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雷佳感動到哭的經曆

雷佳感動到哭的經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06:15:45

雷佳感動到哭的經曆(藝術比拼到最後)1

在博士系列演出最後一場“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專場音樂會”排練中,歌唱家雷佳(左)與作曲家兼音樂統籌趙麟(中)、指揮家夏小湯(右)一同讨論把語言、聲腔與民歌的演唱方法融為一爐。

“新國風”的風格符合雷佳的演唱特點,雷佳與一批青年才俊聚在一起,改寫、重新編排民歌,不斷探索。

“我的使命,一直是在民歌和軍旅文化中交融着。”

2017年11月16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但對于歌唱家雷佳來說,這一天卻很特别。她的博士系列音樂會的最後一場,在這一天畫上句号。為了這一刻,她準備了近兩年。

在彩排現場,雷佳不時地停下演唱,和指揮、合唱、樂手們溝通交流;在幕後,為了每一個節奏、每一個音符的完美,她們不斷重複排練。

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雷佳的博士生導師、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彭麗媛教授拟定的,名為“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13年前,彭麗媛制作的一張專輯名字,正是《源媛流長》。

夢想照進現實

小時候,雷佳就有着對音樂的天然直覺,咿呀學語時,雷佳能和着媽媽喜歡的民歌小調,哼出旋律來。

上小學時,媽媽送了雷佳第一盤磁帶,其中第一首歌就是《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當時覺得民歌真好聽,從此就喜歡上了民歌。”

沒想到,這是與導師結緣的開始。

在經曆了中國音樂學院和原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學習之後,2013年,雷佳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正式師從彭麗媛教授和民族音樂學家趙塔裡木教授。

兒時的偶像,成為指導自己歌唱藝術的導師,這是雷佳萬萬沒有想到的,可夢想的确照進了她的現實。

在博士畢業系列音樂會的彩排中,她的導師一有時間,就會親臨現場,對學生的演唱、表演都會做分析指點,對樂隊協調、謝幕的次序等細節都會過問。

對雷佳來說,跟着導師學習歌劇《木蘭》,讓她受益匪淺。

作為原總政歌舞團的一部經典歌劇,彭麗媛教授扮演的一代“木蘭”得到了國内外的盛贊。《人民日報》曾報道,為了讓雷佳演好這個角色,導師把她對這個人物的理解,把她在演唱上、形體上,還有精神上的很多細節都教給了雷佳。

“從導師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對藝術最真摯的愛。”雷佳回憶說。

《木蘭》的挑戰,在于這個角色的雙重性。性别在劇中不斷地轉換,一會兒女裝,一會兒男裝,從形态到音色,再到内心,都需要不斷調整。在舞台上,身穿30斤重盔甲的雷佳,手舞長劍,下台後,渾身濕透。

長期以來,“不怕死、耐得煩、霸得蠻、吃得苦”,被認為是湖南人最為明顯的性格特點,或許故鄉養育了雷佳的靈氣。在她之前,以李谷一為代表的一批湘籍歌手,憑借着紮實的演唱功底,征服了大量觀衆,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14歲時,雷佳就能拿着爸爸畫好的地圖,一個人坐上長途汽車前往長沙,以一首《父老鄉親》,讓在場的老師當場決定錄取這個聲音漂亮、膽兒大的姑娘。在湖南省藝術學校的4年時光裡,雷佳晨起練功、上午上文化課、下午排劇、晚上學習花鼓戲的唱功和身段。

4年後,雷佳再一次孤身啟程,前往北京,以專業第一名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

正是靠着這種韌性,雷佳先後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大賽金獎和第11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民族唱法金獎。2005年,她第一次登上春節聯歡晚會舞台,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她。此後,雷佳期期不落,為她攢足了人氣。

也就是這幾年,雷佳的表演得到導師和觀衆的認可,正式成為第二代“木蘭”的扮演者。

雷佳認為自己的身上有跟木蘭相同的特質。第一是她們都孝順,第二是共同的軍人性格和家國情懷。這使得雷佳很喜歡“木蘭”這一角色。

雷佳介紹說,“我們現在舞台上呈現的二代木蘭,基本上是根據一代木蘭對人物的創造诠釋予以展現的,今年12月底,我将和大指揮家祖賓·梅塔先生及意大利導演團隊共同完成一個舞台版本的新版《木蘭》,非常期待能與國際頂尖團隊深入交流和碰撞。”

關于雷佳演唱的專業能力,可以有許多觀察維度,但無擴音演出是常被提及的一點。

在專業人士看來,無擴音演出,完全要靠歌者的聲腔共鳴和劇場的聲場效果、樂隊的配合,這需要有非常高的專業素養。

身邊的人“笑”她唱木蘭,把自己唱成了男人,有着同男人一樣的力量感和張力。她用《木蘭》中的唱詞回複道:“我何不扮作男兒替父出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巾帼英雄。”

大學畢業後,雷佳考取了總政歌舞團,後以專業第一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就讀研究生。穿上軍裝的一瞬間,她說:“這不但圓了自己的夢,也圓了父親的夢。”雷佳的父親,正是一名轉業軍人。

多重舞台的期待

對軍旅藝術家而言,下基層慰問表演,是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每年,雷佳都會跟随歌舞團其他同事一起,慰問基層官兵。

因鮮有媒體報道,大衆并不知曉,他們到一線部隊演出的足迹,東起沿海之濱,西至青藏高原,北達邊陲冰城,南到南海諸島。

雷佳回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1年,她和歌唱家閻維文以及同行的戰友們在海上漂了23天,到一個又一個島礁,去為基層官兵們演出。有一天,他們演出完回到船上休息後,恰好遇到東海艦隊的一艘軍艦。歌舞團的演員們,臨時決定在甲闆上,隔着海浪為這群戰士再演出一場。

對面軍艦的兩個探照燈,打到他們船的甲闆上,便成了表演的舞台燈光。

海浪沖打着艦船,一上一下,使得軍艦上的官兵們不可能一直觀看他們的演出,可這絲毫降低不了兩艘艦船上湧動着的興奮。

“我感謝有這樣的舞台,能夠為戰士們歌唱。”雷佳動情地說。

在雷佳眼裡,與站在充滿鮮花與閃光燈的舞台上相比,和戰士們站在一起,心靠得更近,更能體會到那股熱情。“我也更能理解,軍隊文藝凝聚戰鬥力、塑造精神信仰的價值。”

雷佳深知,不同的舞台實踐,對于一個藝術家成長的重要性。她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下部隊慰問演出是很好的生命體驗。自她2002年入團,下部隊的次數已經不計其數。“每次我們表演結束,看到戰士們稚嫩的臉上洋溢着的熱情,就會給我一種巨大的沖擊感。”

去南沙群島慰問戰士,雷佳體會着“有限淡水”的含義。盡管如此,守衛的戰士們甯願自己少用水,也要在島上種植向陽花。“駐守邊防的士兵就像向陽花一樣,向上向善,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向陽花,給雷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沖擊感在她的身上不斷沉澱,消化了以後,又成為她創作的源泉。

2017年9月27日,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在北京揭曉。廣東有四首歌曲獲得優秀作品獎,其中一首,就是雷佳演唱的歌曲《愛國之戀》,“苦戀着你/我無怨無悔/熱戀着你/我把你依偎/就這樣愛你/戀你/癡情一生/相知相随。”

這首歌被業内評價為:真摯,純粹,娓娓道來。

“我的使命,一直是在民歌和軍旅文化中交融着。”“從導師到我,我們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我想最後一場博士畢業彙報演出定這樣的主題,也是表達我們向藝術的由衷緻敬。”雷佳說。

在業内人士眼裡,雷佳一直是位低調的歌唱家。她身邊人透露,她對參加綜藝節目并不排斥,但會根據自己的特點、風格有選擇性地參加。

2017年9月25日湖南衛視播出的《天天向上》節目中,雷佳以中國消防大使的身份,教學家庭防火小妙招,科普安全常識。

同年參加的《跨界歌手》和《耳畔中國》兩檔節目中,則是為了傳承民歌,發掘優秀的歌者。

近兩年,雷佳頻繁亮相國家重要晚會現場。2016年杭州G20峰會的文藝演出,她擔綱壓軸獨唱,演唱了作品《難忘茉莉花》。同年春晚,她演唱的《多想對你說》,成為零點前壓軸曲。

2017年9月,雷佳還當選為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0月,她被母校中國音樂學院聘為碩士生導師。

雷佳感動到哭的經曆(藝術比拼到最後)2

2011年,雷佳和戰友們赴南沙慰問演出。

“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故事”

受到《源媛流長》的啟發,雷佳開始深入民間,尋找優秀素材。

2006年,她采風時制作的專輯《蒲公英的天空》,讓她在樂壇嶄露頭角,被業内專家贊為“最有靈氣的歌手”,被格萊美獎評委會委員Joshua Cheek譽為“最中國的聲音”。

接下來兩年,她繼續完善采風足迹,于2008年推出《中華56民族之歌》專輯,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各國政要和使節。

雷佳總是喜歡用“充實”來替換“累”。她說,“我希望一些優秀的傳統音樂,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彩。越是民族的東西,上升到審美高度,越是國際的。”

“學習民歌的目的,歸根到底是對不同地區民族風格的掌握,對音樂韻味的追求,因為韻味是民歌的靈魂。”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主席王黎光說。

雷佳和她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為了呈現這種光彩,開始了“新國風”的音樂探索和闡釋。

雷佳喜歡把民歌比作蒙着一層灰的古老家具,而她是那個撣灰塵的人之一。她相信,隻有撣掉上面的灰,人們才能重新發現藏在下面那潤澤的肌理。

雷佳前往各地采風,精心挑選了15首地方民歌,融入新的元素,呈現在16日的音樂會上。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田青擔綱本場音樂會的講述人,他說,“每一首歌都是一個故事,每一首歌都是一種演唱風格和韻味。”“例如,此次音樂會上選取的侗族大歌《夏蟬之歌》,就是模仿自然鳥蟲鳴叫聲音的歌曲。在聲聲模仿蟬鳴的美妙歌聲中,仿佛将我們帶入黔東南的崇山峻嶺之中,也能從中體悟出侗族人民的‘飯養身,歌養心’的樸素的音樂觀。”

為了更好地傳播民歌,雷佳等人前往各地采風,把具有時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民歌中。在本場音樂會總監趙季平看來,這場音樂會就是用一種開闊的胸襟尋找靈感,以一種時代精神傳遞美感。

在彩排現場,指揮家夏小湯對旋律中所傳遞出的各民族味道,贊不絕口。

作曲家趙麟,擔任本場音樂會音樂統籌。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這15首民歌來自中國12個地區、6個民族,需要用9種語言演唱。”

南方周末記者見到雷佳時,她剛結束排練,盡管有些疲憊,但面對采訪,她習慣的依然是“唱”的狀态。

每聊到動情之處,雷佳就會哼出來,有時候是曲子,有時候是帶着歌詞。

作為“新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雷佳一直都在充實“新國風”——在忠于中國藝術傳統的前提下,博采各國音樂元素,用新形式進行民歌的新表達——的内涵。為了向南方周末記者說明這一點,雷佳張口就唱起了經過改編的山西民歌《桃花紅 杏花白》。

“新國風”的風格符合雷佳的演唱特點,雷佳與一批青年才俊聚在一起,改寫、重新編配民歌,不斷探索。

雷佳還主演過大量歌劇和地方劇種。

回頭看她主演的歌劇《白毛女》《木蘭》《運河謠》《再别康橋》,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花兒詩劇《雪白的鴿子》等,就會發現雷佳一直在突破自己,嘗試不同類型的作品。

她飾演的角色衆多,常常不得不脫離自己原來的身份,深入到特定的生活中。為了扮演《白毛女》中的“喜兒”一角,她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她跟着第二、三代“喜兒”的扮演者學習,一招一式地細摳動作。

雷佳說,當這些經驗豐富的藝術家盡心盡力教她時,她心裡就有底了。“她們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始終都是我的榜樣。”

2017年6月,雷佳的第三場博士畢業彙報演出之前,導師彭麗媛教授寄語道:“藝術比拼到最後,即是做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