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tcl目前産業

tcl目前産業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28 08:34:28

tcl目前産業(TCL出海能否轉型高科技企業)1

在TCL波蘭工廠裡,工人正在分揀産品。圖/受訪者提供

TCL“出海”記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霍思伊

發于2019.9.23總第917期《中國新聞周刊》

這是李東生第九次來到IFA(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

作為中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老牌家電企業TCL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李東生2019年的壓力不小。

此前,TCL剛剛經過半年的“戰時狀态”。

2019年4月,TCL集團頂着巨大的争議重組,将傳統主業電視、手機等智能終端業務打包賣給新成立的TCL控股,TCL集團上市公司則以華星為核心,專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

李東生的戰略意圖很明顯,他想撕掉TCL“傳統家電”的标簽,将其轉型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在新一輪技術全球化中搶灘占地。

9月6日,IFA開幕首日,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内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的領先國家。

毫無疑問,這是他的戰略預判。從2009年至今,TCL在華星上已經投資了近2000億元,并且還在不斷加大投資。

對全球化企業而言,一個戰略失誤,就足以令其走向死亡。

15年前,TCL成功并購了“彩電之母”法國湯姆遜公司的彩電業務,成為當年全球最有名的商業事件之一。但短短一年後,李東生就發現,由于對未來技術趨勢的戰略判斷失誤,TCL付出的代價遠超預期。為了走出危機,TCL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如今,TCL的全球化路徑日漸清晰。李東生對《中國新聞周刊》總結說:“從業務全球化到整個産業供應鍊的全球化,TCL的最終目标是品牌的全球化,而要實現這個目标,關鍵在于是否擁有自己的面闆顯示核心技術,因此要落子華星。”

這樣的路徑選擇并不獨特。事實上,每個“出海”的中國企業都在走一條全球化之路,雖然模式各不相同。

初戰受阻

2004年4月,傳奇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傑克·韋爾奇來到中國。

在一次活動上,當着李東生的面,他先是幽默地自嘲:“李先生購買的彩電業務,是我14年前賣給湯姆遜公司的,讓湯姆遜公司扭虧為盈。通用電氣沒有做到。”

話鋒一轉,他繼續說:“今天李先生要幫助湯姆遜扭虧為盈,和三星、索尼進行競争,李先生現在肩負起了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重大挑戰。”

對此,李東生并無異議。2004年,TCL上演了兩次“蛇吞象”的并購,先是成功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的彩電業務,成立合資公司TTE,接着又和法國通訊巨頭阿爾卡特“聯姻”,成立手機合資公司T&A。

當時,李東生曾對外承諾,将在18個月内讓TTE扭虧為盈。但他很快就發現,無法兌現這個承諾。

并購之前,湯姆遜北美市場虧損巨大。2003年虧損約9000萬美元,2004年虧損1.2億美元。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也虧損嚴重,2003年虧損約7440萬歐元。TCL團隊判斷,通過戰略調整并利用中國的成本和效率優勢,有很大機會扭虧為盈。

事實上,這種盲目自信,在最早一批全球化的中國企業身上,并不罕見。和TCL一樣,早期選擇“出海”的企業都是被動 主動的雙重驅動,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和歐美貿易壁壘對企業形成的外部壓力,另一方面是想在全球市場分一杯羹的野心,而支撐這種野心的,則是企業在國内市場的輝煌戰績。

早期“出海”的企業,以中國的制造業巨頭為多,比如華為、海爾、吉利、TCL、格蘭仕等。在“出海”前,它們都是國内的“常勝将軍”。

企業戰略專家姜汝祥在評價TCL早期國際化時指出,當企業在順風順水中高歌猛進的時候,一切矛盾都會被掩蓋和消化。甚至在戰場拉到國門之外的時候,它仍然相信“中國經驗”和“TCL打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事後,李東生也承認,當時對并購的準備不夠充分,過度自信。

2004年底T&A虧損2.82億元,到2005年一季度,擴大到3.78億元。2005年,TTE歐洲市場虧損8000萬美元,進入2006年上半年,擴大到9600萬美元。

虧損看起來不可避免,且沒有減少的迹象。

tcl目前産業(TCL出海能否轉型高科技企業)2

生産線上的自動化機械臂。圖/受訪者提供

投資華星

中國企業“出海”進入下半場後,核心技術成為繞不開的關鍵詞。

從經營管理創新到技術創新,這個轉向更為艱難。事實上,當年TCL并購湯姆遜最大的失誤,就在于對技術發展趨勢的誤判。

2004年,全球彩電業正在醞釀一場重大的技術轉型:從模拟、顯像管技術,向數字、平闆技術快速轉移。而湯姆遜是顯像管技術的鼻祖和主要生産商,被并購前擁有模拟彩電技術80%的專利。

在并購時,LCD液晶顯示技術還屬小衆。李東生判斷,LCD液晶彩電短期内不會取代性能和技術都很完善的顯像管彩電技術,最快也要5年後才能成為市場主流産品。這也是當時彩電業的主流判斷。

但誰也沒有料到,在極短的時間内,LCD液晶顯示技術一躍成為主流,席卷市場。從2003年到2005年,LCD産品的市占率從3%攀升至35%。

這就好比,為了實現技術躍遷,TCL買了一個技術能力最強的公司,但僅僅一年後,這一技術就被市場淘汰了。

在《十年二十人》訪談節目中,李東生坦言,面對颠覆性的技術變化,企業必須要去适應。

“如果不是并購湯姆遜,有這麼深的體驗和教訓,我們就不會在2009年,剛從國際化并購中緩過來,就下定決心,要掌握LCD顯示的核心技術。”他說。

在李東生看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2009年11月15日,TCL決定自主啟動 8.5代線液晶面闆項目,TCL華星正式成立。

TCL在上一輪國際化并購中交出的“學費”發揮了作用。

與京東方、上廣電等國内其他液晶面闆投資企業不同,TCL每年近千萬的液晶電視銷量,為華星提供了足夠的市場規模。作為上遊面闆的華星,生産完全可以自己消化。2018年,TCL的彩電出貨量首次超過LG,達到全球第二,僅次于三星。

另外,通過并購在家電領域形成的全球産業架構,使TCL彩電能夠率先在核心技術和上遊産業鍊建設上實現突破。

尤其重要的是,此前通過國際化并購,TCL逐漸搭建起一支國際化團隊。在由200人組成的華星第一梯隊中,境外人員170人左右,國内隻占30人。

掌握核心技術背後的商業邏輯是:沒有全産業鍊的掌控能力,就不可能在國際市場與日韓企業一較高下。

總投資245億元的華星項目上馬後,在彩電領域,還沒有第二家中國企業能像TCL一樣,同時具備“面闆—模組—整機品牌—國際化銷售”體系的縱向整合能力。

李東生後來反複強調:“如果我沒有這兩次并購,一定不敢投資華星。”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李東生表示,人工智能技術、高端顯示技術、5G應用技術、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将成為TCL未來四大技術戰略主線。

熟悉李東生的人都知道他作風謹慎。他認為,華星的未來關鍵在于,TCL能否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國外的企業不可能輸出核心技術,花錢也買不到。

但真正認清這個道理,對“出海”的中國企業而言,并不容易。尤其在行業和外部環境的雙重壓力下,如何度過凜冬,成為一個考驗。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35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