻因為平三藩 根本無暇顧及此事,看完折子的康熙,大筆一揮便同意這個計劃,既然時機成熟了,他再也不能容忍鄭氏集團把台灣分裂出去。
康熙
再說姚啟聖為何能受到康熙的重用呢,原來康熙曾問周培公平台之人,周培公便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康熙納悶:以前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啊,回去問三眼宰相索額圖,才知道他本來很有才華,隻因性格桀骜不馴,不被順治喜歡,所以官是越做越小,最後竟然去貶去邊境養馬。
姚啟聖
康熙讓太監王德全去請他,沒想到卻因為縱馬傷人,态度傲嬌被姚啟聖打了幾十闆子,明知道李德全是皇帝身邊的人,他卻依然不顧及皇上面子,為了殺殺姚啟聖的銳氣,康熙放話把他關進監獄,并不許任何人和他說話。
李德全
幾個月過去了,當康熙第一次見到憋得發瘋的姚啟聖,兩個絕頂聰明之人便看透了對方,作為漢人,他看不上這個滿人皇帝,覺得滿人不配談論孔孟之道,隻知道彎刀駿馬,隻能逞一時之雄,比不上漢人的五千年文明,他蔑視清政府,守着漢族的氣節,不願意做滿人的官,甯願去荒原上放馬。
姚啟聖一臉驚訝,沒想到皇上對他的心思了如指掌,他很佩服康熙,因為說中了他心中所想,康熙也知道姚啟聖是人才,所以不能殺他,但是又因其傲慢的優越感,又恨不得殺了他,這時的姚啟聖非常聰明,說什麼暴君才殺人,聖君隻誅心不殺人。後來康熙還和姚啟講經論道,讓他知道自己雖為滿人皇帝,卻比漢人皇帝有雄才大略。
姚啟聖
為了重新啟用讓姚啟聖,康熙甚至在先帝面前燒掉了順治寫着永不錄用的折子,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負責平台戰略,管制福建境内所有官吏。果然,姚啟聖不負衆望,他在不到一百天内遷地禁海,在制定攻打台灣的方案裡,一邊打一邊從内部瓦解對方,憑着三寸不爛之舌,策反了鄭經那邊的将領,先後有五萬官兵倒戈,他組建第一支超過萬人的福建水師,制造大小戰船100餘艘,推舉當時郁郁不得志的施琅做水師提督。
由于過于操勞,姚啟聖指揮官兵操練時,竟然暈倒不省人事,雖然身體漸漸衰弱,他卻心系台灣 必欲扶病赴公,表示能戰死疆場才是死得其所,終于在康熙二十二年收複台灣。
姚啟聖和施琅
姚啟聖的這種倔強和不羁,從青年時期就亦如此,他出生在富庶的浙江,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0歲那年,路上一女子被兩個清兵搶劫,憤憤不平的他假裝上前勸說,随即拔刀殺死士兵,将女人送回家中,他一身俠氣,仕途卻不怎麼順利,到了36歲那年 才中了舉人,當上了廣東香山知縣,那時前任知縣因為财政虧空進了監獄,按說和他沒關系,但是他卻為其償還債務。
這樣豪氣的性格 通常不适合做官,不出所料他多次得罪上司,上司天天想着把這個刺頭踢走。那時朝廷為防止海上抗清隊伍和内地勾結,一直實行禁海令,而姚啟聖膽子大,竟然私自開放海禁,這個絕好的理由來得太是時候,姚啟聖就這樣被打發回家,而且是永不錄用。
姚啟聖
另謀出路的他竟然開始經商,沒想到 還挺掙錢的,但讀書人大都志在當官,這一點和電視劇的情節也有些出入,曆史中的姚啟聖做夢都想跟着朝廷幹。
當康熙下令發起澎湖之戰時,朝廷已經沒錢了,因為平三藩後國庫已經虧空,姚啟聖要自籌資金,為了振奮士氣,他曾多次拿出自己的積蓄,家裡值錢的鍋碗瓢盆也不放過,妻妾的金銀首飾還要捐作軍費,基層官兵見了莫不感動落淚,從康熙十四年到二十二年,共籌集白銀四十多萬兩。
作為收複台灣的總指揮,姚啟聖可謂是嘔心瀝血,那時鄭經在世時 除了長期占據台灣島,還控制了漳州等東南沿海地區,他勾結三藩作亂,派都督劉國軒攻打清軍并直逼泉州,沒想到善于水陸之戰的劉國軒,被姚啟聖一舉擊潰,逼的他收縮兵力 再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為打台灣奠定了基礎。
姚啟聖
姚啟聖為何受到康熙的厭惡?
對于姚啟聖來說,打仗遠比政治鬥争來得簡單,就在攻打台灣之前,施琅為了争奪軍事權,曾上疏表示自己要負責前線打仗,其實按照級别來講,他是受姚啟聖調遣的,但康熙怕延誤時機,同意施琅專征,也就是他可以擁有決策權,盡管姚啟聖心中不滿,但是考慮大局,依然兢兢業業提供好後勤服務。
在攻打台灣不久後,施琅又打了小報告,說姚啟聖把國家大事當兒戲,救援不及時 差點導緻行動失敗,還專門派人面見康熙說他壞話,姚啟聖也曾上疏解釋原因,但因為他為人直爽 之前就得罪不少人,所以朝中大臣大都替施琅說話,所謂衆口铄金,康熙慢慢也對其開始反感。
等到攻克台灣不久,施琅直接越過姚啟聖将捷報呈送京城,比姚啟聖的消息還早到兩天,龍心大悅的康熙封了施琅為靖海候,想當年如果沒有姚啟聖的舉薦,從台灣歸降的他還在京城做女工補貼家用呢,本來應來是一等功的姚啟聖,就這樣被搶去了功勞,想想實在郁悶。
他不是一個喜怒不形于色之人,就大罵施琅是小人,又因受到其他大臣的排擠,忍不住發了一些牢騷,所謂禍從口出,這話傳出去還了得,左都禦史徐元文就彈劾他不幹實事,文人怼人不帶髒字,隻需洋洋灑灑一篇文章,就讓姚啟聖的形象就在康熙心中轟然崩塌。後來姚啟聖寫了七篇奏章,提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建議,比如放開六省海禁、裁撤冗官,退還民房等,這次康熙可逮到機會了,他開始借題發揮,說這些建議虛頭巴腦不切實際,然後又開始翻舊賬,說他不該推薦施琅,還說他過去捐錢是沽名釣譽之舉等等,最後讓他閉嘴。
姚啟聖和施琅
康熙為何沒殺死姚啟聖?
其實以康熙的權威,殺了姚啟聖也不過,反正台灣也收複了,所謂兔死狗烹大抵如此,但是康熙卻沒有這麼做,那康熙到底在想什麼,因為姚啟聖代表了大多數的漢族文人們,康熙愛的是他的才 恨的是他的狂,但為了籠絡這些文人,表明自己是仁君。康熙還是給了他還算體面的結局,那就是回家養老去了。
康熙
前面我們曾講到,中庸之道可保命,這裡不得不再次感歎,有能力有功勞如姚啟聖者,雖然受到康熙的厭惡,他的下場和其他曆史人物相比,竟然還不是最壞的,真是有點細思極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