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發、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為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情”之訴求。
手镯 - 何以緻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镯由來已久,起源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和位于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裝飾手腕的镯環。從出土的手镯實物來看,有動物的骨頭、牙齒,以及石頭、陶器等。手镯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二成的。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镯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钏。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辇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這不僅僅限于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見當時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數。
纏臂金 - 何以緻拳拳?绾臂雙金環。
早期臂钏實物多出現于北方地區,通常将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紋的,稱“花钏”,素而無紋的,稱“素钏”。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戴着幾個手镯。“钏”字的造形從“金”,從“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來。
戒指 -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别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并贈詩曰:“撚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于王氏宅中。
《雲溪友議》寫韋臯與玉箫相戀,依依惜别時韋臯送給玉箫一枚玉指環,發誓五至七年後來娶玉箫。但後來韋臯違約不至,玉箫絕食而死。再後來韋臯成為西川節度使,知此事後悔恨不已,遂“廣修佛像”以贖罪,最後玉箫托生為歌姬,又回到了韋臯的身旁,再續一世的情緣。
耳環 - 何以緻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于《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珰、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裡将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将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靖康之難以後,宋徽宗派官員曹勳逃回南宋,讓已經成為皇帝的兒子趙構起兵相救,曹勳帶回了趙構許多至親的随身物品作為憑信,其中有趙構發妻的一隻耳環,當年康王與康王妃情深愛濃,耳環或許能喚起苟安的趙構解救苦難中親人的奮發,然而家國巨變,情随事遷,半壁河山尚無力收回,更何況一個“失節”的妻子,可憐的王妃留着另一隻耳環,殘生唯有望斷歸路淚空流了。
香囊 - 何以緻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曆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内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随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安史亂起,唐玄宗帶着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複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隻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複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骊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隻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歎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隻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着,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隻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玉佩 -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缡”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缡,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
同心結 -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将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绮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癡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簪 - 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堕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曆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
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衆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迹中也有衆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钗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時期,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将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很多凄美的愛情故事就因一支發簪而發生。現在流行的發簪幾乎完全複制了古代發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銀等貴價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愛。
钗 - 何以慰别離?耳後玳瑁钗。
钗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钿,連綴着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鬓。
钗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别的習俗:女子将頭上的钗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钗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钗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裙 - 何以答歡忻?纨素三條裙。
古代的絹稱為纨素,而裙是從“裳”演變而來。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關于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于武則天這首《如意曲》,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骞累于千丈紅塵和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幹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下的桂樹,仍舊沒逃過夜夜綿長的思念……
梳子 - 接發同心,以梳為禮。
接發同心,以梳為禮。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私訂終身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願,也有愛意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習俗。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很想念很挂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發也代表着密切性,代表着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打開,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羅帕 - 手執羅帕,巧笑嫣然。
古代羅帕多用于傳情,帶着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一女子面對心上人,含羞斂眉,面飛紅霞,雙手無措,便送帕于手。幾分無助,幾分嬌怯,幾分心喜,讓人憐愛之意頓生。古書有雲“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萬花從中,借着帕角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尴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更可在轉身之時,輕笑向那失了神男子抛下一句“呆子”,萬般風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話或是絕唱,何樂而不為呢。
花椒 - 直截了當,多子多孫。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寓意,因此春秋時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物習俗。《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滴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故事。定情時就說好将來要生很多孩子,古人在愛情上其實很直白。
瓜果 -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女子所贈送滴木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意願。古時候,“男任狩獵,女任采集”,所以“蔬果之屬為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達愛意,通常會贈送瓜果。
對半之物 - 狗血劇情。
古裝電視裡常有将玉佩等物件掰成兩半,各執一塊以定情橋段。這也是古代常見定情方式。還有将胭脂盒拆開,将蓋子送情郎、将鏡子拆成兩半、或将钗一分為二等。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趕考或者遠遊,一去就是許多年,等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所以這類定情物往往是尋子認親證物。
如意 - 萬事如意,帝王之選。
古代宮廷裡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後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後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後敬獻如意。
人們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文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